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理大研發成果亮相 AELIS Couture 2024/25 年度秋冬高級訂製時裝展 科技與時尚結合 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與巴黎著名高級服裝品牌 AELIS Couture(AELIS)合作,於 2024 年 6 月 27 日巴黎高級訂製時裝周期間,由 AELIS 舉辦的 2024/25 年度秋冬高級訂製時裝系列展覽上展出雙方共同打造的作品。該作品採用理大研發的可持續金屬鍍膜紡織技術生產的材料,由時裝界傳奇人物、高級訂製時裝設計師 Sofia Crociani 設計及製作,成功將頂尖科技與奢華時裝融合創新。 該項創新紡織技術由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姜綬祥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發,應用金屬鍍覆膜技術將納米級的超薄金屬薄膜鍍覆於紡織品,無水的生產過程不會排放化學物質,既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又能呈現高端服飾材料的品質。理大團隊更為雙方合作的時裝作品特別設計製作了金和銀金屬鍍覆的有機絲綢柯根紗,既保持了傳統紡織品的舒適度和飄柔性,又能呈現珠光的效果。 AELIS 的時裝設計匠心獨運,是次合作充分體現了理大在促進紡織技術創新,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時裝業界應用上所作出的努力。AELIS的設計配合理大金屬鍍覆紡織品技術,體現了時尚與嶄新科技的完美結合。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 AELIS 攜手設計 2024/25 年秋冬高級訂製時裝系列的作品。理大與 AELIS 的合作是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成功典範,以時裝為載體糅合科技與時尚藝術。我們樂見理大為促進可持續發展而研發的創新科技能夠應用於高級訂製時裝的製作上,將美感和先進科技融為一體。」 AELIS 創始人 Sofia Crociani 對雙方的合作感到興奮,並表示:「理大早前已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合辦一系列『可持續發展講座』活動,促成了今次 AELIS 與理大的合作,造就了雙方在推動生態和技術研究創新的結晶。與理大的合作是靈感啟迪之旅,其金屬鍍覆紡織品技術引領了我們探索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維度。我們很榮幸能推出這個高級訂製時裝系列,充分發揮理大的技術專長和我們對環保時裝的承諾,促進協同效應。」   ***完***

2024年6月28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研發新型智能太陽能冷藏車

運輸界別佔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19%,發展綠色運輸有助降低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推動各類綠色科技研究,助力香港於2035年前把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並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去年6月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中游、主題性)」資助,進行名為「智能冷藏車發展計劃―電力、太陽能和智能物流和存儲方法」的研究項目,旨在推動冷藏車從傳統燃油車向智能電動化全面轉型,並加強太陽能的更廣泛應用。經過一年時間,理大團隊成功研發出一輛新型冷藏車,既支援太陽能供電冷藏系統,又具備車聯電能儲存及交換技術。項目得到政府、學術界及業界的廣泛支持,包括新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澳洲Advanced Sunlight Pty Ltd.及機電工程署。 目前,全港約有五千輛冷藏車,未來幾年更預計會激增至一萬輛,這些車輛均為燃油車,開動或怠速時產生大量廢氣和噪音。然而,傳統冷藏車技術相對落後,其冷藏系統靠車上內燃機引擎提供動力,即使車輛停下時,引擎也不能關上,以維持系統運作。此外,冷藏系統一般亦只能維持在攝氏零下20多度左右,可供冷藏食物的種類限制較多。若以每輛車每小時需要消耗一至三公升柴油,便產生2.7至8.1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排放量就高達約16噸,需要種植760棵樹木才能抵消有關碳排放。 理大研發的智能太陽能冷藏車提供靈活的能量存儲功能,車頂裝有可擴展的太陽能板,令輸出的電能更高,電能亦會儲存到車上的儲能裝置,為車上冷藏系統提供附加的動力來源。此外,車上亦配備鋰離子電池,可連接一般電動車充電設施充電,當太陽能儲能裝置及電池儲滿能量後,可為車輛提供動力達四小時,而用家亦可按需求擴充電池數量和容量,進一步提升續航能力。車上冷藏系統更可提供低至攝氏零下45度的儲存環境,而且在電力發動機關閉後,仍能如常運作,令車輛搖身一變成為流動冷藏庫,有助舒緩本港冷藏倉庫供不應求的問題。 此外,冷藏車亦可連接其他同款車輛,進行充電和能量交換。通過車上的智能能量優化系統,用家可追蹤和控制太陽能板的最大功率點,以提升整個能源系統的運行效率,優化冷藏系統的製冷性能,並延長車載電池的使用壽命。 鄭家偉教授表示:「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政策,以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包括訂下於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的目標。然而,在貨運車輛領域,新能源汽車普及化進度仍相對滯後,期望這個研究項目能產生帶動作用,推動運輸業界更樂意採納綠色運輸科技,為減排和實現碳中和貢獻力量。」 理大智能太陽能冷藏車項目已進入商用化階段,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將有相關的車輛面世。   ***完***  

