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表揚逾500名長期服務員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舉行長期服務員工頒獎典禮,表揚服務理大多年的教職員,感謝他們盡心為大學服務。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頒發感謝獎狀及紀念品予長期服務員工,以表達大學對他們的謝意。 今年共有507位來自教學及行政部門職員獲表揚。截至2024年底,共有172位服務滿五年、104位服務滿十年、88位服務滿十五年、36位服務滿二十年、36位服務滿二十五年、50位服務滿三十年、18位服務滿三十五年,以及3位服務滿四十年。 滕錦光教授衷心感謝所有長期服務員工對大學的貢獻,並讚揚他們的工作熱誠。他表示:「理大正蓬勃發展,已連續六年躋身全球百強學府。每一位員工在推動大學發展中都發揮重要作用,他們的寶貴貢獻是理大賴以成功的基石,值得被表揚。」 理大於1990年起推行長期服務員工獎勵計劃,旨在嘉許服務理大多年的教職員,以加強他們對大學的歸屬感,去年起更表揚服務大學五年及十年的員工。頒獎典禮為長期服務員工提供聚首一堂的機會,讓大學公開表達對他們的謝意。   滕錦光教授(後排右五)與服務理大滿三十年的員工合照。 滕錦光教授(後排右四)與服務理大滿二十五年的員工合照。 滕錦光教授(後排右五)與服務理大滿二十年的員工合照。 滕錦光教授(第三排右九)與服務理大滿十五年的員工合照。 ***完***

2025年2月21日

活動 人力資源處

Photo 1

理大成立「卓越學薈」啟迪未來領袖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動全人教育,培育具備多元才能的未來領袖。為鼓勵學生在學術和非學術範疇上作全面發展,理大在2024/25學年起成立「卓越學薈」,並於今日在校園舉行成立典禮。「卓越學薈」將凝聚過往因學業成績優異、領導才能出眾或熱心服務社會,而獲頒年度「卓越學生獎」或「校長學生領袖獎」的學生,並促進理大社群內的聯繫與交流。 開幕典禮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教授、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及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聯同一眾大學管理層成員、學院院長、學系系主任、嘉賓及學生聚首一堂,共同見證這個重要時刻。 楊立偉教授致歡迎辭時,介紹了「卓越學薈」的意義和展望。他說:「我們旨在透過『卓越學薈』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平台,為成員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師友指導,協助他們發掘自己的才能和目標,成為有能力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並且具備良好品德、創新思維及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未來領袖。『卓越學薈』代表了理大的信念,我們堅信每位學生都擁有為理大、香港、國家甚至世界帶來正面影響的潛力,而大學將會在他們的成長路途上全力支持他們。」 「卓越學薈」旨在發掘傑出學生的才能,其四大核心目標包括培養領導者、通過互動啟發靈感、加強人際網絡及建立長遠連繫,為學生的學術旅程及未來發展提供助力。「卓越學薈」現有約100位成員,當中包括由15位來自不同學系的優秀學生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執委會),以及「卓越學生獎」和「校長學生領袖獎」的過去得獎學生。 典禮上,滕錦光教授向「卓越學薈」的執委會成員頒發徽章,以表彰他們在學術成績、社會服務及領袖才能等不同方面的傑出成就,並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現場亦透過短片向嘉賓介紹了「卓越學薈」的成立目的、願景及工作,更有執委會成員、理學院四年級學生葛宇飛獻上古箏演奏,為活動增添氣氛。最後,由執委會主席、 2023年度「校長學生領袖獎」得主、工程學院三年級學生汪延澤代表致謝詞,為典禮劃下圓滿句點。 「卓越學薈」已經成功舉辦了多個具影響力活動,包括多元共融竹藝工作坊、校園綠色推廣,以及一系列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環保議題相關的工作坊和探訪活動。展望2025年,「卓越學薈」將推出高桌晚宴暨學務長專題講座系列,以及以領導才能、可持續發展和設計思維等為主題的培訓工作坊,以開拓社區影響力,並將舉辦海外考察活動,進一步培養成員的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 。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動 學生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簽署合作備忘錄 促進醫學技術領域的科研發展及交叉學科建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北醫)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雙方在醫學技術領域的合作,包括聯合研究及師生交流等。是次合作將結合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和北醫醫學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實力及教學資源,攜手促進醫學交叉學科的建設,推動醫學技術的發展。 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王嘉東教授代表雙方簽署,理大協理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劉文彪先生、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蔡璟教授、診斷科學及分子遺傳學講座教授葉社平教授,以及北醫教育處處長劉虹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王青教授、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李曉佳女士及醫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韓鴻賓教授等均參與見證。 黃永德教授表示,理大大力發展醫工交叉學科,校際合作對於雙方的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都大有裨益,尤其是教學、科研等方面,希望兩校在未來能夠有更多合作項目,互相學習、共同發展。他又期望此次簽署合作備忘錄能夠拓寬雙方的合作空間,設立科研種子基金,共同為醫學技術的發展貢獻力量。 王嘉東教授致辭時歡迎理大代表來訪,並對此前雙方在醫學技術學科建設、師生交流等領域的前期合作表示肯定和鼓勵。他強調了北醫和香港地區的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建議雙方借此機會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強學科建設、拓寬科研合作。 簽署儀式後,理大代表團與北醫學者就雙方在醫學教育、科研合作及學生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潛力進行了深度討論,並介紹各自院系的教研發展及學科建設情況。代表團亦參觀了北醫醫學技術研究院教學實驗室、北京大學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心及北醫三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等,深入了解北醫在醫學技術及臨床教育方面的設施和經驗。 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的豐富辦學經驗,為各醫療專業培養逾52,000名畢業生,具堅實基礎支撐及支持香港醫療體系的發展。大學設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放射治療、眼科視光學、醫療化驗、言語治療、護理學等課程,擁有逾1,300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以及超過90個相關實驗室及教研設施,透過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推動醫療科技發展。除了北醫,理大亦與多間內地大學和醫院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就籌辦第三所醫學院積極展開籌備工作,應對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要。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動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Photo 1

