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1年3月5日
- Today's Editor:
- 袁光伟
-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 yuan_guangwei@iapcm.ac.cn
- 乔中华
-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 zqiao@polyu.edu.hk
====================================================================================
中国工程院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老院长朱光亚
来源:科学时报
编者按:
3月1日,中国工程院在京举行了朱光亚同志追思会,沉痛悼念这位刚刚去世的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追思会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主持,
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副院长旭日干、干勇、樊代明及
朱高峰、师昌绪、邬贺铨、胡思得、周永茂、殷瑞钰、左铁镛等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等出席了会议。在追思会上,与会者深切缅怀了
朱光亚光辉壮丽的一生,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本报特地采撷了追思会
上的一些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徐匡迪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儿悼念朱光亚老院长,追思他在科学界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病了以后,我去看过他两次。第一次去,他还认识我,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但是因为插着管子,不能说话。第二次去是他逝世当天。我到时是上午10点14分,
他还有微弱的心率。10点30分,医院正式宣布“他走了”。我和他的家属,还有政协
的、总装的领导一起看着他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
光亚同志是我的师长之辈,我们专业不同,直接交往并不多,但他在我心目中是一
位非常爱护年轻人的长者,也是一位淡泊名利的科技工作者。我和他面对面的个人
谈话只有三次。
第一次谈话是1996年的国庆节,当时在上海举行工程院院士会议。很不巧我椎间盘
撕裂,躺在病床上不能动。朱光亚同志坚持要来医院看我,给我直接发院士证书。
当时我很狼狈,五花大绑,在用120公斤的重锤作牵引。他进病房以后,非常关切地
摸一摸我的手,把院士证书交到我手里,我非常感动。这么有名的一位科学家、领导,
对后辈是这么爱护。那次我们没有很多的交谈,他只是祝福我,让我好好休息,我表
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次谈话是我到了工程院,想请光亚同志指点一下怎么做好这个工作。他是工程院
的奠基人,在他的手里制定了各种工程院的规章制度,使得工程院的运作既民主又严
格。约好了以后,我就到总装科技委去了。那天我印象很深,阳光明媚,在面向北海
的一个办公室。在场的其他院士介绍了光亚同志在工程院讲过的一些内容,关于工程
院怎么发挥院士集体的作用,加强对国家战略性、宏观性问题的咨询工作。当时光亚
同志只是微笑,看着我不说话,点头表示赞成。
因为他们是在开会,中间停了20分钟左右来接待我,我不能打扰他们太久。我问一下
光亚同志,您还有什么指点,他摇摇头。等我告辞,站起来要离开他办公室的时候,
他也站起来,坚持要送我到电梯口。就在这段路上,他跟我说:“工程院最重要的就是
要坚持院士标准,把好入口关。”他讲这句话时语重心长。光亚同志话不多,但是讲的
都是非常关键的话。
第三次谈话是李政道先生回国,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设宴款待。我很巧坐在李政道先生
和朱光亚同志之间。整个吃饭过程当中,朱光亚没有插很多的话,只是静静地听。当
饭快要结束时,光亚同志突然问我:“你在西南联大附小哪一个校区?”显然他看过我
写的院士自述。我说我在五华山的一个校区,他说那个属于文科校区,不是理工科的
校区。他就问我当时小学的校长是谁,我告诉他校长姓张,他说那是他的同学。
我觉得光亚同志是一个言语不多,但是很用心思的人,他对每一个院士的情况,虽然
没有很多的接触,但是了解得很细致。从朱光亚同志身上,我充分体会到中国知识分子
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风格。
我们今天追思老院长,希望工程院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声张,不张扬,为祖国繁荣
富强作出贡献。
潘云鹤
朱光亚同志既是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工程科技领导者。
工程科技领导者和一般领导者有不同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朱院长身上很明显地
体现出来。
第一是忠心报国,把科学技术和振兴中华密切结合起来。他按照国家的需求,
从一个岗位换到一个岗位,为国家的事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工程科技有明
确的目标,就是为国家、为人民、为党的事业服务。这方面我们的老院长做出
了非常好的榜样。
第二,他引导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向纵深发展。他建议国家把原子弹和导
弹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原子弹长了腿,能飞到指定的目标中间。之后他又起草
报告,建议我国进行地下核试验等等。从这一系列的工作来看,他不仅是一个
科学家,还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同时,把核技术用到核电方面,也是在他的
领导下一步步进行的。
第三,朱光亚有非常杰出的组织队伍能力和培养人才的能力。他在工作中间培
养了大量的优秀年轻人才。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组织中国工程院,使其不断
壮大。在以朱光亚同志为首的第一届领导班子领导下,中国工程院有了一个非
常好的框架,不仅覆盖了工程,还包括了农和医,尤其是把医包含进来,尤其
是把工程和医学结合起来,对工程学科和医学学科都是很好的推动,对学科的
交叉和工程院的发展也非常有好处,且在全世界都属独树一帜。