2024年6月28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學系

C0113

理大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全球最佳大學排名躍升至第67位 位列全港第三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最新公布的「2024-2025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取得佳績,排名全球第67位,較去年躍升33位,位列亞洲第九、全港第三。 在學科排名方面,理大共有17個學科躋身全球首50位,當中土木工程(第2位)、工程(第5位)和機械工程(第6位)更位列全球十大。同時,理大在八個學科的表現為全港院校之冠,包括土木工程、工程、機械工程、綠色與可持續科學及科技、環境工程、社會科學與公共衛生、經濟與商業及數學,印證大學在國際及本地高等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 理大欣悉大學近年在排名中持續上升,並獲得令人鼓舞的成績。理大致力成為一所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未來將繼續追求卓越的教育、科研、創新創業,並不斷加強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24-2025全球最佳大學排名評估來自全球104個國家的2,250所院校,涵蓋其在51個學科的表現。排名主要透過13項指標作為評核依據,包括全球及區域研究聲譽、全部引用、國際合作等。   *** 完 ***  

2024年6月26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Photo 3

理大創新科技踏上國際舞台 科研成果首度亮相法國「展翅高飛」展覽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即日起至7月1日於法國巴黎舉辦「展翅高飛」展覽,為理大首度於海外舉辦展覽,向全球展示其在時裝、科技,以至可持續物料等不同領域的豐碩創新科研成果。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於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理大很高興能將大學的創新科研帶到巴黎這個創造力和創新氛圍濃厚的城市,其理念與理大不謀而合。『展翅高飛』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我們致力透過研究和知識轉移成果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有力證明。我們期望透過分享這些成果,促進國際合作,與各方攜手締造更美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是次展覽不僅見證了理大在促進全球創新和卓越研究的努力,也為研究人員、業界專家、時尚媒體編輯等提供了互動交流平台,更響應中法建交60周年及今屆巴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進一步向各界宣揚國際交流對推動科研發展,以及加強文化互鑒的重要性。 「展翅高飛」展覽圍繞「運動與時尚」及「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兩大主題,展出十個創新科研項目,簡介如下﹕ 項目 項目負責人 運動與時尚 太極、運動與奧運2024 這個受太極啟發的運動服系列,將東方精髓與今屆巴黎奧運會四個新增項目包括霹靂舞、滑板、衝浪和攀岩的運動精神完美結合。每件作品均精心設計,不但捕捉了每項運動的精髓,更分析了其臻於完美表現所需的流暢度和力量,以運動服修飾運動員的形態,提升他們的運動表現。 黃才駿博士 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人工智能輔助訓練裝置 這個以人工智能輔助、可穿戴式的感測器系統訓練裝置,能於訓練過程中即時監測用家的姿勢、肌肉活動和疲勞程度,並提供即時回饋,提升體育活動的表現,有效降低受傷風險。 葉曉雲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以人體動態分析優化運動內衣設計 這款符合人體結構的運動內衣採用4D掃描技術,使其設計能為每項運動的獨特需求,為不同年紀和體型女性的身體提供更精準的支撐和舒適感。 易潔倫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可持續發展與創新 碳中和建築材料 團隊開發了兩項應用於建築項目的嶄新技術,有助實現碳中和目標,包括以建築廢料為原料、具碳負值和定制功能的新型建材「CarbAggre」,以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碳化混凝土塗層技術。 潘智生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安禮信土木工程教授、環保建材講座教授、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符合可持續設計的生物炭混凝土 這項新開發的生物炭混凝土將可持續性與美學融合,為傳統混凝土建築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有助促進碳中和,構建更環保的世界。 李宇軒博士 設計學院副教授   以廢棄紡織品研發的「建築外衣」 這種採用廢棄紡織品為原料的「建築外衣」技術,可用於開發可持續建築物外牆布幕,達到隔熱和輻射冷卻的效果,更為解決廢棄紡織品回收的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壽大華博士 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 具獨特視覺效果的金屬鍍覆紡織品 這是一種運用金屬鍍覆技術製作的紡織品,不但融合時尚與可持續發展,更結合材料科學、工程及工藝技術,實現無污染生產。 姜綬祥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   廚餘轉化成新型3D列印材料 團隊利用3D列印技術,將廚餘包括咖啡渣或茶葉與聚乳酸(PLA)結合,製作出可持續複合材料,以應用於生產室內傢俱。 黃家興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 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   環保、抗污染、抗菌純素皮革 全球首款具抗污染和抗病毒雙重功能的純素皮革,採用結構色技術,能在不使用任何色素、染料或漂白劑情況下,保持九成潔白度。此款皮革採用矽膠而非塑膠作為原料之一,可避免微塑膠污染問題。 盧君宇教授 物流及航運學系教授   簡志偉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 適用於室內設計、時裝與復康的人工智慧光纖布 團隊利用電腦視覺和光纖設計了一款人工智慧光纖布,能即時通過非接觸式手勢和身體姿勢,自動調節色彩照明,將傳統被動的物料轉化成互動式智能織物。 陳芊瑞教授 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助理總監     「展翅高飛」展覽展示理大在時裝、科技,以至可持續物料等不同領域的豐碩創新科研成果。   項目相片請按此下載。更多展覽詳情,請瀏覽﹕https://polyu.hk/CZYFn。   ***完***  

