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s topic
========================================================================
2006年度邵逸夫数学奖得主David Mumford 与吴文俊工作简介
David Mumford和吴文俊的学术生涯都起步于纯数学(分别为代数几何和拓扑学),随
后将主要精力转向与计算机科学密切相关的应用数学。
Mumford 主要研究视觉的计算机理论,吴文俊主要研究几何领域的计算机证明。他们都
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上做出了先驱性的突出贡献。这些领域中许多领衔科学家都曾受
到他们的指导,或是跟随他们的足迹进行研究。
Mumford早期的工作属于代数几何,特别是代数曲线。他由此获得1974年菲尔茨奖。代数
曲线是数学中古老而核心的问题,许多著名数学家在此方面做出贡献。尽管如此,该领
域仍然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Mumford主要的成就是使得模理论得到了复兴,并推动了其
发展。代数曲线依赖于一个重要整数:亏格g。当g=0时曲线是有理的,当g=1时曲线是椭
圆的并且依赖于一个额外连续参数或模。当g ≥ 2时,存在3g-3个模,形成一个(复杂)
空间,该空间的特征告诉我们曲线整体的信息。Mumford 建立了系统有效地研究模空间的
基础。他的这项工作具有广泛的影响,甚至在物理的弦论中都有令人惊讶的应用。
在代数曲线领域工作了二十年后,Mumford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向了计算机视
觉。在此,他凭借其数学功底和洞察力做出了原始与基本的贡献。他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
原则上能够普遍解决一大类问题,并给出了一些问题的具体解。他在1985年与Shah 合作的
关于信号处理变分方法的论文刚刚获得由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颁发的奖项。
Mumford在模式理论和视觉研究方面的许多原创性贡献包含在他1999年出版的著作《人脸的
二维和三维模式》(A. K. Peters 公司),以及将要出版的《模式理论实例》中。
吴文俊是深受陈省身(2004年邵逸夫奖得主)影响的几何学家之一。他在二战以后早期的
工作集中在流形的拓扑。拓扑学为微分几何提供支撑,著名的陈类是拓扑学中的重要概念。
他发现了与陈类并行的一组不变量,现在被称为吴类,被证明与陈类几乎同等重要。他进
一步利用吴类得到了将流形嵌入到欧氏空间这一问题的漂亮结果。
上世纪七十年代吴文俊把注意力转向了计算问题,特别是寻找几何中自动机器证明的有效
方法。基于Ritt特征集概念,1977年吴引入了一种的强大的机械方法,将初等几何问题转
化为多项式表示的代数问题,由此导致了有效的计算方法。
吴的这一方法使该领域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形变化,并导致了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变革。
在吴文俊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方法是AI搜索法,此方法被证明在计算上是行不通的。通过
引入深邃的数学想法,吴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该方法被证明在解决一大类问题上都是
极为有效的,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初等几何领域。
吴文俊也回到了他早年热爱的拓扑学领域,并提出了算法化发展Dennis Sullivan的有理同
伦理论的途径。这样吴文俊将自己数学生涯的两个领域结合了起来。
在1994年出版的《几何机器证明基本原理》(Springer出版社)和2000年出版的《数学机械
化》(科学出版社/Kluwer)中,吴文俊描述了他的革命性的想法以及后来的进展。在他
的领导下,数学机械化在近几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学科,并与计算代数几何、
符号计算、计算机定理证明和编码理论相互交叉。
虽然Mumford 和吴文俊的数学生涯是彼此平行展开的,他们仍然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
以传统数学领域—几何学为起点,并为其现代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都转向了由于计算机
后出现而开启的新的领域与机遇。他们揭示了数学的广度。他们一起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
立了新的榜样,应该得到邵逸夫奖的奖励。
邵逸夫数学奖委员会
邵逸夫奖基金会
(数学机械化实验室根据英文翻译)
