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s topic
====================================================================================
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挂牌
来源:科学时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今天在出席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成立仪式时强
调,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解
决影响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刘延东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基础研究做后盾,才
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她强调,要立足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确定科研目标,
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集中力量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遵循科学
发展的规律,在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科技方向上,前瞻布局,重点支持,力争赢得未来发展的
主动权。要适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
和科技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体制机制。要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密切合作,探索
协同攻关、联合培养、平台共享的新途径。要围绕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开展高层
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刘延东强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也应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
学科,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整体创新优势。要加大青年科学家培养力度,让更
多的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刘延东还考察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看望了吴文俊等优秀数学家代表,充分肯定中科
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近60年来取得的丰硕创新成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陪同考察和出席成立仪式。路甬祥指出,中科院国
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要树立原始创新的自信心,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成为引领我国数学研究的
骨干力量,成为国际一流的数学交叉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平台。要做改革创新的先锋,积极探索符
合数学交叉应用研究特点,既有前瞻部署、稳定支持,又要竞争择优、动态优化的组织管理体制,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立足创新实践,建设形成一支甘于寂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潜心钻研
的骨干队伍,成为国际一流的数学与交叉应用领域人才培养基地。要大力弘扬优良学术传统,
建设有利于交叉合作的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在科技界学风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作为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试点启动阶段第一个启动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科院
国家数学与交叉中心的定位与目标是:从国家层面搭建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合作的高水平研究平
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凝聚数学及相关学科力量,协同攻关;促进数学及交叉应用发展,成为
国际一流研究基地;针对科学、工程与经济重大需求,提炼科学问题,开辟学科新方向;瞄准瓶
颈性难题,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主持成立仪式。
====================================================================================
王元:交叉科学不简单 需要最好的数学家去做
来源: 科学时报
作者: 王丹红
“只有最好的数学家才能理解和提出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模型,一步步地做,做了几十年后,想问
题就深入了。”
“现在在国内,宣传我的话基本上都是讲哥德巴赫猜想,但实际上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只有20
多岁,年轻时做了几年,后面几十年不完全做纯粹数学这个东西了。从1958年开始,我这一生
大概做了50多年的交叉数学、应用数学。”
今年8月底,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筹建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之事,数学家王
元院士在北京中关村的办公室接受了《科学时报》专访。 他说:“交叉科学和应用数学不简单,
要最好的数学家去做,而不是差的数学家去做。最好的数学家能不能做,还是一个问题, 搞得
好、搞出一个成果来,也要几十年。”
从最初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到与华罗庚教授合作、致力于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 到
与方开泰教授合作、将数论方法应用于数理统计并创建了均匀方法, 王元讲述了自己从事数学
和交叉科学研究的经历。
“结缘数论”
1952年,王元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经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位数学教授的推荐,由国
家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临别前,陈建功对他说:“你是我们嫁出去的‘女儿’,
要好好跟华罗庚学习,他是中国最好的数学家。”
进所一年多后,需要选择研究方向,在此之前,华罗庚出了一道数论的题目开卷考大家,考完后,
华罗庚说:“王元,你跟我搞数论,就这样定了吧!”他高兴地回答:“好啊!”
