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7年7月28日

Today's Editor:
 
Xuejun Xu (许学军)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xj@lsec.cc.ac.cn

====================================================================================
第八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第二轮通知

From: xxj@lsec.cc.ac.cn
Date: 2007-07-25 08:53:02

第八届全国计算数学年会定于2007年10月25至29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计算数学学会主办,
四川大学承办。会议将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作大会报告,颁发“冯康
科学计算奖”和“计算数学优秀青年论文奖”。会议将出版论文集。有意参加会议并做报告的
学者请尽快填好回执递交会务组。

-----------------------------------------------------------------------------
大会邀请报告

石钟慈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崔俊芝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第七届冯康奖得主(2位)
白中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李铁军(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沈智军(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周爱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舒 适(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谢小平(四川大学数学学院)
---------------------------------------------------------------------------
学术委员会

主席:石钟慈院士
委员:陈志明、黄云清、许学军、袁光伟、祝家麟
---------------------------------------------------------------------------
组织委员会

主席:刘应明院士(四川大学)
副主席:彭联刚(四川大学) 许学军(科学院)
委员:杜斌、冯民富、胡兵、吕涛、汤华中、吴微、谢小平、谢正辉、蔚喜军

-----------------------------------------------------------------------------
专题研讨会
会议期间,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咨询普及工作委员会将主办“应用中的科学计算问题”专题,
有兴趣在专题中作报告的学者请与谢正辉研究员(zxie@lasg.iap.ac.cn,010-62035477)或
袁光伟研究员(yuanguangwei@iapcm.ac.cn,010-62014411-2937)联系。报告时间为20分钟。
大会鼓励组织小型学术专题研讨会(Mini-symposium),有兴趣的组织者请与会务组联系,
联系人:徐友才老师,xyczr7783@163.com 。
-------------------------------------------------------------------------------
投稿说明
论文摘要不得超过A4纸一页,文件类型为word或Latex文档;投稿时务必说明论文的题目、
全部作者及其所属单位、联系人的电子邮件地址、论文的报告人。论文摘要请用电子邮件发
送给徐友才老师( xyczr7783@163.com )
----------------------------------------------------------------------------------
优秀青年论文奖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数学学会
报名要求:
1. 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在站博士后以及其他博士毕业两年以内的研究人员均可参加比赛;
2. 参赛作品建议使用PowerPoint、PDF、HTML文件格式,一般要求在5个页面以内,请注明
作者联系方式和作品预期的展示方式;
3.参赛作品请于8月15日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hztang@pku.edu.cn 或
hzttang_pku@yahoo.com.cn,
或以软盘的方式邮寄至: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汤华中收,100871 联系方式:汤华中,010-62757018
关键日期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日:2007年9月30日
——回执(附后)递交截止日:2007年9月1日
----------------------------------------------------------------------------------
参会说明
会务费:正式代表700元/人,学生代表400元/人。随行人员400元/人。
会议期间将组织青城山-都江堰一日游,费用自理,约260元至300元/每人。
若参会代表有意愿去其他景区旅游,会务组可代为联系旅行社。


----------------------------------------------------------------------------------------

第 二 轮 通 知 回 执 (复制有效)

姓 名 性 别 年龄
工作/学习
单位
职 称 博士生 □ 硕士生 □
通信地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手机 传真
电子邮件
是否提交论文(划√) 是□ 否□ 是否愿意报告(划√) 是□否□
论文题目
是否带家属 是□ 家属人数: 人 否□
住宿预订 有五种标间,每间分别为280元,156元,148元,140元,120元
需要 元/标间, 间数:
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住:
注:会务组将根据最终的注册情况作相应调整
备注 您有什么建议请在此处提出,以便及时改进!
请填好此表发给:曹清华老师 cqhmath@163.com
Tel:028-85471719 Fax:028-85471501


================================================================================
华裔科学家陶哲轩、沈华智荣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根据中国新闻网2007年7月17日新闻综合整理 原作者:李静雯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的澳洲华裔数学家陶哲轩
(Terence Chi-Shen Tao)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大脑与认知科学系和生物系华裔终身
教授沈华智(Morgan Sheng),日前当选为2007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The Royal Society)院
士。

陶哲轩主要研究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和表示论。陶哲轩2006年获得
菲尔茨奖。他此前还曾获得多个学术大奖,2000年获颁塞勒姆奖,2002年获颁博谢纪念奖,
2003年获颁克雷研究奖,2005年获得利瓦伊?L?科南特奖。2004年,本?格林和陶哲轩发表
一篇论文预印稿,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他们的证明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

沈华智1982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5年成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并于1990
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目前的主要研究项目,是关于脑细胞之间如何沟通传导与如何储
存讯息。

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目前
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过去当选院士者不乏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
如牛顿、达尔文和霍金等人。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
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陶哲轩相关报道:

《科学时报》:美丽的素数 伟大的证明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169847

《科学时报》:这项伟大的成就里有中国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家王元谈菲尔茨奖获得者陶哲
轩的工作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169849

