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s topic
====================================================================================
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12月24日揭晓。
(入选项目按主持单位拼音顺序排序)
1 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与国家标准制定(北京大学等单位)
2 抗病毒感染新型免疫分子机制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
3 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4 禽流感病毒聚合酶关键亚基的结构与机制研究(南开大学等单位)
5 微波通信用高温超导接收前端(清华大学)
6 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7 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的发现(沈阳师范大学)
8 电力大系统安全域预警监控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天津大学)
9 基于自旋的量子调控实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双功能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开始推荐
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09年12月31日在其网站公布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系统,
包括最高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各奖项的推荐书,
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系统使用手册》等内容。
===================================================================================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正式成立
来源:中国新闻网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十二月十七日正式挂牌成立; “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丘
成桐担任中心首任主任。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是一个新型的开放性研究机构,旨在推动数学研究和数学人才培养,致
力于建设成为世界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和中国高层次数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据了解,该中心已邀请了一批当今最活跃、代表最高水平的著名数学家共三十四人组成专家委
员会。其中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丹麦、中国等国科学院院士以及欧洲数学会主席、副理事长等。
在受聘仪式上,丘成桐表示,自己在国外碰到很多清华学生,他们的学风和态度都很好。
“这些学生是绝对有能力的,问题在于需要有学问的学者带领他们,从事真正精心的培养,
帮助他们真正学到一些东西,使他们能够在国际上具备竞争能力”。
清华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一九二七年成立的数学系,曾涌现出郑之蕃、熊庆来、
杨武之、段学复、华罗庚、陈省身、许宝禄等蜚声中外的数学大师。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院
系合并中清华数学系并入北大。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数学系恢复。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数学科学中心的成立必将有力提升清华数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
的水平,这是该校百年校庆前,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向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的一个重大战略。
===================================================================================
中科院数学院与北航将联合创办“华罗庚数学班”
来源:科学时报
12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建设
重点学科、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共享科研资源、组建联合优秀
团队等方面深入合作。
合作协议中提到,双方将联合创办“华罗庚数学班”,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每年
从北航本科生中选拔约30名优秀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北航每年输送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5~8名到中科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含硕博连读研究生)。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双方也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并有计划地联合
举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根据需要共同组建研究团队,联合申请和建设
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联合申请国家和国防重大项目。
北航将依托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与中科院共同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开展飞行
器综合设计与气动力学、面向网络化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科学计算与数字工程、支撑先
进材料发展的数学模型与算法等4个方向的交流与合作。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表示,当前,高等教育
已经在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阶段迈进,通过与中科院数学院的进一步合作,
他希望北航能够在培养学生知识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签约仪式上,中科院数学研究院院长郭雷表示,长期以来,双方就有着许多实质性的
合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此次协议的签订可以使合作更加规范化和深入化,促进双方
取得更大的成果。“数学院拥有着众多从事数学领域前沿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北航要持续
保持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
我们之间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郭雷说。
此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联合设立“华罗庚班”。
==================================================================================
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揭晓 陶哲轩担任面试主考官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当天在清华大学揭晓2009年奖项得主。共产生金奖1名、银奖1名、
铜奖3名。来自美国伊利诺斯数学与科学院的华裔女孩陈智欣摘得金奖桂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
中学的马悦然、文浩、段湾获得银奖,获得本届铜奖的三个团队分别是杭州西子实验学校,深圳
中学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作为目前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仅有的两位华裔得奖人,丘成桐
是这项中学生数学竞赛的创始人,陶哲轩则应邀担任今年总决赛的面试主考官。
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的丘成桐在颁奖典礼发表主旨演讲时解释,“承前启后”是一名数学家
的天职,自己也不例外,不过“虽然我的眼界很大,想为全世界研究数学的年轻人服务,但毕竟
我是中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比其它国家更密切一点,所以要尽责任提拔中国国内最有才华的
数学人”。
2007年,丘成桐参照美国中学生数学奖“西屋奖”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旨在通过竞赛
的方式鼓励中学生、特别是大陆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造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创
造力,并从中培养和挖掘年轻的数学“小天才”。
今年,丘成桐特别邀请2006年菲尔兹奖得主、华裔数学大家陶哲轩担任竞赛总决赛面试主考官,
与他一道挖掘中国“数学小天才”。“你看我们的陶教授,现在才30多岁,但他从中学毕业到
现在,很快就成才了,我期望自己设立的奖项能很快帮上忙,培养中国有才华的年轻数学人
成为世界一流数学家。”丘成桐望着台下就坐的陶哲轩说。
