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7年2月24日

Today's Editor:
 
Xuejun Xu (许学军)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xj@lsec.cc.ac.cn

===================================================================================
恭贺2007年春节

在此2007新春佳节之际, 我们恭祝各位专家学者, 读者和朋友们新春快乐, 家庭幸福, 在新的一年里
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汤 涛, 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
许学军, 中科院数学计算研究所

===================================================================================
2006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人选

http://www.edu.cn/

下面列出与数学有关的人员名单:

1.特聘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北京师范大学 基础数学 杨大春 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基础数学 郭坤宇 中国 复旦大学 教授
南开大学 基础数学 肖杰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基础数学 周坚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2.讲座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北京大学 基础数学 韩青 美国 美国Notre Dame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计算数学 柏兆俊 中国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郑伟安 中国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段金桥 美国 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 教授
南京大学 黎曼几何 曹建国 美国 美国圣母大学 教授
南开大学 基础数学 戴先哲 美国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教授
武汉大学 计算数学 邹军 中国 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
中国工程院2007年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

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中国工程院2007年院士增选工作从1月1日正式启动。中国
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选工作与国内院士增选同步进行。2006年年底,中国工程院已经向国务院
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出了提名和遴选院士候选人的通知。全体院士的提名
通知也将在近期发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基本文件,《办法》中
对院士的标准与条件、候选人的基本要求、增选的主要程序、提名和遴选渠道,以及评审选
举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工程院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六次院士增选,《增选工作实施
办法》也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和规范的评审选举程序,保证了院士增选工作
的顺利进行。

  根据2007年院士增选工作的需要,本着稳定、连续和不断追求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精神,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进行了适当的修订。下面
我就中国工程院2007年院士增选工作的具体情况向大家作一介绍和通报。

  一、增选名额保持稳定,继续控制候选人数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
主席团决定。院主席团在对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确定2007年的院士增
选名额仍为60名,与2005年一致。

  为继续控制有效候选人数量,提高评审工作效率,保证评审质量,2007年提名和遴选院
士候选人通知规定,涉及多学科候选人遴选的综合部门,教育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
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向工程院报送候选人的名额为每个学部不超过
6名;少数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委,如信息产业部、卫生部、农业部等在与其行业相对应的
学部报送候选人名额不超过6名,其它学部不超过3名;其余部委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
候选人名额为每个学部不超过3名。

  同时,明确规定连续三次提名而未当选的有效候选人,必须停止一次被推荐为候选人的
资格。取消过去规定的“如有突出贡献,可经所报学部6位以上院士提名”的规定。

  二、进一步加强对候选人材料真实性的审查和监督

  对院士候选人评审的主要依据是提名材料,材料的真实性是评审公正客观的基础,为保证
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客观,要求各提名单位要成立由同行专家组成的材料审查委员会,负责对
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这一点大多数单位在过去的推荐工作中已经是这样做的,但
没有明确规定,这次修订作为一个明确的要求。

  为更好地接受社会特别是候选人所在单位及其同行对候选人材料真实性的监督,我们制
订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对候选人材料公示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提
出了具体的要求。公示时间从过去的两个星期延长到一个月,对于未按规定进行公示和反馈
公示情况的,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候选人及其材料有不同意见的组织和个人,可通过
遴选部门向工程院反映,也可直接向工程院投诉。投诉截止时间严格规定在2007年8月15日,
超过该日期的投诉一概不予受理。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因为投诉调查核实工作的需要,也是对
投诉和被投诉人双方负责。

  三、对提名推荐材料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为更有利于反映工作在企业和重大工程一线候选人的贡献和成就,提名书中在奖项、专
利、论文和著作三项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栏。以上四项内容在原只要求填写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求用100字说明本人在其中的具
体作用和贡献。不论是单位推荐还是院士提名,均要求被提名人声明对提名书成就贡献部分
所有内容的真实性负完全责任,并签字确认。

  四、对院士提名候选人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院士增选办法》规定,候选人获得不少于3位院士提名,且其中有3位院士所在学部与
候选人专业所属学部相同,提名方为有效。院士提名候选人时,必须对所提名的候选人的工
程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道德等方面情况有确切的了解,要对所提供的候选人材料负责,并有
责任在评审会中答复提问和对有关投诉信件做出回答与澄清。在提名书中,还要求提名院士
就“了解被提名人的成就、贡献与学风道德情况,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负完全责任,愿意提
名”,做出郑重承诺。