从此,王元一生结缘数论。
从1953年冬季开始,华罗庚亲自领导了两个讨论班,一个是“数论导引”,一个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742年在写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在1900年召开的
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给20世纪的数学家提出了23 个问题,哥德巴赫猜
想就是其中第八个问题的一部分。华罗庚则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一问题。
在谈到为什么要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班的主题时,华罗庚曾说:“我并不是要你们在这个问
题上作出成果来。我的着眼点是哥德巴赫猜想跟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联系,因此以哥
德巴赫猜想为主题来学习,将可以学会解析数论中最重要的方法……哥德巴赫猜想美极了,现在
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它。”
在华罗庚的带领下,中国的数学家们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在中国,王元首先将解析数论中
的筛法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56年,他证明了命题“3+4”,1957年,又证明了“2+3”,这是
中国学者首次在这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也是当时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成果。华罗庚高
兴地对王元说:“真想不到你在哥德巴赫猜想本身就做出成果……你要是能再进一步就好了,但如
果上不去的话,你这一辈子也就是这样了。”
老师的话不幸被言中。1957年,27岁的王元就不再做哥德巴赫猜想了,但他的数学研究并没有因
此停步,数论将他带入另一个更吸引他的领域:交叉和应用数学。
1958年,从文献到文献
1957年,王元和华罗庚在数学所看见一份苏联科学院的总结报告,报告中提到他们做得最好的两
项工作:一项是排队论,涉及到运筹学;一项是数论与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关系。
“看了之后,我们一下子就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学学再说。学了之后发现,这个工作与华老过去做
的数论工作还有关系,所以我们马上就去做了,当时很快就做出一个成果来,把我们给吸引了。
”王元回忆道。
“本来我做哥德巴赫猜想做得好好的,干嘛不做了呢?因为这个有了结果,被吸引住了,走进去了,
这时就必须要放弃一边。”
王元和华罗庚共同做的这个项目是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即多重(高维)积分的近似计算。
“这个问题本身是计算数学的问题,但我们用的方法是数论,而且也用到了函数论和分析论的很多
东西,所以,这就叫交叉学科。”
他们很快有了一系列的成果,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期刊上。1974年,17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
加拿大温哥华召开,大会邀请华罗庚就此研究作演讲,国际学术界将他们的定理称为“华—王方法”。
“但是,因为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华老未能成行。因为我们的论文是‘文革’前用英文发表的,
所以外面的数学家们能看见。‘文革’让我们吃了亏,许多该发表的文章都没有发表,因为《中国科学》
关门了。”
尽管如此,他们的成果依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1981年,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两
人的专著——《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王元说:“这应该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本在斯普林
格出版的书,这是交叉学科的一个成果。”
这是王元第一次涉足交叉学科,“我们第一次的做法就是从文献到文献,这条道路也是必须要走的,
因为刚开始不知道怎么起步。我们的成果还是理论成果较多一点,真正要应用的部分不是太多,因
为它是从文献到文献。”
1978年,从任务到学科
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数理统计的专家方开泰,找到了王元,希望他能帮助解决现
实中遇到的多个变数的试验设计问题。
方开泰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理统计专业,之后在中科院攻读研究生。“他这个人很厉害,经常到
工厂等实际单位,了解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遇到了多个变数的试验设计问题后,解决不了,于是
找到我。”王元说,“后来,我想想,应该把跟华老搞高维近似计算的方法挪用来搞统计,多个变数的
统计。从1978年开始,我们搞了20多年,现在也算把这个学科搞得比较成熟了,这就叫均匀设计。”
王元解释说,均匀设计理论的发展是从任务到学科,由任务来带动的。任务来自军队。在讲解时,
实际背景被抽掉了,问题是这样的:天上有一架飞机,这架飞机有速度、方向和风向;然后,在船上
要发一个导弹来击中飞机,导弹也有速度、方向和风向,如何设计才能让两边正好撞上?