========================================================================
数学家吴文俊:我的不等式
http://info.amss.ac.cn/cn/news2006/0724.htm
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和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
一等奖。在此之后,这位年轻人很就快消失在公众的目光之外。45年后当首届国家最高
科技奖颁奖的时候,人们突然又发现那位当年曾经获奖的年轻人又再度站在了领奖台上。
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吴文俊先生。吴先生一直刻意地躲避着公众的目光。我们对他
的邀请持续了两年多,才终于得到了一次和他对话的机会。
87岁≠不能创新
主持人:您3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那时候是华罗庚和钱学森……
吴文俊:还有我,三个人。
主持人:那两位非常有名。
吴文俊:大家注意的都是钱学森跟华罗庚,不会找到我了,后生小子。
主持人:从那个时候算过来50年了,50年之内您一直有很高的创造力,在世界数学历史上也不多。
吴文俊:我一直有这个意见,我经常跟别人说的,西方国家当然年轻的时候真了不起,我真佩服,
有的所谓得菲尔兹奖在40岁以下,有的二三十岁,我做不到。可是一到60岁以后,这个人好像不
见了,著作也看不见了。所以我说对一个数学家的评价,也要看他的这个叫后劲,有没有后劲。
[解说]:吴文俊在37岁时,在“现代数学女王”拓扑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享誉国际。但二
十年后,他却放弃了已经硕果累累的拓扑学,涉足中国古代数学,进而开创了国际数学界的全
新的研究方向---数学机械化。这是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原创的领域,被国际上称为“吴
方法”。
“吴方法”根植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精髓,但在1975年前,吴文俊还认为中国古代数学都是
些不值得考虑的东西。
吴文俊:我对中国的古代数学不感兴趣,我所知道的都是从外国的书上看到的,中国的古代数学
都是些加减乘除,乱七八糟无聊的东西,不值得考虑,所以我从来不看。那么转变是在1975年的
事,那时候是在文化大革命,有时候非常紧张,有时候比较松动,也可以看看数学了。但是那个时
候你要真正搞拓扑还是有麻烦、有许多阻力的。还是有点,你走资产阶级学术道路,反正有这个
压力了。系统科学所所长关肇直就出了个主意,那个时候不是老是提倡有一点复古倾向,提出来
一起学习中国的古代数学。这个有道理,一方面是合法,是符合上面的要求的,一方面你可以堂
而皇之地大家学。
这个情势之下,我倒觉得好奇了,我自己有一些书,我喜欢买书,不一定看,这些书在文化大革
命都清掉了,我就问他借,借了书,然后再跑图书馆,我看懂了。总的一句话,中国这个数学的
道路跟西方欧几里得的传统公理化的数学道路是不一样,中国的数学是另外一套,中国没有什么
公理,没有什么公理系统,根本不考虑定理。中国主要是解决问题,这是我的分析了。开头也是
不懂,因为它的古文的文字我就看不懂,我先看通俗的,然后再看原文,因为古文的专门名字跟
现在是完全大不相同了。就这样慢慢一点一点弄懂。所以中国的古代数学,为了要解决形形色色
的问题,自然而然引到解方程。那么中国的解方程它是这样子的,是一步一步地做,第二步怎么
样,第三步怎么样,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程序。根据算法用现在的话,你就可以变成程序,
输到机器里面,让他一步一步去做,最后给他要求的解答,这是中国的数学。
吴文俊接受《大家》采访
吴文俊与恩师陈省身先生
主持人:这个时候,您对中国数学的看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认为中国没有什么数学了?
吴文俊:对,对中国的古代数学我理解,懂了,我觉得我懂了,我说古代数学是符合现在计算机时代的数学。
[解说]:在吴文俊眼里,中国古代数学就是一部算法大全,有着世界最早的几何学、最早的方程组、
最古老的矩阵。中国古代数学的价值已被世界淡忘,但吴文俊却洞察出,其中包含着的独特的机械化
思想,它能够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再编成程序,输进电脑后,代替大量复杂的人工演算,这样就
可以就把数学家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推进科学发展。这就是机器证明,后来吴文俊把
它冠名为“数学机械化”。直到现在,87岁高龄的吴文俊仍在继续引领这一学科的发展。
主持人:有一次我看您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人问您是怎么样保持您这个学术生命如此年轻的,您的反
问我印象特别深,您说“我为什么不能够保持学术生命这么年轻?”