  五、加强对候选人学风道德的考察,坚决抵制院士增选中的不正之风

  中国工程院一贯重视候选人的学风道德问题,过去历次增选中严格坚持了学风道德一票
否决,体现了院士增选的严肃、公正。2007年的增选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对候选人学风道德状
况的考察。同时,明确规定院士和院机关工作人员,如发现候选人或候选人所在单位在增选
中的不当行为,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工程院报告和反映。所有不当行为,一经查实将视情节
给予严肃处理。

  六、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把院士当选的入口关

  《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院士选举时“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
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选举有效;获得赞成票超过投票院士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
选名额依次当选,满额为至”。院主席团根据院士队伍发展和候选人队伍的实际情况,经过
认真分析和研究,原则同意将选举当选票数由二分之一通过修改为三分之二(含)通过。即
“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选举有效;获得赞成
票超过投票院士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依次当选,满额为止”。也就是要达
到两个三分之二。这是一个重大的措施变化,将提交今年6月第一轮评审全体院士大会进行
投票表决后实施。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当选的门槛提高了,候选人必须得到更高的公认度才能
当选。

  七、对几项具体安排的说明

  一是农业学部和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第一次单独增选。2006年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
会决定,在原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的基础上,分设农业学部和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这将有利于农业以及环境与轻纺工程科学技术各自的发展,也符合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今年将是两个学部分设后的第一次增选,相信会有更多
符合条件的农业和环境、轻纺工程科技工作者进入院士队伍。

  二是继续坚持和完善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到会介绍情况、回答问题。从2003年开始,
部分学部在第二轮评审中进行了候选人到会介绍情况、回答问题的试点,2005年在所有8个学
部全面实施。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对提高评审效率,保证评审质量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得到
院士们和候选人的一致肯定。今后的第二轮评审中,将坚持这一评审程序,并将不断总结经验,
使之完善。

  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修订后继续试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
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在2005年增选试行中,院士和各遴选部门反映良好,同时也提出了一
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中国工程院增选政策委员会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
部分修订,在2007年的增选工作中继续试行和听取意见,以便不断完善。

  八、2007年院士增选工作进度安排

  2007年1月1日增选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4月30日提名和遴选工作结束;

  2007年5月通过媒体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

  2007年6月下旬进行第一轮会议评审;

  2007年8月15日截止投诉受理;

  2007年10月下旬进行第二轮评审会议和选举;

  2007年12月公布选举结果。

  中国工程院要求,全体院士、各提名单位和遴选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
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完成增选的各项工作,从程序上保证院士增选的严谨性、客观
性和公正性。同时我们欢迎各提名单位、遴选部门和科技界的同仁关心院士增选工作,及时
反映在院士增选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和提高。

  各位朋友,中国工程院一直高度重视院士队伍建设。做好院士增选工作,把好院士入口关,
是院士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继续强化对候选人科学道德的要求,通过院士增选工作,
在科技界和全社会倡导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我们将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
原则,在院士增选工作中接受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我们也希望得到新闻界的理解和支持,
希望新闻界的朋友,积极配合增选工作,作好宣传报道、作好监督。

====================================================================================
科技创新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

《科学时报》2007-01-15-A1

姜岩

随着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
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最近一
年,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怎么看待科技创新、怎么扶持科技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
对科技创新,人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些误区或是理解错误、或是美好愿望,但
对科技创新均构成威胁,不能不引起科技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警惕。

误区之一:谁都拦挡不了科技创新。其实,科技创新像一个新生儿,一方面生命力旺盛,但
另一方面又很脆弱,因此科技创新需要全社会的扶持。历史证明,越是扶持科技创新,其成
果就越多,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巴西、韩国等的经验无不如此。相反,对科技创新进行
打压,就会严重影响这一领域的发展。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在热力学上的成就目前已举
世公认,但他生前受到一些权威旷日持久的攻击,他们攻击他的理论建立在无人见过的原子
的基础上,不是科学,后来玻尔兹曼于1906年9月自杀身亡,给世界科学界造成了不可
挽回的损失。俄罗斯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非欧几何这一划时代的创新成果,遭到当时权
威们的攻击,从而导致他在生活、工作和精神上受到极大摧残,连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由于害
怕遭到打击和迫害,都不敢站出来公开支持罗巴切夫斯基。罗巴切夫斯基去世后很多年,才
被人们认可并被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有专家指出,像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非欧几何
这样最终被承认的成果是非常幸运的,而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受打压后已被永远埋没了。

误区之二:科学家是坚强不屈的。其实,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科技创新要求科学
家对事物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和执着性,因而他们在心理上通常比常人更敏感、偏执和脆弱。
科技创新如同艺术创作一样,也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相对论的创建与爱因斯坦息息
相关,甚至有人说如果爱因斯坦受到打压甚至迫害,使他失去了创新的兴趣或者条件,那么
相对论的问世就会推迟很多年,并且具有爱因斯坦风格的相对论永远不会问世了。

