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供電系統「智能化」 全天候監察確保穩定性
大學可影響一座城市的未來。它不單負責培育人材及研發新技術,還提供了空間讓新概念進行大型試驗,以供日後廣泛應用。
在這方面,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黎鴻傑教授的顧問團隊及理大設施及可持續校園處透過先導計劃為理大的文康大樓的供電系統引入了一套光纖溫度傳感系統,透過這套全天候智能監察系統,希望能夠為校園的供電帶來更高的穩定性。
目前,這套系統以試驗性質已運作一段時間,黎教授的團隊及設施及可持續校園處將會透過分析期間所收集的數據,決定理大會否為校園更多大樓引入這套系統,為理大實行「智能化校園」的理念推進一步。
全天候監察供電 防範災難於未然
供電系統的安全及穩定性對於一些重大建築而言極為重要。電力不穩可能會令保安系統失靈,造成商業損失;對於大學而言,電力中斷會令實驗室儀器出現故障,更有機會影響學習和研究進程。
傳統的供電系統由大量電纜組成,通過變壓系統及低壓掣櫃將電力輸送到不同的建築物內。當中,如果電纜的接駁位出現些許鬆脫, 該接駁位的溫度會異常地上升,可能會令電纜變質,從而影響其導電功能,甚至導致短路或供電不穩。隨著供電設施變舊,相關風險亦會越來越高。
以往進行維修檢測時,持有電業牌照的技工需要使用紅外線溫度感應器找出有異常升溫的供電接駁位。為提升檢測的準確度, 檢查過程中工程人員往往在供電系統不中斷的情況下進行檢測。因此, 需要實施一連串嚴謹的控制措施以減低觸電的風險,以確保工程人員的安全。再者,工程人員需要沿著電纜逐個部份檢查,過程中有時候需要依靠其個人經驗,去判辨是否需要進一步詳細檢查或更換零件。事實上,不但個別工程人員的判辨可能有所偏差,檢查範圍亦未必能做到十分全面。整體而言,這種檢測方法除了面對人為風險之外,亦牽涉大量人力物力,令檢測最多只能按需要或定期進行,當中存在相當的局限性。
然而,理大校園所應用的智能監察系統,透過安裝傳感器,能夠在無需人手頻密檢查的情況下,24/7全天候實時監測低壓掣櫃內的匯流排及大樓供電上升總線的溫度參數變化。如探測到有異常變化, 會即時顯示在控制台上及通報相關人員, 以便採取適當的跟進工作。系統還能夠分析參數,協助預示問題即將發生,例如在反常天氣或學期前後預測電力供應要求的改變,以便在必要時透過電郵或短信預先通知相關部門安排維修,確保供電的穩定性,真正做到防範於未然。
減低對人手密集工作的需求 應用大勢所趨
這套智能監察系統的主要成本只是初期的安裝費用,但因為有效運用管理成本,長遠來說, 有利於技術人員集中處理優次更高的工作。
另外,系統控制台的操作相對簡單,因此可由前線人員負責,讓工程師騰出時間來處理其他更為重要的事務。這讓理大將來招聘相關人手時相應地多了可能性。
黎教授指:「近年香港面對人手短缺問題,前線技術人員的短缺尤為嚴重。各行各業都在尋找辦法吸引人才、精簡流程或利用科技取代傳統人手運作。我相信將來智能監察系統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
目前理大設施及可持續校園處正考慮將這套系統引入到其他校園大樓。不過,團隊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以作分析。
黎教授說:「除了成本效益之外,我們最需要考慮的還是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