现年34岁的陶哲轩出生于澳大利亚,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
聘为教授,31岁即成为继丘成桐之后第二位赢得菲尔兹奖的华裔数学家。
在颁奖典礼上,面对来自中国各地获奖中学生对自己的热烈欢呼,自言第一次担任中学生数学
竞赛评审的陶哲轩讲起了如何成才的“秘诀”,他说一名成功的数学家至少要具备“三力”,
一是遇到挫折努力坚持的毅力,二是合作能力,因为数学发展到现在已然非常庞大,多数课题
只有与同行合作才能完成,还有就是表达能力,“数学家不仅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
向别人解释问题的能力。”陶哲轩说。
====================================================================================
数理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研讨会圆满召开
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数理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6日-1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研讨会由福州
大学承办,参会人员共计140人左右,其中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110人左右。会议的主题是
“数理科学的资助与发展”,会议目的是:1. 介绍数理科学部资助状况,资助的指导思想
和做法以及各学科的特点与发展状况;2. 围绕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共同研讨促进数理学科发
展的措施(包括资助规模、队伍建设、资助模式等);3.交流双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数理科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经验,拓展数理科学部与依托单位的沟通渠道;4. 听取
依托单位对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院士出席了本次会议,传达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2009年党组(扩大)会议精神,要求与会人员群策群力,探究如何在数理科学的基金
项目管理工作中做到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人才、更加侧重前沿。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汲培文研究员从数理科学的内涵和特点出发,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数理科学基金总体管理
情况;张文岭、詹世革、董国轩(汲培文代)、张守著和蒲钔分别代表数学科学处、力学科
学处、天文科学处、物理科学一处和物理科学二处报告了各自领域的特点及基金管理情况;
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北工业大学和福州大学分别派代表报告了各自单位对数理科学领
域的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经验和做法。本次会议总主持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
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
===================================================================================
介绍《难以企及的人物》及作者
贾朝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摘自中国数学通讯
在工作的余暇,泡上一杯咖啡或沏上一壶香茶,会想找本有趣的书翻
翻。如果手边还没有合适的书,我这里介绍一本,这就是蔡
天新教授的新作——《难以企及的人物:数学天空的群星闪耀》。
这本书由十七篇随笔和一则访谈组成,主要是谈数学史上的顶级人物,像毕达哥拉
斯、莱布尼茨、费马、拉马努金等,描写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传奇故事。其中有十篇文章
在《中国数学会通讯》上发表过,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关于这些人物的方方面面,
数学史著作已有详细记载,因此,要想写得让读者感兴趣并不容易。本书作者将这
些著名人物放到当时历史和人文的大背景中,并运用细致而优美的笔触进行描述,
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下面我们通过一篇关于毕达哥拉斯的文章,来领略一下
作者的写作手法。
文章以叙述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中国称为“勾股定理”)的短诗开头,将读者带到两
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接着,作者通过介绍毕达哥拉斯的出生地萨摩斯岛,向读者讲述了
古希腊的历史、地理和神话传说。在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氛围里,作者向读者展现了毕达
第3期中国数学会通讯2009年44哥拉斯的世界。青年毕达哥拉斯的求学经历,
中年毕达哥拉斯的浪迹天涯,晚年毕达哥拉斯的创建学派,构成了这位古代大数学家的
人生画卷。他的不落世俗的性格,游学埃及的传奇经历,对于“万物皆数”的信仰,以
及创建学派的种种艰辛,使他的人生多姿多彩。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经历放到古希腊社
会和文化的大环境里,对于当时的政治、宗教、风俗、哲学、科学、音乐等作了细致的
描写,并且讲述了它们对于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这不仅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使
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作者对于数学内容的处理也有独到之处,例如,他引述了毕达哥拉
斯对于一些自然数所赋予的有趣含义,以及数论中的完美数、亲和数与《圣经》故事的
联系等。这样,一般的读者容易理解,数学家读来也不会觉得乏味。
在本书的其它文章中,作者也同样展现了美妙的文字功夫,引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
完成一次次愉快的数学和文化之旅。正如著名诗人西川在本书封底中提到的:“他(蔡
天新)不会伸出一只粗暴的手一把将你抓住,但如果你被他抓住了,你便无法逃脱。”
这也许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本书作者对于数学和文学的娴熟把握,是和他本人的特殊
经历分不开的,这段经历本身也是一个传奇。
蔡天新教授师从潘承洞院士,潘承洞院士是我国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专家。蔡
天新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工作在数学研究和教学的第一线。他对于解析数论、代数
数论、初等数论都有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数学杂志上发表过不少研究论文,并且
已经培养出了十多位博士和硕士,目前他是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导师。蔡天新在大
学读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激发了他的诗歌创作灵感,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笔耕,
他已在国内外出版了《梦想活在世上》、《世界的海洋》、《幽居之歌》、《在水边》
等多部诗集。他还出版了《数字和玫瑰》、《飞行》、《与伊丽莎白同行》、
《南方的博尔赫斯》等游记作品,其中有不少数学生活的记录。他的诗歌和散文被译成
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因为出版《数字和玫瑰》,他被《新周刊》杂志推选
为“飘一代”代言人,同时入选的还有著名歌手周杰伦、孙燕姿。近年来,蔡天新教授
在《南方周末》、《读书》等大众媒体上,发表了一系列以数学家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
,力图在数学与时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蔡天新教授的另一部近作《数学与人类文明》,用与人类文明进程相比较的方式描写
数学的历史,使人感到面目一新。浙江大学等一些高校以此书为教材,开设同名的通识
课程,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欢迎。蔡天新教授还在全国各地举办了上百场数学公众讲座,
对于数学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会议信息: CCP7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hysics,
17-20 May, 2010, Beijing, China
发件人: "Prof. T. Tang" <ttang@math.hkbu.edu.hk>
主 题: CCP7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hysics
CCP7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hysics
17-20 May, 2010, Beijing, China
http://www.iapcm.ac.cn/iccp7/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hysics will take place in Fragrant
Hill Hotel of Beijing on May 17-20, 2010.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conference
venue, please visit the web site http://www.xsfd.com/.