吴文俊:我还可以这样说,应该是这样子。
主持人:您就觉得是这样子?
吴文俊:应该是这样的,50年前你能够,50年后你应该还能,一直到死你还是保持这个,这个是应该的。
主持人: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吴文俊:那是他自己的缺点,应该反躬自问,为什么不能。
数学家≠最喜欢数学
[解说]: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时因弟弟夭折,所以父母对他这个独子,格外地照顾,连他到
弄堂里玩,都放心不下,所以吴文俊从小养成了静处家中、好学深思的习惯。但是少年时期的吴文俊喜欢
历史和物理,根本没有想到会当一个数学家。
主持人:你什么时候喜欢数学的呢?
吴文俊:我学数学,就是我是被动的。我这个物理考得特别好,这个物理老师认为他这个题目很难,我考
得好是因为我数学比较好,我是偶尔经过听到的。那么这个校长就决定把一个奖学金给我,规定我去考上
海交大的数学系,如果考上了就给我奖金,所以我就去考交大数学系了。因为我要是没有这个奖金,家里
面条件不够,那时候学费都是很高的,几十块钱那个时候很值钱。
主持人:那您喜欢物理?
吴文俊:我个人比较喜欢物理,我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不过我现在物理学不起来了,不行了。
主持人:当时为什么那么偏向物理不偏向数学呢?
吴文俊:我觉得物理是比较根本的,你必须从物理而不是数学来认识世界,。数学是重要的工具,可是
不能通过数学来认识世界,你要认识世界还是要对物理现象、客观事件,主要是物理现象你得要理解清楚。
主持人:您有没有做过一个假设,如果说您当时选择的还是物理的话,成就会不会比今天还大?
吴文俊:假定我是搞物理,我相信我在物理上面一定也可以搞出东西,从我的个性,从我学习钻研的精神,
这种方面来看,我相信我也会搞出来,但是搞出什么名堂来不知道。
主持人:但是一定会搞成一点东西?
吴文俊:我想应该这样子,从我的个性讲起来。
主持人:您觉得您的哪些个性能把事情做成?
吴文俊: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我的钻研精神,对客观世界一定要搞清楚,当然这个要付出代价。
吴文俊:我为了要把这个目标搞清楚,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我就得牺牲,把别的事情稀里糊涂过去的,不
求甚解了。我是通过对其他方面的不求甚解,省出一些时间来,我可以在某一些方面求其甚解,就是说我
要理解得比所有的人都高。
主持人:您刚才说您最早喜欢的是物理,数学并不是自己很愿意做的选择,但是今天回头看的话,你觉得
现在看,您喜欢数学吗?