2024年6月26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理大就政府調整教資會資助課程學費的回應

就政府公布調整2025/26至2027/28學年的教資會資助課程學費水平,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理解政府有考慮各項因素,包括學費多年來未有調整,而作出相關安排。 理大提供多項獎學金、助學金及免息貸款計劃等財政支援,為學生提供所需的資源。大學會繼續密切留意學生需要,讓他們獲得適切的支持。  

2024年6月20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olyU collaboration on Belt and Road Advanced Programme in Power and Energy

理大、西安交通大學、國家電網和港燈延續合作 繼續推出「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家電網)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宣佈,由於歷年參加者反應熱烈,調研成果豐碩,所有合辦機構決定繼續推展「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 新一個階段為期四年直至2028年,除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電力行業的整體及創新水平,亦計劃透過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實地調研,因應不同地理環境和技術水平,提出最合適的電力基建和系統營運方案,推動這些帶路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前稱「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已連續推出六年,由上述四個始創機構共同舉辦,以支持國家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倡議。計劃至今已培訓來自逾20個國家800多名專業人士。 通過延長合作夥伴關係,來自內地和香港兩所大學和兩間電力公司將繼續攜手在電力和能源領域,為業界人士提供前沿培訓和專業發展機會,推動「一帶一路」地區的發展。計劃為參加者提供涵蓋最新行業和研究發展的專題研討會、文化考察,亦會安排參觀位於濟南、西安和香港的先進發電廠和尖端研究機構。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以研究和知識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發展作出貢獻,並發揮大學科研優勢,在綠色能源領域力求創新突破,是次為期四年的延續合作表明了我們對此策略目標的重視。『一帶一路』倡議為當地研究人員和決策者提供了寶貴平台,就重大能源挑戰和解決方案進行深入交流。很高興能透過這個計劃,進一步加強這些合作紐帶,共同實現可持續能源發展目標。」 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部主任管曉宏院士表示﹕「電力能源技術的創新對於綠色能源、經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牽引『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的重要紐帶,專案的持續實施意義重大。本次續簽將深化與各夥伴的合作,為在電力和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做出貢獻,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 國網技術學院院長杜軍先生表示:「經過六年的合作發展,四方已經結下深厚的情誼,該專案已成為學企聯合、內地香港協作服務『一帶一路』的典範,為『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和地區能源電力行業深入了解中國電力、中國能源的發展,打造了一個全新的視窗。未來希望繼續與四方同仁一起緊跟全球能源治理新趨勢、共同當好『一帶一路』形象大使,聚焦『雙碳』目標,推出更多更好的品牌化、系列化交流服務專案,讓合作之路越走越寬廣。 」 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先生表示:「要向香港這個人口稠密的城市供電,並不容易。應對不同的狀況和挑戰,我們發展出最配合香港這類城市環境的輸配電系統,包括海底和地底電纜、電纜隧道等。世界各地目前正探討如何加強電網,去抵禦愈來愈頻繁的極端天氣的能力,我們期待在由四方合作舉辦的研討項目,既可以和參加者分享我們多年來累積的獨特體驗,也透過借鑒參與者的意見和經驗,進一步優化港燈的電力系統。」 此計劃在2018年首次啟動,旨在為來自「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業界人士提供專業培訓和提升技能,至今已成為推動電力和能源行業能力建設的全球領先平台。 ***完 ***  