ICCP7 is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APCM). The conference will offer you with a great opportunity to meet old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nd to make new on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t will also provide
an inspiring and productive forum to exchange and stimulate idea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to learn about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rontiers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Twenty-two invited speakers have confirme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ICCP7.
The conference topics will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areas of interest:
1.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2. Computer Environments for Computational Physics
3. Computational Physics Education , Computing Technology, Society and
Security.
Scientific Committee:
---------------------
Xian Tu He (Chair)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a
Remi Abgrall
Universite Bordeaux I\uff0cFrance
Alexander V. Andiryash
Russian Federal Nuclear Center-Zababakhin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ShiYi Che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Max Gunzburger
Schoo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USA
Dieter W. Heermann
Institut fur Theoretische Physik, Germany
Choy Heng La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ZhiHong L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USA
Yong-Joo Rhee
Korea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hi-Wang Shu
Brown University, USA
Hideaki Takabe
Institute of Laser Engineering Osaka University, Japan
Tao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Erio Tosatti
SISSA/ICTP, Trieste, Italy
XiaoQun W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Wei Shy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Masahiro Yamamoto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Jaw-Yen Y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ingwen Zhang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Shao-Ping Zhu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a
Plenary Speakers
Remi Abgrall Universite Bordeaux I,France
Alexander V. Andiryash Russian Federal Nuclear Center-Zababakhin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Claude Le Bris CERMICS - ENPC, France
ShiYi Che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Tetsuya Sato University of Hyogo, Japan
Dieter W. Heermann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ermany
ZhiHong L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USA
Chi-Wang Shu Brown University, USA
Hideaki Takabe Institute of Laser Engineering Osaka Univ, Japan
ShaoPing Zhu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a
Invited Speakers (Partial list)
Vladimir V. Dremov RFNC VNIITF, Russia
Lai Choy He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Min-SupUR 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Helmut G Katzgraber Texas A&M University and ETH Zurich
HaiQing Li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ZeYao Mo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a
Peter Nielaba University fonstanz, Germany
Yong-Joo Rhee Korea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Korea
ZhengMing She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Boris Svistunov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Amherst, USA
Tao Xi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Yang Jaw-Ye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ocal Organising Committee
ShaoPing Zhu, Song Jiang, XiJun Yu, and SuHua We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mportant News
The conference web page is under construction. We now accept registration
and abstract submission on line at http://www.iapcm.ac.cn/iccp7/. Hotel
reservation will be provided soon.
Publications in journals:
------------------------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will review and edit conference papers in one of the two journals: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SCI)
[http://www.global-sci.com]
and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EI)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about ICCP7,
you are welcome to send an email to iccp7@iapcm.ac.cn.
================================================================================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ume 42, Number 1, January 2010
发件人: "Chi-Wang Shu" <shu@dam.brown.edu>
主 题: Content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for Chinese NAdigest)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Volume 42, Number 1, January 2010
A Coupled Legendre-Laguerre Spectral-Element Method for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in Unbounded Domains
Qingqu Zhuang, Jie Shen and Chuanju Xu, pp.1-22.
On the Dependence of Discrete Ordinates Models for Layer
Reflectance and Transmittance on Relative Optical Depth
and Solar Zenith Angle
Marcos Pimenta de Abreu, pp.23-37.
A Non-monotone Line Search Algorithm for 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Sheng-Long Hu, Zheng-Hai Huang and Nan Lu, pp.38-53.
On the Suboptimality of the p-Version Interior Penalty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Emmanuil H. Georgoulis, Edward Hall and Jens Markus
Melenk, pp.54-67.
Conservative Models and Numerical Methods for Compressible
Two-Phase Flow
Evgeniy Romenski, Dimitris Drikakis and Eleuterio Toro,
pp.68-95.
Conditionally Stable Multidimensional Schemes for Advective
Equations
Adrian Sescu, Abdollah A. Afjeh, Ray Hixon and Carmen
Sescu, pp.96-117.
An Intrinsically Parallel Finite Element Method
S.C. Brenner, T. Gudi, L. Owens and L.-Y. Sung, pp.118-121.
The L2-Optimality of the IIPG Method for Odd Degrees of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 in 1D
Vit Dolejsi and Oto Havle, pp.122-143.
Boundary-Conforming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via
Extensions from Subdomains
Bernardo Cockburn, Deepa Gupta and Fernando Reitich,
pp.144-184.
------------------------------
End of CAM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