《南方周末》:陶哲轩:一个华裔数学天才的传奇

http://www.southcn.com/weekend/top/200608310026.htm


================================================================================
第七届谱方法和高阶方法国际会议在京成功举行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新闻快报


第七届谱方法和高阶方法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ctral and High Order Methods ,
简称ICOSAHOM07)于2007年6月18日至22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顺利召开。ICOSAHOM 是一
个三年一届的系列国际会议,其目的是汇聚对偏微分方程的高精度和谱方法的理论,应用和计算方法
等诸多方面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第一届ICOSAHOM 会议于1989 年在意大利Como 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承办。

参加本次会议的除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外,会议还邀请了一大批在国际上非常著名的学者专
家作大会报告,其中包括美国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大学Bernardo Cockburn 教授,
德国RWTH Aachen University 大学Wolfgang Dahmen 教授,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大学Ronald A. DeVore 教授等。来自海内外的10多个国家的近27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会议期间,大会组织了20 多场专题分会,各专题组织者都是该领域国内外一流学者。同时还组织了60
多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议使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促进了我国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本次会议得到了973 计划项目“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研究国际研究团队,国家基金委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
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
优秀论文的五大要素

作者:王钰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3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
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
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
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
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
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人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
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
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

《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
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
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
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
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
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
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
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已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
《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
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
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
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
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
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
《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
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
技人员的关注。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
要深刻,要能反映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
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
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 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
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
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以期做到论文的结论
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 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 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
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
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 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
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做的却不多。作者可能
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
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
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
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
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
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的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
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
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
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
洞无物的摘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
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
这样的结果,何谈论文的可读性?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
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它领域的读者和非母语的读者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
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
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
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
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
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入阅读即可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
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
个数学问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一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
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间解释消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
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
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性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
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
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性,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
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
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
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
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c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
了进一步解释,如“The cross section is (6.25±0.0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清或不确切的
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
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
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
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做了严格限制,
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
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
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
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
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著名的
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
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不能超过46O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
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
申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


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
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发表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
就是Penzias和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
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四、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者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
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
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
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
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
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
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
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
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
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
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当然,有一
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
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
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平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
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
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
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
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 J.Gr)
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
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
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 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
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
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
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
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
令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
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
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
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和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
的文献清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
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
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
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
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
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
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
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
在以下问题

1、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
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 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
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
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
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
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做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
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 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
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
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
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著。实际情况是,
英国原著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
哪里得到原版著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干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
表达准确、可读件很高的译著,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
用英文原著,而不引用中文译著呢?

4. 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国内
读者获得外文期刊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t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
到改善。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
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

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
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
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
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
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
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
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
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
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
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
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
(Lise Meitner)对核裂变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
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 Hahm)进行实验工作,
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
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
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
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
的和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恩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
还是不出现为好。

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
会议信息: Joint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and Shanghai
Mathematical Societ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December17-21,2008)

INTRODUCTION

This meeting is the first joint AMS-SMS mathematics
meeting specifically organized to bring mathematicia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gether.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of this meeting are to disseminate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to a wide audience and to develop
stronger ties between mathematicians from both two
countries. The meeting is open to all areas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We request for Proposals for
Special Sessions. The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Proposal
is 1 Febrary, 2008.

CONTACT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eting, e.g., organizing
a special sessions,registration, presentation of a paper,
Local accommodations etc.,
please contact Ke Jing

Ke Jing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Tel: 81-21-5566 5146, Fax:86-21-6564 6073
E-mail:S_AMS@fudan.edu.cn

For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at

http://math.fudan.edu.cn/science/Conference/SMS-AMS/index.html
================================================================================
期刊信息: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Volume 25, Number 4, July 2007

G. Dziuk and C. M. Elliott

Surface Finite Elements for Parabolic Equations.

J. Comp. Math., 25 (2007), pp. 385-407.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5n4/pdf/254-385.pdf

Ming Wang, Zhong-Ci Shi and Jinchao Xu

Some n-Rectangle Nonconforming Elements for Fourth Order Elliptic

Equations.

J. Comp. Math., 25 (2007), pp. 408-420.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5n4/pdf/254-408.pdf

Hongkai Zhao

Parallel Implementations of the Fast Sweeping Method.

J. Comp. Math., 25 (2007), pp. 421-429.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5n4/pdf/254-421.pdf

Chao Yang and Jiachang Sun

Edge-Oriented Hexagonal Elements.

J. Comp. Math., 25 (2007), pp. 430-439.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5n4/pdf/254-430.pdf

Mohammed Seaid

Multidimensional Relaxation Approximations for Hyperbolic Systems of

Conservation Laws.

J. Comp. Math., 25 (2007), pp. 440-457.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5n4/pdf/254-440.pdf

Deyue Zhang and Fuming Ma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with Perfectly Matched Absorbing Layers for the

Wave Scattering by a Periodic Chiral Structure.

J. Comp. Math., 25 (2007), pp. 458-472.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5n4/pdf/254-458.pdf

Ghulam Mustafa and Jiansong Deng

Estimating Error Bounds For Ternary Subdivision Curves/Surfaces.