理大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 攜手推動人工智能、6G及Web3.0創新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合作項目協議,共同推動人工智能、6G及Web3.0等前沿科技領域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憑藉理大的跨學科研究實力和學術專長,以及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提供的重點研發資源和實驗環境,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推動基礎研究及技術創新。此外,雙方將建立長期人才交流與培訓機制,包括高等人才聯合培育計劃及博士研究生實習機會,培養高科技精英以滿足未來科技發展的需求。 簽約儀式於2月19日在理大舉行,合作備忘錄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凌浩先生、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以及中國移動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林二維先生見證下,由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系主任李青教授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院長沈衛中先生簽署。 隨後,理大研究生院院長、分布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孫琳先生簽署合作項目協議。 張曼莉女士對雙方的合作表示高度認可,並指出是次合作不僅推動香港在人工智能、6G和Web3.0等領域的科研和產業發展,透過產學研結合為香港的科技創新注入新的活力,還將強化香港高校和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協同方面的聯動。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以應對世界變局,此次和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的合作充分發揮了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優勢。雙方將聚焦戰略性的科技領域,包括人工智能、6G及Web3.0等範疇的技術革新和應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沈衛中先生強調,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前沿科技的發展,並期待通過此次合作,充分發揮中國移動在技術應用、產業影響及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助力理大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同時推動雙方在前沿技術研究、高端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創新與突破。 理大和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將就人工智能和Web3.0兩大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雙方將提升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增強其任務規劃和問題解決能力,促進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應用,為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創造獨特優勢。在Web3.0方面,雙方將配合香港特區政府政策,利用區塊鏈技術建設分散式算力基礎設施,滿足香港大模型研發需求,推動香港金融業的創新和改革,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助香港在Web3.0技術上保持競爭優勢。 此外,雙方將聯同中國移動香港公司,進一步開拓衛星融合精確定位和低空經濟研究,利用5G網絡資源,提升高精度定位能力,促進香港智慧城市建設及相關行業的創新應用和發展。 此次合作意義重大,不僅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推動香港與內地科技融合,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科技產業鏈開啟新的發展篇章。 ***完***