在他的组织下,中国工程院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选好人才,把好
院士关。二是搞好咨询研究。这两个方向始终成为中国工程院重要发展方向。
我和朱院长面对面的见面只有两次,第一次我调到工程院去看他,他那时讲话
不多,但当我讲到他认为对的时候,他的眼睛非常有神,眼睛就发亮,会讲“好
好”。第二次去看他时他基本没怎么讲话,但很谦虚,很早就在客厅里等着我,
然后站起来和我握手。他谦虚的态度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今天我们追思老院长,我们应该学习他忠心报国的精神,学习他卓越的组织能力,
卓越的战略思想,用我们的知识把中国工程院建设成一个国家杰出的思想库,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朱高峰
中国工程院在1994年成立,并在筹备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选出了首批中国工程
院院士,一共96位。工程院筹备期间,作为筹备领导小组的组长,朱光亚同志就参
与了筹备领导小组的工作。96位院士产生以后,由全体院士在不记名的情况下推选
院长和副院长,朱光亚同志众望所归,被大家一致推选为院长候选人,在第一次院
士大会上正式被任命为院长。
1997年、1998年那几年条件非常不好,连人员、财务预算都没有,师老(师昌绪)、
潘云鹤院士和我们几位院士在朱光亚院长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在建院初期,在有关
部门的支持下,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建院初期需要的一些物质条件,包括人员编制、财
务预算、建院初期的地点等。一方面,由于中国工程院是1994年成立的,与中国科学
院不一样,我们不是建成一个研究开发的实体,而是荣誉性的、知识性的机构,以前
没有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向国际上比我们早成立的一些工程院,如瑞典工程院、美
国工程院等学习。在这段时间里,在朱光亚主持下,我们逐渐建立了院士增选制度、
院士咨询制度,以及学术活动的规章和道德规范的制度,使工程院的工作逐渐走向正
轨。
朱光亚非常讲民主,尊重所有的人。他本人言语不多,但非常善于倾听和尊重别人的
意见。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会让大家尽量地说。在各种场合下,包括主席团成员
和院里面各位领导都可以畅所欲言,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放在桌面上。不能取得一致意
见的,他不会轻易作决定。
朱光亚有段时间既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又是中国科协主席,尽管工作非常忙,但他还
是在工程院里起到带头作用,比如说组织工程院院士到上海,他本人带头作关于工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报告,为了这个报告他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后报告反应也非常好。
师昌绪
今天哀悼朱光亚同志去世,我感到非常沉痛。
朱光亚同志逝世以后,我收到了《科学时报》,大家可能都看过了,杜祥琬、陈佳洱、
朱高峰、葛能全都有(谈朱光亚的相关报道)文章,写得都很实在。首届工程院的班子
今天来了三个人,朱高峰同志是当时的常务副院长,我是副院长之一,还有葛能全同志。
关于朱光亚在工程院的情况我不想多讲,这里面很详细,我看了两遍。
朱光亚在我国原子弹研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能团结大家,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
我和光亚同志在成立工程院之前就有一些来往。当时我为了调查工程院该不该成立,
走了18个部委。正部级领导出来接待我的就是光亚同志和教育部的部长。光亚同志对于
工程院的成立,应该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一直在支持着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和发展。
光亚同志即使是病了以后,也一直关心我国科技的发展。
我知道光亚的为人,可以说是没的可挑剔的。我觉得光亚去世对中国科技界,甚至对我们
国家整个的发展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胡思得
朱光亚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了很长时间,担任领导工作。这几天全院同志都在怀念
这位老领导对我国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对我国核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一直
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朱光亚是在非常关键的时期调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时称二机部九所)的,苏联停止援
助,我们就自力更生。1959年7月经钱三强的推荐,他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领导我
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在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开展先期探索工作。在他和邓稼先、周光
召、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程开甲等专家的领导下,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颗
原子弹的理论方案、爆轰实验和相应的测试技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
展。
1962年9月,朱光亚和其他部局领导一起起草上报了一份材料——《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
工业情况的报告》,提出两年左右爆炸原子弹的规划。对此,毛主席批示:“很好,照办。
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之后,朱光亚又根据两年规划,集中其他专家和领导意见后,主持编写了两份重要的文件——
《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
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这两份文件对于原子