2024年6月19日

活動 工程學院

1

理大設計展2024塑造創意格局60年 學生才華鋒芒初現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理大設計)以標誌性的「理大設計展 2024」作為學院鑽禧誌慶亮點活動之一,由今日起至 8 月 16 日展出理大年輕設計師的創意作品。展覽亦透過重塑香港城市景觀的沉浸式「實體與數碼化」體驗,以及回顧理大設計展 60 年歷史的懷舊之旅,為觀眾帶來難忘的視覺與巧思盛宴。 理大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表示:「60 年來,理大設計一直是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全球設計中心的動力泉源,理大藝術與設計科目更於今年的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第 19 位,足證大學在設計教育的國際水平和深厚根基。今屆展覽規模堪稱近年之最,不僅是向設計展這個年度盛事致敬,更是前瞻行業的發展契機,見證學生和校友貢獻和塑造的設計新趨勢。」 今屆展覽主視覺以「鑽石」為題,寓意理大設計學生的創意力於在學期間歷經雕琢、思維磨練和拋光,才能創作出貢獻個人、社會和經濟的設計。展覽涵蓋逾 200 個不同年級學生的畢業作品、跨學科合作及前沿研究,圍繞改善生活、商業以及社會議題等主題,構思創意方案,以應對現實世界面對的種種挑戰。學生來自各學士課程,包括廣告設計、傳意設計、數碼媒體、環境及室內設計、互動媒體、產品設計、社會創新設計,以及碩士課程包括創新商業設計、智能系統設計、多媒體科藝、智能服務設計和城市環境設計等。 精選作品包括鼓勵兒童從小開始建立正面理財習慣的應用程式;為香港公共交通工具打造全新視覺面貌,以締造無縫協調的出行體驗的項目;協助劏房居民有效規劃居住空間的社會創新設計項目;以及採用無人店概念的創新點心餐廳等。由環境及室內設計學生打造的沉浸式「實體與數碼化」展覽,融合實體與虛擬模型、虛擬實境技術和互動體驗,以嶄新視角詮釋香港標誌性的城市景觀。 另外,今年更特設展區回顧理大設計 60 年來的課程發展沿革,重溫歷屆展覽部分精彩作品,帶領觀眾走進歷史,一同見證香港設計教育的成長和蛻變。 歡迎公眾蒞臨參觀,更多展覽詳情及最新消息,請瀏覽:2024.polyudesignshow.com。   ***完***