2025年2月20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舉行新春傳媒午宴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舉行新春傳媒午宴,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校長滕錦光教授,聯同一眾管理層成員包括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教授、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暫任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凌嘉勤教授,以及學院院長,與傳媒朋友聚首一堂,分享理大的最新發展。 *** 完 ***

2025年2月19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理大二維鐵電體合成及結構研究取得突破 推動微電子、人工智能及量子資訊領域技術發展

鐵電體具自發極化特性,可通過外加電場切換極化方向,一直廣泛應用於電晶體、記憶體和神經形態設備等。二維鐵電體更可實現納米級生產,用於製造超薄電子產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趙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就二維范德華(van der Waals)材料的結構及潛力進行了多項研究,成功研發出可大規模合成二維鐵電材料的方法,有望推動微電子、人工智能及量子資訊領域的技術發展,從而促進高密度存儲設備、能量轉換系統、傳感技術及催化技術等各種應用的開發。 與傳統材料相比,二維鐵電體擁有多項優勢,包括能展現急速的載流子流動,令數據傳輸、存儲及運算速度更高;材料尺寸亦可顯著縮小,大幅降低能耗;且材料極為纖薄,透明度與柔韌度均非常出色,十分適用於製作需兼具這兩種特性的電子設備。其中,二維硒化銦(In2Se3)的二維五重原子層中同時存在順電性、鐵電性、反鐵電性等多種物相,應用潛力極大。然而,二維硒化銦的各個物相穩定性不明確,具備所需物相的二維硒化銦薄膜亦欠缺大面積合成方法。 研究團隊運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技術,直接在原子層面上觀測及分析材料的鐵電疇、疇壁及其他關鍵特徵,發現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製造出二維硒化銦薄膜時,適當地調節作為前體的硒化銦原料中硒和銦的比例,再把製出的薄膜轉移到柔軟或不平整的基底上以引發物相轉變,就能在過程中分別製造出三種純相的二維硒化銦薄膜,實現前所未有的相控合成及精確結構控制。研究成果已於《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刊登。 同時,團隊亦專注於二維范德華材料的開發及潛力探索。他們深入研究了金屬單硫屬化物(即金屬與硫、硒或碲組成的化合物),包括硒化銦,並利用TEM技術識別出這種化合物中普遍存在的塑性變型模式,令二維金屬單硫屬化物材料能擁有超高的可塑性。此發現展現了生產高效能無機塑膠半導體的龐大潛力,並大大推動柔性電子材料、半導體先進積層製造及固態潤滑劑的發展。研究亦已於《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刊登。 團隊最近更利用先進的四維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4D-STEM),揭示了一類存在於擁有扭曲雙層結構的二維材料中的極性渦旋。團隊發現不同的扭曲角度會產生不同的渦旋模式及極性結構,並有可能藉由外部電場或層間位移來調控渦旋模式及極性區域分佈,為研究扭曲二維雙層極性結構的複雜反應提供了寶貴觀點,有助往後在原子尺度上調整浮現的量子特性,製造出性能優異的二維材料。研究已在《Science》期刊上刊載。 理大材料與器件中心實驗室(UMF)轄下的原子透射電子顯微鏡實驗室(AEML)是促成上述多項研究突破的關鍵,包括通過原子解析度觀測,直接揭示了材料合成及應用的重要機制。以上研究更獲得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樹平教授、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楊明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李淑惠教授的研究團隊提供協助與支持。 趙炯教授表示:「這些科學發現將為微電子和集成電路帶來嶄新及具影響力的轉變,並推動開發靈活、耐磨、耐用及高效的電子設備,為各類應用開拓廣闊的發展前景,包括可增強新型記憶體內運算設備的運算能力和速度,並省卻當前晶片運算中所需的運算與記憶單元間的數據傳輸,令社會邁向更高速、更具能源效益且更靈活的科技新時代。」 憑藉多項突破性成果,趙教授的研究項目早前獲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其研究工作亦同時獲得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及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項資助。   ***完***