弹的突破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显示了朱光亚对原子弹研制工作各环节科学技术问题
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色的组织才能。
1964年,朱光亚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协助部里的领导到核试验基地考察保障条
件。在核试验前期,朱光亚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我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协助张爱
萍将军组织指挥。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实施了原子弹爆炸。
氢弹比原子弹复杂得多。在朱光亚、邓稼先等组织领导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组织了突破
氢弹技术大讨论,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充分发挥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朱光亚几乎每
场必到,还深入到研究组仔细倾听各种方案的辩论和进展。
1965年9月,于敏率先提出氢弹的理论方案,在朱光亚等人的主持下,组织我院理论部、实验
部、设计部、生产部群策群力,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氢弹设计方案。经中央批准,1966年12月,
我国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此时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两年零两个月。1967年6月17
日,我国空投爆炸第一颗氢弹。这是国际上最快的速度。
周永茂
今天我想说两点亲身的体会,追思一下朱光亚的为人。
1959年,我跟朱光亚在一个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当时朱光亚是物理研究室的
副主任,我是反应堆研究室的研究组长。有一次我们院开学术报告会,报告人是位重水
反应堆的值班长,朱光亚是学术报告会的组织者。当时,报告人对反应堆中子通量分布
变化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但是有点站不住脚。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后来朱光亚提了一
个很重要的建议。他说:“这样的问题,数学分析无法做,从工程技术原理来讲,也说
不通。我建议你搞仿真实验。”后来,通过仿真的方法,果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清晰的
解释。当时,我刚工作不久,这一思路给我很大的启发。回顾过去,我觉得这个思路对
我一生都有帮助。
还有这样一件事。在我担任中国工程院能源学部副主任的时候,当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
朱光亚批过来一个文件,涉及核废料后处理技术的一个方案。当时一家核研究单位提出了
一个创新的方案,就是从乏燃料中把没有烧掉的铀和钚分离出来,再重新利用。这个思路
虽然比较新,但却没有任何直接的把握,而且要从头开始研究。与此同时,在核系统内部,
还有一个比较老的后处理方案,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方案,因为国家一直没有拨钱,
所以这个后处理的方案时间比较长,没有突破性的成就。后来斟酌了很久,我们提出了这
样一个建议:把那个创新的方案中有些可取的地方用到传统的方案里面,将它们两者结合
起来。后来朱光亚知道了我们这个意见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对待一个很昂贵的、很长
期的、很复杂的后处理技术应该慎之又慎。”现在看来,他的这一决策很有前瞻性。
这两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朱光亚没有直接领导过我,但他的思想却指导了我
一生。他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一个亲人。
邬贺铨
2005年中国工程院在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时,我给工程院讲党课,其中有一个内容
是注意收集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当时,我讲到朱光亚院长的事迹:1950年,
朱光亚一语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资助,借道香港回到祖国,在船上他们几个同学
一起给在留美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上他们写到,“我们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呼
唤,回去吧,让我们把我们的血汗洒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民族
也不是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光亚先生高尚的品德,得到了李政道先生的赞赏。温总理说,光亚同志为我们的国防
事业和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功勋,他对科学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作为
工程院的院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朱光亚不仅是优秀的科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战略家。在核武器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他
一直处于高层科技决策的中心。无论是核武器的发展战略,还是许多关键技术,他都起
着决策领导人和主心骨的作用,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左铁镛
朱光亚老师任中国科协主席时,我是他的助手,他让我管咨询方面的事情。换届以后,
他又管教育方面的事情。作为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我也因此有机会听他对咨询工作
提出非常有见地的指示,他强调调研和注意需求。同时我们也有机会陪同他去香港考察
访问,那段经历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时他已补选为政协副主席,在香港期间,我们都担心他的安全。在整个香港考察访问