吴文俊:我应该说是喜欢数学,数学有一些,数学叫做无孔不入。无论哪一方面,最后你必须要定量,不
管什么事情都要定量,所以现在社会科学也在走按定量的道路。美国有一个最大的数学家,他就写过一本
书,这个书名字是不是叫《美丽》,还是什么,用定量的办法来研究这个美丽之类的东西。
主持人:经常有人会说数学是很美的。
吴文俊:这个我没有这个,我对我的美跟现代经常讲的数学美不是一个概念。
主持人:我以为有很多人说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很美。
吴文俊:我没这个感觉,我比较实用主义的,我不讲什么美不美,这都虚无飘渺的东西,我不感兴趣。
主持人:你喜欢数学就是因为它实用,无孔不入。
吴文俊:对,它很实用,解决问题。
数学≠人为制造
[解说]1941年,就在吴文俊大学毕业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开进上海租界,孤岛沦陷。吴文俊只能以教
书谋生,在教课之余,他也做一些数学研究,但如同盲人骑瞎马找不到出路。五年后,正当吴文俊对数
学逐渐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位数学家应邀回国,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他就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
陈省身。陈省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吴文俊的一生。
吴文俊:见陈省身先生的时候,写了一篇综合报道给他看,我以为是很得意的,结果陈老就否定,这是
带有很关键性的。
主持人:您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是你好几年研究的,一直走的这个路。
吴文俊:我走的是在学校里边从实变函数论走上点集论,做点集拓扑。点集拓扑有许多概念,这个概念
那个概念,现代数学也是这样子,概念一大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我做了一个清理。陈先
生就指出来,这些概念事实上都是人为的,不是客观世界,现实是这样子,你非得有这个概念不可,而
是为了逻辑推理造出来的,人为造出来的,然后追求这之间相互逻辑关系,不符合客观世界的认识,大
体上是。他这么一说,我马上醒悟了。如果我走那个道路下去,那个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解说]:陈省身在国内各著名大学数学系招集了十几位优秀毕业生,进入数学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
以培养中国数学的新生力量,吴文俊就是其中的人员之一。
主持人:您当时是怎么进入到他的那个数学所?
吴文俊:我向他,直截了当提出来,我想到你那儿来,行吗?他没吭声,他送我到门外的时候,他说你
的话我记在心上,他不说是,也不说否。过两天他就通知叫我去上班了。
主持人:上班以后干什么呢?
吴文俊:他把我放在图书馆,我就一天早晚泡在里面看书。看书当然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看这一方面
的东西我不看了,看另外一方面。陈先生一天过来,就跟我讲,你看书看得太多了,不要看了,你应该
还债。我听着莫名其妙,还什么债?他就说你看了人家的工作,就等于欠了人家的债,你应该还债。我
说怎么还呢?他说你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写文章,以这样子方式来还债。那我就不能看书了,我就想办
法去找一个问题来做了。
[解说]:那时,陈省身每周都为青年学子们讲授12个小时的拓扑学,这是当时最前沿的数学研究领域,
在陈省身的引导下,吴文俊开始研究美国著名的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
吴文俊:陈先生特别提出来,惠特尼提出来的一个公式非常重要,是惠特尼发现的,而且这个里面模
模糊糊简单地讲了一下,这个非常重要,最好能够补出一个证明来。那是我第一篇重要的文章,这个
文章实际是等于他帮我写的,或者说就是他写的,就发表在美国最主要的杂志上。那么据他讲,惠特
尼的证明定理都是很麻烦、很复杂,很长很难的,那么这个证明更麻烦,所以惠特尼预备专门写一本
书,就讲这个定理怎么说的,怎么证明的,专门写一本书。结果我这个文章一出来,他这个书就写不
出来了。
主持人:太简单了。
吴文俊:我这个简单,就几页。后来经过美国人整理,整理得漂亮,一看就漂亮。两行,没几个字。
主持人:其实我想您所说的这个漂亮可能是指一个非常…
吴文俊:非常简洁。
主持人:解决很大的问题。
吴文俊:对,内容包括非常丰富,而这个式子很简单,我比较喜欢这样。有的啰里啰嗦,定理说了一大
堆,看着就头疼。你一个定理,假设写了一大堆,然后结论很微不足道的,看了就讨厌。
主持人:这个事惠特尼认可吗?
吴文俊:这个我想他认可,这个他应该买账。
[解说]:吴文俊的这项成果已经成为拓扑学中的经典,一个刚入门的青年后生,只用了不到一年
的时间就在号称“难学”的拓扑学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这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个年轻人
未来还将成为该领域新的领军人物。
========================================================================
陈志明、王小云等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http://qnkxjj.youth.cn/zxbd/t20060629_336013.htm
中青网6月29日讯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青联主办的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在京召开评审组委会会议,审议确定了第六届“中国青年科
学家奖”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会议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常务副主席尔肯江?