2025年2月18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物理學系

Photo 1

理大與國際專家合作運用衛星定位數據 揭示格陵蘭冰蓋融化機制 助預測海平面上升速度

格陵蘭冰蓋融化是引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與國際研究團隊合作,結合各種現代大地空間測量技術,包括首次運用衛星定位數據來分析格陵蘭冰蓋基岩的垂直位移情況,成功量化夏季融水儲量,以揭示冰蓋融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並提供新見解和可靠依據。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發表。 格陵蘭冰蓋面積僅次於南極洲,冰原厚度大約三公里,一旦完全融化,將令海平面平均上升七米。然而,科學界對於冰川水的累積、儲存及流失過程仍存在許多疑問。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教授與來自香港、中國內地、美國、荷蘭及比利時的科學家合作,研究格陵蘭的水文過程,包括融水儲量演變,以了解冰蓋的融化機制及其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冰蓋融水引起的水量增加,是導致基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一般衛星重力測量技術無法對格陵蘭的水文過程進行區域性評估。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利用以眾多衛星導航系統(GNSS)站點組成的「格陵蘭GNSS觀測網絡」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轄下「重力回溯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提供的衛星重力數據解決此難題。 研究團隊分析了其中22個靠近基岩和冰川出口GNSS站點,在2009年至2015年期間的連續數據,以掌握格陵蘭不同區域的融水儲量、基岩彈性變形和垂直位移情況,從而了解冰蓋融水的時空演變過程。GNSS亦有助監察氣候系統中的大規模質量變化,例如地下水枯竭及湖泊水儲存量等。 研究發現,夏季融水期間,大部分融水會暫存於冰蓋內,並於七月達到高峰,其後逐漸減少。融水導致格陵蘭GNSS站點附近的基岩平均下沉五毫米,2010年及2012年更經歷了極端水融,分別令基岩下沉多達12毫米和14毫米。 研究亦顯示,大多數GNSS站點融水在冰蓋的儲存時間約為八周,但因地區而異,東北部和西部高於平均值,約為九周,而南部和東南部則為4.5周。隨着酷熱夏季或成常態,有效地預測高溫年份的融水儲量,對評估海平面上升速度至關重要。另外,研究指出一般區域氣候模型模擬的融水徑流量可能高估水保留或低估水融化情況,團隊建議在較溫暖的年份,將預測流量上調約20%,以作更精確評估。 陳劍利教授表示:「是次大型研究協作項目已籌備多年,除了整合各種現代空間測量技術,團隊更前往偏遠極地考察,有關成果突顯了國際合作為應對嚴峻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研究亦有助提升區域氣候模型在溫暖年份的預測表現,對於評估未來幾十年的冰蓋演變、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以及北極暖化問題等具重大意義。」 ***完***