“因为飞机和导弹的速度都很快,所以要很快算出来,算慢了就打不着了。这个问题用老方法算不出来,
或者算出来但所需时间太长了,所以要有新方法,这就要用到数论的方法。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他们用这个原理设计了指挥仪,还得了一个科学技术进步奖,我们发展了理论方法,也写了一本
书——《统计中的数论方法》,1994年由英国查普曼和霍尔公司出版。当时参加我们均匀设计讨论班的
好多年轻人,现在在美国都有挺好的位置,因为他们会应用。”
王元高兴地表示,现在,均匀设计的理论得到了国际国内更好的承认,国外统计百科全书和统计手册都
介绍了这种方法,但最重要的是国外的一个重要软件统计包,也把这种方法放进去了;美国福特汽车公
司也用这种方法发展了新型的汽车引擎,并将之作为公司电脑仿真试验的常规方法之一,方开泰也两次
应邀到福特公司讲解这种方法。
30年后,2008年,因合作研究“均匀试验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王元和方开泰共同获得了国家自
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就叫应用数学。”王元说,“就是一个交叉,用各种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再发展理论,
就丰富了数学学科。先不谈发展方法,首先要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了,后面的方法都是空谈。这与纯
粹数学差不多,纯粹数学是一个问题,我们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它,比如庞加莱猜想是一个拓扑
学的问题,但最后是用分析的方法把它解决掉了,发展了数学,这就是交叉。”
应用数学非常重要
“我们中国以前没有应用数学,1952年,我刚大学毕业时,还不怎么知道有应用数学这个东西,过去我们
中国数学家基本上是孤立地搞数学,也不知道交叉;1956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第一次倡导运筹学,
我们才知道世界上还有应用数学这么一个东西。现在,应用数学变得非常重要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认为应
用数学不重要,那么这个人肯定非常愚蠢。应用数学是很重要的,它是慢慢来的。”王元说。
王元认为,微分方程的发明其实就是古典的应用数学,当时,牛顿为解决天体运动而发明了微积分,但现
在的应用数学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很厉害,光是一个分支可能与数学就是个兄弟的关
系,比方说在国外大学,统计学是一个独立的系,不属于数学系,信息科学自己是一个信息学院,但也是
应用数学;计算科学也是如此。
王元说:“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应该没有严格的界线,它们都是由问题带动而发展的,最早的数学来源于外
部,最早的几何学也是来源于外部,但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数学内部产生出来的问题,也成为数学发展
的一种内在动力。比如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本身没有什么意思,证明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它来发展数学,
把数学发展好。”
“数学不可能凭空发展,总要有个问题带动才能发展,所以交叉是对的;也就是说,用一种孤立的方法来解
决一个问题,有时是解决不了的,你必须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这就叫交叉。”
谈到数学和系统科学研究院即将成立的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王元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搞数学也好,搞交叉学科也好,一定要用问题来带动,这个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脑子里已经没问题
了,那么他就很糟糕了,就完了。当初华老先生就是由华林问题带动他,我最早是哥德巴赫猜想带动的,
陈景润是三角和带动的,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首先要有一个问题来带动,或者用实际问题带动也可能,或
者解决国家重大问题也可以,我想航天部肯定搞得不错,以航天问题带动,把许多年轻人都培养出来了。
“但选什么问题,需要有一个战略眼光,这不容易,你现在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已经80岁了,多年不作研究
了,具体我也说不清楚,但年轻人要是完全没有的话,就很糟。今天中国数学发展需要有领袖数学家。
“第二,目标要搞清楚,现在我们的目标被转换掉了,将一个不是目标的东西偷换成目标。这句话怎么讲?
数学家由问题带动,我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推动或改进;现在的目标是什么呢?中学生的目标
就是考进北大、清华,进了研究领域后,目标就是当教授、院士,这不叫目标啊?一个人如果将这些东西
当目标,就不配做一个数学家。
“当然,这是一个导向问题,导向不对,怎么怪年轻人呢?不能一方面拿钱鼓励年轻人,一方面又叫人家淡
泊名利。评价方法是一个导向,要有正确的、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方法。”
王元最后强调,今天的研究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人是最重要的,要给大家自由的环境。
====================================================================================
第六批“千人计划”开始申报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日前在千人计划网发布了《关于开展第六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教育部人事司、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中国科
学院人事教育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
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中组发[2008]28号)、《关于开展2010年“千人计划”申报
工作的通知》(组厅函字 [2009]202号)、《关于印发“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实施细则的通知》(组厅
字[2010]29号)和《关于印发的通知》(组通字[2010]63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实施“千人计划”第六
批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型
第六批“千人计划”可申报以下项目:
1、创新人才长期项目;
2、创业人才项目;
3、“青年千人计划”项目;
4、创新人才短期项目。
二、申报要求
创新人才长期项目申报人须2010年7月1日之后回国或来华工作;“青年千人计划”和创新人才短期
项目申报人须2011年1月1日之后回国或来华工作。
人选标准和其他要求见相关文件。
三、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一式1份,相关附件1份,申报人其他个人信息表1份。申报书和附件请分别装订,
其他个人信息表另附。
“青年千人计划”申报材料,部门所属高校报教育部汇总;中科院、部门所属科研机构、转制院所
报科技部汇总;省、区、市所属高校、科研机构报专项办汇总。
“青年千人计划”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11年1月31日,其他项目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11年1月1日。
四、其他事项
1、请按时报送。
2、申报材料应填写完整,不得空项、漏项。
3、请用人单位、主管部门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完整。
4、请同时报送纸质和电子文档。
5、申报材料文本请登陆“千人计划”网站(http://www.1000plan.org/)下载。
=====================================================================================
青年千人计划启动 国家给予科研经费高达300万
来源:千人计划网