吐拉洪主持。
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是:投身教育事业,在力学与材料学综合交叉的
基础和应用方面取得国际先进成果的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执着于“量子纠缠”研究,
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潘建伟;矢志不渝20年,攻克世
界性科技难题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立足于自主创新,在世界性医学难
题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王岩;潜心探索科学奥秘,勇攀免疫学高峰的
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秉承科学精神,在鼻咽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
取得重要成果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探寻古代生命演化证
据,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变污染水
为清水,取得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军;致力于开
创性工作,在光子学领域有重要建树的南开大学校长助理许京军;发扬连续攻关精神,勇当
铁路提速“保护神”的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翟婉明。
同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
志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雷,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增谦,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王小云(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海军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据组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获奖者是从219名申奖者中,经初审、公示、复
审和组委会审议四个阶段,历时3个月,包括37名两院院士在内的70多位初审和复审评委的
严格评审评出的。评审期间,组委会办公室还对初审评出的28位候选人进行了为期15天的公
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经复审评委评议,本届管理科学获奖
者空缺。
据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评审工作始于1992年,至今已举办了5届,共有78人获奖,
其中25位获奖者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项工作开展14年来,树立了一批甘于
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青年科技典型,有力地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当自主创新先锋,为建
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
========================================================================
我国学者首次获得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杰出论文奖
http://info.amss.ac.cn/cn/news2006/0726.htm
日前在意大利举行的第31届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ISSAC’06)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的李子明研究员、郑大彬博士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教授M.Singer、华东师范大学吴敏博士的论文《计算Laurent-Ore模的一阶子模的递归方法》,
获国际计算机科学协会 (ACM)符号与代数计算专业委员会颁发的“ISSAC杰出论文奖”。
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ISSAC)是符号和代数计算方面最具权威的国际会议,“ISSAC杰
出论文奖”选自当年度在ISSAC上报告的论文,2006年共有两篇论文获此奖项。这是我国学
者首次获得该项奖励。
与此同时,在本次ISSAC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
验室主任高小山研究员经投票当选为ISSAC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委员会由6名委员组成,委
员任期3年。指导委员会负责ISSAC的学术与组织管理。
据介绍,李子明等人的论文提出了计算Laurent-Ore模的所有一阶子模的第一个算法,解
决了分解Laurent-Ore模的关键技术难点。很多抽象的数学对象如无穷序列、无穷级数和特殊
函数,涉及无穷的概念。而计算机只能存贮有限的信息。怎样用计算机表示和处理这些数学对
象是符号计算与数学机械化的重要课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这些数学对象所满足的微分
差分方程和相应的初值条件,把表示与处理这些抽象数学对象转化为微分和差分方程求解的问题。
Laurent-Ore模是有限维线性偏微分和差分方程组的代数模型。过去的研究多限于单变量函数,
而新工作开启了关于多变量函数机械化处理的算法研究。
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由吴文俊院士创建,自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开展大量高水平学术
交流活动,李子明等的获奖论文是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的
联合资助下完成的。
========================================================================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
http://info.amss.ac.cn/cn/news2006/0710.htm
7月5日上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成立暨学术报告会”
在思源楼703室隆重举行。中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整合研究院偏微分方程研究队伍,
使之更加有利于发展研究院偏微分方程学科研究力量的整体优势,联合海内外该研究领域
专家,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促进我院乃至中国偏微分方程学科的发展。中心主任由我院
应用数学所曹道民研究员和林芳华教授(美国纽约大学Courant研究所)担任。中心副主任
由张波研究员、张平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丁夏畦院士担任。
出席中心成立仪式的来宾有: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乐院士,院长郭雷
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郭柏灵院士,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
副院长袁亚湘研究员,法国鲁昂大学徐超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长保继光教授,
美国Georgia Inst. Tech潘荣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海梁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彭双阶教授;
以及来自院外的中心成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纽约大学Courant研究所林芳华教授,
Rutgers大学李岩岩教授和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包刚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江松
研究员;我院丁夏畦院士等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参加了仪式。会议由数学