2024年6月17日

活動 設計學院

Photo 1

理大研究團隊首創元宇宙藝術治療課程 助青少年提升同理心

創新科技持續推動教育革新,除了有助提升教學體驗和成效,亦能支援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跨學科研究團隊利用元宇宙及虛擬實境技術,設計出一套表達藝術治療課程,培養青少年的同理心及自我表達能力等,從而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及心理健康。 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崔永康教授、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倪恩恩博士、應用社會科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助理教授李晨博士及電子計算學系及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吳曉峰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與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合作,於2023年3月至12月期間安排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為30位年齡介乎12至18歲的青少年,於虛擬平台提供為期8周的一對一線上課程。 課程透過虛擬實境技術,讓身處不同場所的表達藝術治療師和青少年在元宇宙空間實時互動,並就不同主題進行三維藝術創作。青少年可以選擇個性化的虛擬形象及不同的虛擬工具進行創作,治療師則會從旁指導及輔助他們通過作品表達自我情緒,同時學習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研究團隊在課程前後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逾七成參與者在同理心方面有顯著進步,而整體人際反應的得分亦提高近四成,尤其越年長的參與者改善越大,反映課程有助培養青少年想像和理解他人處境及觀點的能力。表達藝術治療師的評估結果則表明,逾七成參與者願意在課程中分享自己的情緒,近半更表現出對自我內心的探索和反思。團隊分析,元宇宙及虛擬實境技術提供了全新的藝術創作平台,讓青少年自由表達想法和情感,而虛擬環境也給予他們更充足的安全感,讓他們能輕鬆地與治療師互動和溝通,並敞開心扉。 參與課程的青少年表示,透過課程接觸到全新的藝術創作媒介,並且更加了解如何與他人及社群建立良好關係,希望未來能再參與同類型的創新課程。 崔永康教授表示,社會需求與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持續關注相關技術發展及提供創新且合時宜的社會服務是社會工作者的責任,這個課程正證明元宇宙技術可為青少年心理發展工作及科技創新教育帶來全新的可能性。他又指,香港的年輕一代面對不少壓力,任何能夠讓他們更樂意分享和放鬆的方法,都值得社福界認真探究。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註冊社工黃素萍女士指,這類型創新課程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他們不僅能接觸到元宇宙、虛擬實境等的新科技,更可從中學習同理心的重要性。她期望未來能繼續與理大合作,為更多青少年提供各種嶄新的學習機會。 研究團隊將基於是次經驗及研究發現改進課程設計,期望未來將課程拓展至有特殊學習需要或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青少年,為更多有需要的社群提供支援。 ***完***

2024年6月1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社會科學系

Photo_website

理大首度參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 躋身全球百大 多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表現出色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取得佳績,排名全球第77位。理大今年首度參與排名,並打入全球百大,肯定了大學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上的成果。 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以大學在實現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表現為衡量準則,分別透過研究、管理、外展活動和教學四個範疇進行評估。今年的排名一共涵蓋來自全球125個國家及地區的2,152所大學。 理大於「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一項的得分為本地大學之冠,並在「優質教育」(SDG 4)、「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 11)及「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SDG 17)三項表現出色,位列全港第2位。其中,理大在「優質教育」的表現更排名全球第4位,成績斐然。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我們欣悉理大首次參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並創下佳績。理大致力成為一所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並以具影響力的科研與創新回應社會需求,未來會繼續追求卓越的教育、科研、創新創業,為邁向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理大一直積極回應社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其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就促進碳中和城市發展等提供政策建議;理大高等研究院的多個研究院和中心則在智慧能源、可持續城市發展、精神健康等領域持續推動創新研究。大學亦致力履行社會責任,將「服務學習」納入本科生課程的必修科目,鼓勵學生實踐所學,回應社會的需要,項目遍及中國內地、柬埔寨、盧旺達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完***  