内容摘要: 日前,“青年千人计划”工作已启动,“青年千人计划”引进条件、引进对象以及国 家给予的“青年千
人计划”优惠政策是什么,详见如下正文:
据中组部相关文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工作(简称“青年千人计划”)近期启动,“青年千人计划”项目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将引进人才作为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学术带头人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进行申报。
文件指出,“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人须具备如下五个条件:
1、属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
2、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3、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4、引进后全职回国工作,青年千人计划” 和创新人才短期项目申报人须2011年1月1日之后回国或来华工作;
5、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
除以上提到的引进对象外,“青年千人计划”还破格引进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博士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
出成绩的人才。
中央财政将对引进的青年人才给予一次性每人50万元的补助,此外,还将根据“青年千人计划”评审标准给予引进人才
100万-300万元的科研补助经费,科研经费一次核定,按进度拨款。
“青年千人计划”申报材料在报送时,部门所属高校报教育部汇总;中科院、部门所属科研机构、转制院所报科技部汇
总;省、区、市所属高校、科研机构报专项办汇总。
=====================================================================================
2010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公示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在同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召开了专家评审
会,评出拟授奖项目,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教育部批
准,现予以公布:
全部授奖项目:304项。一等:115项;二等:189项。
其中自然科学奖:131项。一等:48项;二等:83项。
技术发明奖:28项。一等:12项;二等:16项。
科技进步奖:135项。一等:52项;二等:83项。
推广类:7项。一等:5项;二等:2项。
专利奖:3项。一等:2项;二等:1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技进
步奖(推广类)和专利奖。自然科学奖为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发现、
阐明自然现象、特性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技术发明奖为利用自然规律首创的科学技术成果;
科技进步奖为自然科学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专利奖为专利技术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效益的科
学技术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
此次公布的项目,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之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无异议或虽有异议,经复
议后认为异议论据不足,仍维持原评审结果的,为获奖项目。有异议者,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写清异议的内容,并应署其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如需保密,请注明)。请将异议材料寄
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邮编:100080)。
详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3595.htmlid=213595
======================================================================================
NSF报告显示美国科研效率出现下滑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据《科学美国人》网站消息,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的科研效率在2000年初出现了一次历史
性下滑。
这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持的研究,对全美200家顶级研发机构在1988至2001年间的学
术出版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该研究得出结论:尽管研究经费和其他科
研投入在这期间有显著的上升,但论文产出量反而下滑了。该报告还称,“如果说在1990年,有这
样一笔科研投入可让129篇论文发表,那么同样的科研投入放在2001年,则只能产出100篇文章了”。
报告认为科研复杂程度的增加、文章综合程度的提高、投稿所需开销的增大以及研究支出涨速大于
通胀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但报告特别指出,调查范围并未包括专利——尽管专利产出量在此
期间有很大的提高,因为“没有什么让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专利正在替代学术论文”。
目前来说,美国的科学发展仍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不过这份研究报告的出炉,却对美国的科研持久
力提出一定的考验,报告指出,“这种(下滑)趋势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意味着科研格局或许发
生了明显的转变”。(科学网 张笑/编译)
======================================================================================
依托“天河一号”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奠基
来源:新华网
11月28日,以“天河一号”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在湖南大学正式奠基。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经科技部批准的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中心选址湖南大学校区内,
采用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按每秒1000万亿次运算能力规划建设,总投资
7.2亿元。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计划于2011年底全部建成竣工,建
成后运算能力将达每秒300万亿次,由湖南大学负责运营,国防科技大学提供计算设备和技术支持。
记者在奠基仪式现场看到,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设计图显示,长沙中心由天河广场、天算台
和研发中心等三大主体建筑构成,通过非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借助“0”和“1”的造型语言来组构。圆
柱形的天算台是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灵魂,
目前,世界上具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中心和国家级实验室共有7家,分别为美国的橡树
岭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中国国家超级计算