2025年2月1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Photo 1

理大開辦2025年國際暑期課程及暑期學院 融合啟發性創新課程及豐富文化體驗活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今年七至八月舉辦分別為本科生及高中生而設的「2025國際暑期課程」及「2025暑期學院」,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親身體驗理大作為全球百強學府的優質教育。除了大學學分課程外,理大還會安排學生參與本地旅遊及文化體驗活動,探索獨特且多元的香港文化;更特設「夥伴計劃」配對理大學生及其他院校的學生,讓他們感受理大充滿活力的校園生活,並促進不同地區社群間的文化交流。 理大今年首次推出兩個不同時段的國際暑期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大彈性以規劃暑期學習,同樣提供為期五星期的學分課程,圍繞三大學術主題:「中國語文、文化及社會」、「設計、創新與科技」及「商業、創業精神及環球領袖」。其中,理大享譽國際的設計學院將首度在暑期課程開辦探討人體工學的課程,讓學生了解有關人體測量學、人體限制及能力、視覺訊息處理系統、認知等基本知識,以及其與設計學的關係。其他富趣味的課程包括當代中國社會及流行文化、時尚與美學、綠色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世界烹飪演變史等主題。 理大國際暑期課程自2016年首辦以來,一直廣受全球學生歡迎。參與去年國際暑期課程、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馬菡筱讚揚課程內容新穎而深刻,並表示:「透過參加課程安排的文化體驗活動,我很快就能融入香港的文化及生活,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建立了寶貴的友誼。」來自英國的Bobby BREWE亦表示:「理大國際暑期課程超乎想像的豐富,雖然學習時間緊湊,但也有足夠時間讓我們去探索充滿活力的香港。」 「2025國際暑期課程」現正接受內地、港澳、台灣和海外本科生申請,截止日期為3月31日。有關計劃詳情、申請辦法,以及其他過往參加者的分享,請瀏覽:https://www.polyu.edu.hk/summerschool/。 同時,理大暑期學院歡迎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參與,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一同體驗大學生活。暑期學院為期五日四夜,學生將入住理大的學生宿舍,並參加由各學院提供的學系體驗活動及參觀本地企業或機構,從中了解大學不同課程的內容及職業前景,為將來入讀理大心儀學科做好準備。 此外,今年暑期學院特設兩場特色迷你講座,分別聚焦創業思維在新時代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科技的基礎知識,強調理大對這兩個新興主題的關注。學生更可額外參加為期五天的「創新及創業」大學學分課程,學習如何在數字化轉型時代建立所需的創業思維和創新策略,完成課程後可於入讀理大時申請學分轉移。 「2025暑期學院」現正接受申請,內地、澳門、台灣和海外高中生的報名截止日期為3月31日;本地生的報名截止日期為5月30日。有關計劃詳情、申請辦法,請瀏覽: https://www.polyu.edu.hk/geo/si。 ***完***