误区之三:科技创新的结论在问世时就应当能够被判定对错。其实,尽管很多科研成果能够
根据现有的知识判断真伪,但仍有不少成果无法立即获得定论,而且越是重大的创新,就越
超出当时的常识,检验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终标准只能是实践,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具
有不同结论。牛顿关于光的粒子假说和惠更斯关于光的波动假说之争就说明了这一点。直到
20世纪初,科技才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两个假说都对又都不对,关于光的本质更深层
次的研究仍是目前科技界的前沿课题。

误区之四:科技创新很少失败。其实,据统计,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不到10%,也就是说
90%以上的创新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失败而指责失败者的研究不是科学,这种做法无疑
会严重打击科技创新。胡锦涛同志200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要求,把宽容失败作为
一种精神,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并提并大力倡导,无疑非常
英明。

误区之五:科技界是一片净土。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科技界也不乏弄虚作假和勾
心斗角。美国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背叛真理的人们》的书,专门对科技界的不纯洁现象进
行了收集和探讨,并认为在当今科技界剧烈竞争、成果至上的氛围中,从竞争到贪婪、从贪
婪到舞弊,中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牛顿和莱布尼兹分别创立了微积分,但牛顿攻击莱布
尼兹剽窃,并利用自己作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的职权处罚莱布尼兹,使莱布尼兹抑郁终生。
莱布尼兹去世后,牛顿说他为伤透了莱布尼兹的心而洋洋自得。苏联时期的李森科事件更具
有代表性,李森科利用政治手段严厉打击正确的基因学说,使苏联的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失去
了两代人的时间。

误区之六:真正的技术成果最终会进入实用阶段。其实,多数技术发明无法进入实用阶段,
所以不能因此判定一项技术成果是否科学。影响一项成果进入实用阶段,特别是进入市场的
因素非常复杂。比如,目前的计算机键盘的英文字母排列方式是打字最慢的一种之一,而这
种目前看来很不科学的方式是当初为了使打字机不出现机械故障而设计的。

误区之七:只有文艺复兴后西方形成的特殊知识体系才是科学,其他时期和地区形成的知识
体系比如中医就是伪科学。其实,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中国,在数学、天文学、农学和医
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都是世界科学的重要成果,这在世界科技史界早有定论。用
这一错误的标准衡量科技创新,只能打击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处理创新和传统
的问题,应当像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指出的那样: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
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为了消除这些误区的不良影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一方面要像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
国家那样加大在资金、政策,特别是社会环境上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家提高自
身的修养,科技界建立一种既能防止科研不端行为,又有利于创新的机制。而在这些方面,
中国科技新闻界也应承担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
招生信息:

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和肯特大学肯特商学院联合推出运筹学和
商业统计学理学硕士双学位培养
http:// www:math.hkbu.edu.hk/MSC_ORSTAT/

学生将:
·同时取得肯特商学院的学位和香港浸会大学理学学位.
·打下坚实的运筹学和商业统计学知识的基础.
·学得在各种商业部门任职所必备的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学会帮助其取得更大成功的最新软件包知识及其应用知识,.

详情请查阅: www:math.hkbu.edu.hk/MSC_ORSTAT/

运筹和商业统计学理学硕士(双学位)

·授予Kent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Kent 学位和香港浸会大学学位
·教学地点在香港浸会大学, 教学语言为英语
·执教老师来自两所国际性大学: Kent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Kent和
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 他们具有世界级研究水平, 活跃在各自的研究领域
·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扩大了个人联系网络
·全日制(1 年)和非全日制( 2 年)两种教学模式
·学生将获得牢固的运筹学和商业统计学的知识
·学生将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 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各种商业
部门任职所必备的
·学生将获得最新软件包及其应用知识, 帮助学生在职场取得更大的成功
·具有了所学到的知识, 将会使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更多的相关信息,请联系或查阅: 徐小姐
电话: (852) 3411 2348
网址: www.math.hkbu.edu.hk/MSC_ORSTAT/; www.kent.ac.uk/kbs
电邮: orstat@math.hkbu.edu.hk

入学资格
申请者需具备以下条件: 1.已获得数学或统计,计算机科学,物理,工程,商业或者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者已获得
在这些专业方面的同等学历。
2.已熟练掌握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
3.关于英语水平,满足以下至少一种要求:
i.能接受英语做为学习学士课程的教学语言。
ii.TOEFL成绩不低于550分(笔试)或者213分(机试).
iii.国际英语测试系统的成绩不低于6.5分
iv.或者课程委员会认为可接受的英语资质水平。
如果录取的全脱产学员的英语水平低于然而接近以上要求者,课程委员会将会要求其
参加白天英语强化课程的学习,学习费用由学员自己承担。