天津中心、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德国尤利西研究中心。目前,天津中心的计
算能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除天津中心外,科技部正式批准建立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还有2家,分别是深圳中心和长沙中心。
据了解,超级计算机代表了当代信息技术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
服务于大系统、大工程、大科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创新、商
业金融、社会公共服务和国家安全等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超级计算机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成后,
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华中地区的超级计算能力,显著增强气象预测、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公共
机构及高校、院所等科研部门的服务能力,为装备制造、钢铁冶金、汽车工业、生物医药、
动漫等产业提供公共超级计算平台。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宣布奠基仪式启动。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育林、政委王建伟和科技部副部长
杜占元等领导和专家一同出席了奠基仪式。湖南省省长徐守盛在长沙中心奠基仪式上说,国家
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建设,是湖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提升湖南科技
创新水平,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步伐,推进“两型社会”
建设,为湖南“十二五”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我国将扩大招收外籍博士后
来源:新华网
记者11月28日从全国博士后工作会议暨纪念博士后制度25周年座谈会上了解到,今年我国将进一步
扩大招收外籍博士后。
据了解,近年来,每个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学校平均拥有近300位国际博士后,来自外国的博士
后占其博士后队伍总数的65%。欧洲各研究团队中约40%的博士后是外国人,50%以上的博士后具有
国外工作经验。但是,我国外籍博士后占博士后研究人员总数还不到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博士后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将主动参与
世界科技人才竞争,加大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做博士后的力度。
据介绍,今后我国将在做好留学人员专项资助的基础上,研究启动海外博士后资助计划,在科研团
队中逐步扩大外籍和有留学背景的博士后规模。
======================================================================================
期刊内容: Numerical Mathematic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MTMA)
Vol. 3, No. 4, 2010
发件人: Global Science Press <numer-owner@global-sci.org>
主 题: Numerical Mathematic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MTMA)
Vol.3 No. 4 (2010)
Numerical Mathematic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MTMA)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
Volume 3, Number 4, 2010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3n4/index.html
Editorial Board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editorial/editorial_v3n4.pdf
Regular Articles:
Huazhong Tang, Kun Xu and Chunpei Cai
Gas-Kinetic BGK Scheme for Three Dimensional Magnetohydrodynamic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3 (2010), pp. 387-404.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3n4/pdf/34-387.pdf
Elena Franchini, Serena Morigi and Fiorella Sgallari
Implicit Shape Reconstruction of Unorganized Points Using PDE-Based Deformable 3D Manifold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3 (2010), pp. 405-430.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3n4/pdf/34-405.pdf
Mario Annunziato and Alfio Borzi
Fast Solvers of Fredholm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3 (2010), pp. 431-448.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3n4/pdf/34-431.pdf
Hong-Kui Pang and Xiao-Qing Jin
Some Properties of the Optimal Preconditioner and the Generalized Superoptimal Preconditioner.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3 (2010), pp. 449-460.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3n4/pdf/34-449.pdf
Zhong-Zhi Bai, Yu-Mei Huang, Michael K. Ng and Xi Yang
Preconditioned Iterative Methods for Algebraic Systems from Multiplicative Half-Quadratic
Regularization Image Restoration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3 (2010), pp. 461-474.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3n4/pdf/34-461.pdf
Chien-Hong Cho
A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for Blow-Up Solutions of Nonlinear Wave Equation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3 (2010), pp. 475-498.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3n4/pdf/34-475.pdf
Tongke Wang
Alternating Direction Finite Volume Element Methods for Three-Dimensional Parabolic Equation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3 (2010), pp. 499-522.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