2025年2月14日

活動 環球事務處

Photo 1

國家教育部率團到訪 讚揚理大科研實踐產教融合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博士昨天率團到訪理大,與理大領導層和科研人員會面交流,了解大學的最新發展,尤其是理大在人工智能結合醫療科技的領先科研及其技術轉移方面的成就。其間,吳博士讚揚理大的創新科研充分實踐產教融合,歡迎理大與內地城市、國家科研機構更緊密合作,進一步將技術轉化落地,貢獻兩地科技發展,惠及社群。 隨團代表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四局副局長陳偉先生、國家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兼港澳台辦公室主任楊丹博士、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周天華博士、中聯辦教科部部長王偉明教授,以及國家教育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及中聯辦其他代表。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一眾領導層陪同下,訪問團到訪理大工業中心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並由理大學者介紹和展示多個醫學、健康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創新科技項目。當中包括人工智能糖尿眼篩查系統、可應用於癌症的醫療大模型、控制兒童近視加深的近視離焦技術、肝纖維化和脂肪肝評估系統、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系統、檢測和治療腫瘤的虛擬磁力共振成像對比增強系統、助中風患者復康的足踝和踝關節機械人、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人工智能輔助的醫藥產品開發平台,以及結合基因組學和生物醫學技術於精神疾病診斷、治療和病因解析的項目,充分展現理大如何將科研轉化為實用產品及技術,促進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 其後,訪問團與大學領導層及教研人員進行會議交流。吳岩博士表示,國家正致力於全國建立區域轉移轉化中心,下一步將於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網絡,發揮香港的力量。吳博士續指,理大在產教融合,特別是醫工結合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不但追求原始創新,也積極將眼科、藥物研發、康復機械人等創新技術轉化為實際產品。他又指,國家正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 2.0」,糅合人工智能,以改造傳統產業,建立新專業。理大在實踐「醫工結合」方面的工作出色,具備優厚條件參與大灣區醫學轉移轉化中心的戰略工作。 林大輝博士歡迎國家教育部率團到訪,對理大而言是很大的鼓舞。理大矢志培養擁有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有擔當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助力國家建設教育強國。除了成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去年也舉辦了「理大中華文化節」,致力弘揚中華文化,更將中國歷史和文化相關課程列為本科生必修課。林博士指出,理大的短板是校園面積細小,大學一直尋求發展空間,期望得到特區政府及各界支持,以配合大學的未來發展需要。 蔡若蓮博士表示,理大正高速發展,世界排名和學科排名均向上衝,是本地教育界非常重要的力量。香港必須抓緊國家建設帶來的機遇,特別是大灣區建立的技術成果轉化網絡,在北部都會區爭取教育用地外,局方也會在政策上創新求變,以迎接未來各種挑戰。 滕錦光教授強調,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 40 多年的豐富辦學經驗,為各醫療專業培養了 52,000 名畢業生。大學設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放射治療、眼科視光學、醫療化驗、言語治療、護理學等課程,擁有逾 1,300 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以及大量教學科研設施。基於這些優勢,理大具備優越的條件籌辧醫學院。在培養醫科人才時,能發揮學科協同發展的優勢,令醫科人才培育更具成本效益。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博士(左六)與展示科研項目的理大學者合照,(左一起)包括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馬聰教授、眼科視光學院謝欣然教授及何明光教授、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楊紅霞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章偉雄教授、(左七起)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永平教授及胡曉翎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蔡璟教授、機械工程學系張丹教授,以及眼科視光學院紀家樹教授。 訪問團與理大代表進行會議交流。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博士於會上發言。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於會上發言。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致歡迎辭。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介紹理大的最新發展。 ***完***

2025年2月13日

活動 內地發展處

Photo 1

理大與懲教署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食物廢料升級及發展環保產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懲教署今日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食物廢料升級及發展環保產品,為可持續發展的懲教工業注入新動能。 合作備忘錄為理大和懲教署的合作訂立框架,於未來五年共同推動創新發展方案,當中包括將理大有關食物廢料升級的科研成果應用於懲教院所內的工業生產工作;以及理大為在囚人士提供環保產品設計和生產的訓練,以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等。有關合作在推動環保的同時,亦協助在囚人士更生。 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懲教署副署長(更生及管理)吳超覺先生共同見證下,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黃家興教授及懲教署助理署長(更生事務)唐恂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趙汝恒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多年來積極透過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應對社會挑戰,推動可持續發展。是次與懲教署合作所應用的「食物廢料衍生3D打印複合材料」專利技術,由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研發,為解決香港都市食物廢料及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開拓新出路。雙方透過合作打造互助生態圈,從中創造出嶄新的經濟、生態及人文價值,為實現社會共融及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吳超覺先生致辭時表示,懲教署一直致力在懲教工作中引入環保措施,以建立一個綜合及可持續發展的懲教制度。合作備忘錄的簽署為可持續發展的懲教工作奠下重要的里程碑。首階段的合作是將理大的咖啡渣轉化成3D打印物料的專利技術,應用到在囚人士的工業生產工作。理大亦會為在囚人士提供產品設計的職業訓練,開發更多不同的咖啡渣環保產品。 有關的咖啡渣環保產品會於懲教署體育會的「徵心製造」慈善網上銷售平台出售,以向公眾推廣助更生和環保信息。售賣禮品所得收益在扣除必要成本後,將會捐贈予不同的本地註冊慈善機構,為在囚人士提供一個回饋社會的機會。 ***完***  

2025年2月7日

活動 未來食品研究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