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波研究员主持。
曹道民研究员首先就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成立的背景、中心的研究方向以及近期拟开
展的研究内容做了汇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宣布了关于成立“偏微分
方程及其应用中心”的决定。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代表研究院对“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
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郭雷院士指出,自研究院成立以
来,为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及其优势学科的发展,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先后成立了若干
交叉研究中心。偏微分方程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乃至
生态环境系统中,并且对解决纯粹数学中的一些著名难题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偏微分方程
是研究院的优势学科,希望通过该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并促进重要成果的产
生,祝愿“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蓬勃发展。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乐院士向“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的成立
以及以后为中心工作的人员表示祝贺。杨乐院士指出,偏微分方程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和广泛的应用,除了力学物理方面之外,在各种高新技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与纯
粹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及其它分支的交叉越来越强。杨乐院士回顾了新中国成立
以来偏微分方程的发展,他认为研究院培养的方程方面的优秀科研人员在全国的各大高
校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相信在林芳华教授等海外成员的帮助支持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
努力下,中心能够产生更多的成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随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郭柏灵院士、副所长江松研究员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数
学学院院长保继光教授都分别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研究院应用数学所所长巩馥洲研
究员分别代表应用数学所和中国数学会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
会也为中心的成立发来了贺信。
成立仪式后,林芳华教授和黄飞敏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Survey on Navier-Stokes
Equations”和“Contact Discontinuities for Gas Motion”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
会由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夏畦院士主持。
会后,由丁夏畦院士主持召开了中心的首次学术委员会,对中心今后的学术活动提出
很好的建议。
(应用数学所 供稿)
========================================================================
泛太平洋复几何会议将在安徽黄山举行
http://math.ustc.edu.cn/Conference/PRCG/index_cn.htm
泛太平洋复几何会议
Pacific Rim Complex Geometry Conferenc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8.1-4
安徽黄山, 2006.8.5-7
http://math.ustc.edu.cn/Conference/PRCG/index_cn.htm
会议目的
复几何是当今微分几何研究发展最迅猛,成果最丰富的学科之一。当今最有影响
的几何学家,如丘成桐,Donaldson,肖荫堂,田刚等一直推动着复几何诸多领域的研
究。近年来,有关极值度量的唯一性与几何稳定性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涌现
出终多意义深远的研究成果。在欧美,日本,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相当多,而且在微
分几何学界相当活跃。以田刚院士为首的我国数学家(包括海外工作的华人数学家和
国内数学家)在这方面研究独树一帜.辛几何在近十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是建立量
子上同调理论的主要工具,以成为复几何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另一个对复几何研究起
着推动作用的是俄国数学家 Perelman最近有关Hamilton的Ricci流的开创性工作,为
几何分析的思想在服几何的研究中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数学家在辛几何和K?hler-Ricci
流都是杰出的工作.随着我国数学家在复几何研究的影响的提高,许多国外的数学界同行
希望能在中国举办一次有关复几何专题方面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经诸多著名数学家,
田刚,丁伟岳,陈秀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Wisconsin大学),T.Mabuchi
(日本大阪大学),A.Futaki(日本东京理工大学)等的倡导,我们计划邀请一批在众
多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著名数学家及其在前沿研究非常活跃的年轻数学家到中国
来开会。我们认为去办这样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能促进国内数学家与国际的交流,推
动复几何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数学家在微分几何研究的影响。
此次会议拟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将有近30个活跃在当今国际几何界的著名数学家
及年轻数学家作邀请报告,其中将有25位学者来自国外。 学术委员会主席田刚(北京大
学和美国Princeton大学),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朱小华(北京大学)。
学术会议主要内容:
1) 极值度量与几何稳定性
2) K?hler-Einstein度量与K?hler-Ricci流
3) 辛几何及其在理论物理的应用
会议将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4天,黄山举办3天,合计7天,会议初步日期为八月一日至八月七日。
拟出席的著名数学家:
田刚,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和美国Princeton 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 ,
ICM(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报告者。
丁伟岳,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张伟平,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J.P.Bourgigunon ,著名数学家,法国IHES研究所所长。