J. Comp. Math., 25 (2007), pp. 473-484.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5n4/pdf/254-473.pdf

Min Yang

Multistep Finite Volume Approximations to the Transient Behavior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on General 2D or 3D Meshes.

J. Comp. Math., 25 (2007), pp. 485-496.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5n4/pdf/254-485.pdf

================================================================================
期刊信息: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From: Chi-Wang Shu <shu@dam.brown.edu>

Date: Tue, 17 Jul 2007 14:26:20 -0400

Subject: Content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Volume 31, Number 3, June 2007

On the Eigenvalues of the Spectral Second Order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 and Application to theBoundary Observability of the Wave Equation

T. Z. Boulmezaoud and J. M. Urquiza, pp.307-345.

An HLLC Scheme to Solve The M 1 Model of Radiative Transfer in Two Space Dimensions

Christophe Berthon, Pierre Charrier and Bruno Dubroca, pp.347-389.

A Novel Class of Symmetric and Nonsymmetric Periodizing Variable

Transformations for Numerical Integration

Avram Sidi, pp.391-417.

Two-Dimensional Extension of the Reservoir Technique for Some Linear Advection Systems

Francois Alouges, Gerard Le Coq and Emmanuel Lorin, pp.419-458.

Volume 32, Number 1, July 2007

Implicit-Explicit Schemes for BGK Kinetic Equations Sandra Pieraccini and Gabriella Puppo, pp.1-28.

Efficient Solution of A, x ( k ) = b ( k ) Using A -1

Adi Ditkowski, Gadi Fibich and Nir Gavish, pp.29-44.

Spectral Difference Method for Unstructured Grids II: Extension to the Euler Equations

Z. J. Wang, Yen Liu, Georg May and Antony Jameson,

pp.45-71.

The Approximation and Computation of a Basis of the Trace Space H 1/2

Petr Kloucek, Danny C. Sorensen and Jennifer L.

Wightman, pp.73-108.

Optimized High-Order Derivative and Dissipation Operators Satisfying Summation by Parts, and Applications

in Three-dimensional Multi-block Evolutions

Peter Diener, Ernst Nils Dorband, Erik Schnetter and

Manuel Tiglio, pp.109-145.

Volume 32, Number 2, August 2007

Flux-fre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ith Lagrange Multipliers for Two-fluid Flows

Katsushi Ohmori and Norikazu Saito, pp.147-173.

A Discontinuous Galerkin Scheme Based on a Space<96>Time

Expansion. I. Inviscid Compressible Flow in One Space Dimension

F. Lorcher, G. Gassner and C.-D. Munz, pp.175-199.

Adjoint Recovery of Superconvergent Linear Functionals

from Galerkin Approximations. The One-dimensional Case

Bernardo Cockburn and Ryuhei Ichikawa, pp.201-232.

An Analysis of the Minimal Dissipation Local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for Convection<96>Diffusion Problems

Bernardo Cockburn and Bo Dong, pp.233-262.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Wave Propagation in Double

Negative Metamaterials

Jichun Li and Aihua Wood, pp.263-286.

Adapted BDF Algorithms: Higher-order Methods and Their

Stability

J. Martin-Vaquero and J. Vigo-Aguiar, pp.287-313.

Total Variation Wavelet Thresholding

Tony F. Chan and Hao-Min Zhou, pp.315-341.

Preconditioned Descent Algorithms for p-Laplacian

Y. Q. Huang, Ruo Li and Wenbin Liu, pp.343-371.

A Nonoverlapping Domain Decomposition Method for Legendre

Spectral Collocation Problems

Bernard Bialecki and Andreas Karageorghis, pp.373-409.


================================================================================
数学系介绍: 西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财经学院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西南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北碚(有高速与市中心连接)。
数学与财经学院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单位之一,由数学系发展而来。数学系的前身为1906年的
川东师范学堂,1950年10月经中央政府批准,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数学系合并
为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1953年全国高师院系调整,先后并入华西大学、四川师院、昆明师院数学系
的部分师生。1985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随后成立数学与财经学院。学院由数学系、应用数
学系、会计系、数学研究所组成。重庆数学学会挂靠本院,办有《数学教学通讯》刊物。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发展较快,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和会计学(非师范类)
本科专业。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基础
数学专业为我国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专业,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在代数学、动力系统、
泛函分析、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等四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在13个方向上招收硕士研究生。
现有在岗教职工73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0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3
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8名。全日制本科生1200名,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99%以上,考研录取率达35%以上,毕业研究生供不应求。近年来,学院组建的西南师大数学建模队
先后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近10项。学科建设成绩显著,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8项,其中主持自然
科学基金和国家基础教育研究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国家教育部人才支持计划项目3项,
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师发表高层次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在核心期刊以上
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获国
家和省部级科研奖6项;承担了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的建设任务;学院有8名教授被命名为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经过多年努力,数学与财经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
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团结创新的教学科研队伍。我们相信,随着办学
条件的改善,数学与财经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将会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http://cyber.swnu.edu.cn/mathematics/

================================================================================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