2024年6月12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1

理大與拔萃女書院共建人工智能游泳科技實驗室 研發生物力學訓練方法 提升游泳運動員表現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核心成員兼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蘇俊龍博士帶領的團隊,致力研究以科技結合生物力學,提升游泳運動員的表現。團隊利用先進的可穿戴式感測器及水下拍攝系統,通過捕捉及分析游泳運動員的起跳動作及游泳姿勢,包括肢體動作及肌肉運用等數據,輔助教練設計合適的訓練方法。目前,團隊正協助拔萃女書院(女拔)學生泳隊應用有關方法提升訓練成效。 為推進體育科學和科技領域的聯合研究,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更與女拔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拔萃女書院人工智能游泳科技實驗室」。根據協議,女拔將提供校內游泳設施,供理大研究人員裝設相關器材採集數據,並讓學生游泳運動員參與研究。是次合作旨在共同促進精英體育領域研究,助游泳運動員發揮潛能,提升本港學界水平,長遠為香港泳壇培育更多生力軍,同時於校園推廣 STEM 教育和提升創科氛圍。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港產飛魚近年揚威國際,在訓練中有效融合科技應用,有助發揮運動員的潛能,助他們爭取佳績。理大致力將科研成果轉化,很高興能與拔萃女書院合作提升學生運動員的競賽水平,相信同學亦可通過參與科研工作,獲得寶貴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培養她們對創新科技和數理工程知識的興趣。」 女拔校長劉靳麗娟女士表示:「建校 160 多年的拔萃女書院,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教育。這次理大科研團隊將人工智能和生物力學的研究成果,與女拔的游泳運動員一起進行實踐驗證,除了讓我們的學生運動員在游泳項目方面更上層樓之外,更令大家全面提升對運動科學的實際應用能力和運用人工智能的解難技巧,讓同學們在創新科技的廣闊天地更好裝備自己。」 游泳比賽分秒必爭,尤其是短途賽事,每個細節動作都是勝負關鍵。蘇俊龍博士的研究針對游泳運動員的重點訓練項目,研發和探討系統性的生物力學訓練方法對提升游泳表現的成效。主要研究項目如下﹕ (一)起跳動作分析 游水起跳講求時間、速度、起跳和入水角度。團隊將水下表面肌電(Surface Electromyography)採集系統置於運動員小腿,實時捕捉起跳的瞬間動作,並配合反應時間測量器和影片分析軟件,即時提供起跳反應、入水角度及速度等數據,協助運動員及時改善起跳姿勢。團隊更邀請了約 30 名女拔泳隊學生參與為期六星期,每星期兩次,每次 20 分鐘之起跳動作訓練。利用系統於訓練前後比較及分析參與運動員的起跳反應等數據,結果顯示參與運動員的平均起跳速度較以往快 0.127 秒。 利用水下表面肌電採集系統,配合反應時間測量器和影片分析軟件,即時提供起跳反應等數據,協助運動員及時改善起跳姿勢。 (二)游泳推進力分析 游泳運動員的游泳推進力源自划手及踢腿動作,而腹腰肌肉的穩定性有助增加划手及踢腿動作時產生的游泳推進力。團隊運用水下表面肌電採集系統和游泳推進力測量器(Tethered Swimming Testing System),分析運動員游泳時所產生的推進力,有助教練為運動員調整動作和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提升游泳表現。團隊邀請了約 30 名來自理大及本地體育組織的學生運動員參與為期八星期,針對腹腰肌肉穩定性的肌肉訓練,並利用表面肌電採集系統和游泳推進力測量器評估運動員於游泳時腹腰肌肉運用的表現,以及游泳時所產生的推進力,結果發現參與運動員游泳時產生的游泳推進力平均提升約 10%;就以 50 米自由泳為例,速度加快了 0.02 米/秒至 0.03 米/秒。 運用水下表面肌電採集系統和游泳推進力測量器,可分析運動員游泳時所產生的推進力,幫助教練為運動員調整動作和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提升游泳表現。 (三)肌肉運用分析 團隊採用防水可穿戴式表面肌電感測器和水下拍攝系統,捕捉運動員進行自由泳時起跳、游水及轉身的肌肉運用,包括手臂、肩膊、腳及軀幹等。系統將於女拔校內游泳池進行測試,並邀請該校精英游泳運動員參與。 另外,團隊將與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合作,結合視頻運動分析、可穿戴式動作慣性傳感器,利用收集的數據來開發嶄新的人工智能模型,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準確性。   採用防水可穿戴式表面肌電感測器和水下拍攝系統,可捕捉運動員進行自由泳時的肌肉運用。圖為系統顯示的肌肉表現分析圖。   ***完***

2024年6月11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體育科技研究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