龙以明, 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教授,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Y. G. Oh, 著名数学家,美国Wiscoson大学及KIAS教授,ICM2006(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Jun-Muk Hwang, 著名数学家,KIAS教授,ICM2006(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陈秀雄,著名数学家,美国Wiscoson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座教授,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阮勇傧,著名数学家,美国Wiscoson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座教授,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T.Mabuchi,著名数学家,日本大阪大学教授, ICM2006(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Futaki,著名数学家,日本东京理工大学教授,日本数学会副会长
会议组织
组织委员会:
主席:朱小华 (北京大学)
委员:陈卿,麻希南,沈维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术委员会:
主席:田刚(北京大学和美国Princeton大学)
委员:
丁伟岳(北京大学)
陈秀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Wisconsin大学)
T. Mabuchi(日本大阪大学)
A. Futaki (日本东京理工大学)
Y. G. Oh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KIAS)
Jun-Muk Hwang (Kore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Seoul, Korea)
========================================================================
招聘信息:复旦大学招聘教授等高级职务岗位
http://www.fudan.edu.cn/hr200607/index.htm
2006年复旦大学教授等高级职务岗位招聘启事
为广纳海内外优秀学者,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2003年复旦大学率先在上海市建立
并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专
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经过近3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06年,我校将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行战略性人才资源管理,进一步深
化高级职务聘任制改革,使聘任工作更加公平、公开和民主。
经研究,学校决定在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系、软件学院、药学
院、管理学院等6个院系进一步实施教师队伍高级职务聘任改革。现面对国内外公
开招聘全职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诚邀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复旦大学。
有关招聘事项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岗位数
招聘院系 岗位名称 岗位数
数学科学学院 教授 5
副教授 5
物理系 教授(研究员) 4
副教授(副研究员) 4
软件学院 副教授 3
管理学院 教授 5
副教授 9
(其他略)
二、应聘条件:
具体招聘学科、招聘条件及岗位特定要求,请点击各院系的链接(进入各院系
的招聘网页)。
三、应聘程序及递交材料截止时间:
1、应聘者可通过邮寄、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直接向我校相关院系提出应聘申请,
并提交相应材料。
2、递交材料截止时间为2006年9月10日。
四、整体薪酬:
教授等正高职务:税前约9-10万元/年;副教授等副高职务:税前约7万元/年(整
体薪酬不包括院系浮动薪酬、奖教金等各类激励薪酬等)。
五、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等详见各院系的招聘网页。
复旦大学
2006年7月10日
========================================================================
新书介绍: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Numerical Solutions
of PDEs
Involving Interfaces and Irregular Domains
Date: Tue, 18 Jul 2006 19:07:41 -0400 (EDT)
From: Zhilin Li <zhilin@math.ncsu.edu>
New Book on Numerical PDE for interface problems and irregualr domains.
Title: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Numerical Solutions of PDEs Involving
Interfaces and Irregular Domains
Authors: Zhilin Li and Kazufumi Ito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6 / xvi + 332 pages / Softcover
ISBN-10: 0-89871-609-8 List Price $85.00 /
SIAM Member Price $59.50 / Order Code FR33
Order information:
On-line: http://www.ec-securehost.com/SIAM/FR33.html
Interface problems arise when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materials, such as
water and oil, or the same material at different states, such as water and
ice. If partial o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re used to model these
applications, the parameters i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typically
discontinuous across the interface separating the two materials or states.
As a result, many standard numerical method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smoothness of solutions do not work or work poorly for interface problems.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Numerical Solutions of PDEs Involving
Interfaces and Irregular Domains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IIM), a powerful numerical method for solving interface
problems and problems defined on irregular domains for which analytic
solutions are rarely available. This book gives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IIM, discusse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area, and describes numerical
methods for a number of classic interface problems. It also contains many
numerical examples that can be used as benchmark problems for numerical
methods designed for interface problems on irregular domains.