对于具有其他特长或者相关专业丰富经验的申请者,课程委员会将根据其个别情况以及
具体面试表现做出决定。

课程模式:
学员可以选择全脱产(2007-2008学年开始)或在职(2007-2008学年开始)两种学制模式。
在每一种学制里,学员都将要参加工作日晚上的课程 和周六课程的学习。全脱产学员的学习
期限通常为3学期,在职学员的学习期限通常为6学期。

课程规划:
学员必须完成以下39个学分的学习:
必修课23个学分, 选修课10个学分, 硕士毕业论文6个学分。

学费:
学费为港币十一万圆。

===================================================================================
Call for Papers: EASIAM 2007 in Xiamen, China, November 2007

EASIAM 2007
Xiamen, China
2-5 November, 2007

The 3rd East Asia SIAM Conference is a sequel to similar meetings
held in Hong Kong (2005) and in Sapporo (2006). The EASIAM 2007 conference
will take place in Xiamen on 2-5 November 2007

(http://www.math.hkbu.edu.hk/easiam_Xiamen/).

SIAM Keynote Speakers:
Prof. Gene Golub (Stanford University)
Prof. Andy Wathen (Oxford University)

Invited Speakers:
Zhimi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Xiao-qing Jin University of Macau
Do Young Kwak KAIST, Korea
Yoshimasa Nakamura Kyoto University, Japan
Shinichi Oishi Waseda University, Japan
Dongwoo Shee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Zuowei She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Wei-wei Su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sahisa Tabata Kyushu University, Japan
Chuanju Xu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Pingwen Zhang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IMPORANT DATES
30 June 2007: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contributed abstracts
30 June 2007: EASIAM Student Paper Competition

Sponso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Xiamen University

===================================================================================
期刊内容: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ume 30, Number 1, January 2007

Anti-Dissipative Schemes for Advection and Application to
Hamilton Jacobi Bellmann Equations
Olivier Bokanowski and Hasnaa Zidani, pp.1-33.

Discrete Fundamental Solution Preconditioning for Hyperbolic
Systems of PDE
Henrik Branden, Sverker Holmgren and Per Sundqvist, pp.35-60.

A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and Analysis for 2D Nonlinear
Poisson Boltzmann Equations
Zhilin Li, C.V. Pao and Zhonghua Qiao, pp.61-81.

Time Stepping Via One-Dimensional Pade Approximation
David E. Amundsen and Oscar Bruno, pp.83-115.

Equivalent Conditions for Convergence of Splittings of
Non-Hermitian Indefinite Matrices
Jinhai Chen and Weiguo Li, pp.117-130.

Residual Distribution Schemes on Quadrilateral Meshes
R. Abgrall and F. Marpeau, pp.131-175.

===================================================================================
数学系介绍: 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地处祖国北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培养教师的摇
篮。自1952年成立以来,一直把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并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一贯重视科
研工作和科研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10年来,多次与国内外友好院校开展了学术交流,邀请日本、
瑞典、芬兰、蒙古等外国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
和科研单位的学者来我院作学术报告,推动了我院的学术研究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内蒙古师
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拥有一支精干的师资和科研队伍,有教授9人,副教授23人,博士7人,硕士
10人,在读博士4人,在读硕士9人。教师中有2人获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
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高师院校教师二等奖;2人获国家教委优
秀蒙文教材一等奖,1人获“全国民族地区杰出青年”称号;2人获内蒙古“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家”称号;1人获内蒙古“青年科技奖”;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获“五一”劳动奖章。内蒙
古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0年来,发表论文512篇,其中国家
一级刊物发表10篇,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7篇;国家级刊物发表42篇,国外刊物上发表42篇,
专著5部,教材15部。在这些研究成果中被SCI引用的有15篇,被EI引用的有5篇。与此同时,承担
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改项目2项;国家天元基金项
目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教育厅研究项目14项,并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53项,
其中有部级奖3项 ;自治区科技进步奖7项。

数学科学学院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投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改进内部
管理体制,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为广大教师营造了一个积极进取、心情舒畅、能发
挥个人专长和事业的良好环境。学院目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积极鼓励教
师读博士和硕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通过访学、专题合作研究来提高业务水平,聘请国内外知
名专家任客座教授,推进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让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入选国家和自治区人才
战略工程。

数学科学学院欢迎国内外的有识之士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工作。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我
院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希望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能继续关心和支持我院的改革和建设,推动
我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http://web.imnu.edu.cn/academics/shuxuexi/

================================================================================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