Audience: This book will be a useful resource for mathematicians,
numerical analysts, engineers, graduate students, and anyone who uses
numerical methods to solve computational problems, particularly problems
with fixed and moving interfaces, free boundary problems, and problems on
irregular domains.
Contents: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The IIM for One-Dimensional Elliptic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3: The IIM for Two-Dimensional Elliptic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4: The IIM for Three-Dimensional Elliptic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5: Removing Source Singularities for Certain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6: Augmented Strategies;
Chapter 7: The Fourth-Order IIM;
Chapter 8: The Immer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Chapter 9: The IIM for Parabolic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10: The IIM for Stokes an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Chapter 11: 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IIM
========================================================================
数学系介绍: 云南大学数学学科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云南大学数学学科创建于1934年,是云南大学理科成立最早的学科。许多知名数学家,
如熊庆来、何鲁、华罗庚、陈省身、何衍璇、王世魁、庄圻泰等都曾在云南大学数学
系任教,他们为云大数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代数学工作者
的不懈努力,现在云南大学数学学科已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发
展势头。
云南大学现拥有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点及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数学学科全部5个硕士
点,其中基础数学、计算数学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的学科与专业。现有数学与
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及统计学3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数
理基地班”(试办)招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基础数学分别于1985年及1995年被
列为云南省“七五”和“九五”重点学科建设,1997年又被列为云南大学“211”
一期建设的子项目进行建设,并于2001年10月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
经过多年的辛勤建设,数学学科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学术研
究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形成了较好的教学科研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
头。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在职攻
读博士学位的8人。教学上,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
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霍英东教学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十项,在科学出版社、
高教出版社等出版教材、专著8部,在国家权威性教学研究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多篇。科研上,已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形成了微分方程与动力
系统、代数与组合、泛函分析及应用、信息与计算、Outlier与应用统计等多个具有
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现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7项以及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等其它科研项目共20余项。近年来,先后获云
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科研奖等十余项,
发表科研论文连年保持在全国千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SCI收录数学类排行榜上前50名,
稳居全省第一。
以云南大学 "211"二期建设为契机,数学学科依据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数学学科的
建设目标,在保持本科生现有培养的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加大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全
面提高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分布及科研梯队合理的
师资队伍,将数学学科建成教学科研总体水平达到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在国际上有
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云南省高水平的数学研究中心和高层次数学人才
培养的基地。
网址: http://www.ynu.edu.cn/intro/mathematics.htm
========================================================================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Volume
1, Number 4, 2006)
http://www.global-sci.com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www.global-sci.com
Volume 1, Number 4
Published in August 2006
http://www.global-sci.com/issue/contents
Review Article:
Y. Q. Wang, H. Q. Lin and J. E. Gubernatis
Zero temperature numerical studies of multiband lattice models of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575-615.
Regular Articles:
I. V. Karlin, S. Ansumali, C. E. Frouzakis and S. S. Chikatamarla
Elements of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I: Linear advection equa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616-655.
H.-Z. Tang
A moving mesh method for the Euler flow calculations using a directional
monitor func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656-676.
J. S. Shang
Simulating microwave radiation of pyramidal horn antenna for plasma
diagnostic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677-700.
S. Satake, K. Yamamoto and S. Igarashi
High-accuracy polishing technique using dwell time adjustment.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01-715.
D. Wang
A new method for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high quality triangular surface
meshe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16-735.
A. H. Poghosyan, G. A. Yeghiazaryan, H. H. Gharabekyan and A. A. Shahinyan
The GROMACS and NAMD software packages comparis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36-743.
S. Deng and W. Cai
A fourth-order upwinding embedded boundary method (UEBM) for Maxwell's
equations in media with material interfaces: Part I.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44-764.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