和学术讨论的时候,他都是非常谦和、随和。他夫人徐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去。徐老师的
家就在香港。但当时情况特殊,他们面临着能不能去家里,怎么去的问题。朱老在这些
问题上非常随和,也非常配合,听从安排。
我终身难忘他那种品德,他有种宁静而致远的境界,在我们眼里他是一种非常崇高和伟
大的形象和精神境界,但他其实非常亲和,待人随和,就像一个慈祥的老人,跟他说话,
他总会笑一笑。他不大说话,为人低调、不摆架子,而且实事求是,这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殷瑞钰
我是从基层出来的,直到中国有了原子弹以后,在报纸上看到朱光亚了,当时的印象是他是
搞尖端研究的,也没有机会见面。1994年筹备中国工程院时,朱院长来了,尽管非常有名,
但他不太爱吭声,以后一直到建院,他当上院长,历次主席团开会,朱院长每次都到,他给
人的印象是非常沉静、深思、睿智,总是在思考别人发言的内容,他自己再明确地判断。
在风格上他是博大的、谦虚的、民主的,这些品格给人印象很深。
从他的经历和生平来看,他既懂科学,又懂技术和工程,他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还是在国
外,书都念得非常好,技术上也有明确的判断和理解。他是核弹的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不能
只懂一点,要有非常宽的知识面,还要有管理能力,他是有这个本事的。我们的原子弹、核
弹能走到这一步,光懂原理是办不到的。
搞咨询也好,搞学术也好,必须要有眼光、能力、悟性,才能把工程院的特征和长处体现出
来。讨论工程院章程时,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光亚他们都在,从章程、建院、学部设置,
以光亚院长为首的第一届领导,以及后来宋健主任、徐匡迪院长都坚持下来了,我觉得这对
工程院的贡献、建设、发展壮大非常重要。特别是朱光亚院长一直强调坚持院士标准和院士
质量,这对我们思考问题以及推进工程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杜祥琬
光亚主任不幸辞世,消息传来,我甚感悲痛,参加工作46年来,我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
深受他的言传身教,受益匪浅。见证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国家科技事业和科技队伍建设
呕心沥血,奉献终身,作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实施以来,他
直接领导我们专家组的工作,给予了系统性的具体指导,使我们领悟到他在几十年科技工
作实践中形成的学术思想。他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是一位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的战略
科学家。他功底深厚,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心胸开阔,
提携后人,赢得了后辈工作者内心的钦佩。
葛能全
光亚同志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科学组织家、战略家,其潜质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老一代科技
界人物所共识。1959年,钱三强推荐年仅35岁的朱光亚到当时的二机部九所主管技术工作。
朱光亚为我们国家核武器的研制、发展以及小型化,包括后来制定核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关于两弹元勋的书出了很多,唯独没有写光亚同志的。我问过,
他不说话。他秘书告诉我,不是没人写,一本又一本地写,都被他压下来了。他说“以后再说
”,就这么一句话。
2001年,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要为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出一本传记。23位的传记
当中,有的篇幅达到8万字。唯独朱光亚亲笔写了一篇发展原子弹的综述,客观地写当年中央
怎么决策、科学家怎么攻关,没有一个地方专门写自己,全文不到6000字。
1994年,朱光亚众望所归,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回想起来,光亚同志为我们工
程院留下的财富很多,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有形的。那时,四年当中增选了三次院士,还要
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小到财务制度,大到章程、增选办法、操作细则。光亚同志不是事
必躬亲的人,但是原则问题抓得很细、很严。
1996年,有报纸想利用院士给医疗机械做广告,马上有老院士给我打了电话。我向朱光亚作了
汇报,他说院士做广告这件事情要好好抓。后来在会议上,他提出成立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推荐潘家铮和侯祥麟做主任和副主任,并督促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提出“越具体越好,不做广
告,不做文章,制定出的规范和行为准则要能够执行,能够检查”。后来不到两个月,道德建设
委员会就成立了。
朱光亚对院士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非常严格地抓,非常细致地过问,毫不留情。朱光亚对工程院机
关建设也非常重视,他说在机关工作的同志要有一种好的习惯。而他严于律己,可以用两个字来
形容,就是到了“极端”。
1996年10月份,光亚同志得到了“何梁何利杰出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他让我代他去领支票,
把所有奖金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基金。我知道他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建议说能不能捐一部分,
留一部分。他说还是按他说的办。第二天我拿支票时,又重复了一遍这一建议,他说不要变。第
二天还找我谈话说这件事不要宣传,对内对外都不要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在中国工程
院的院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捐款这件事。
光亚在工程院的时间很短,但为工程院留下的东西永远值得我们记忆、学习、发扬。
周济
今天在中国工程院召开沉痛悼念朱光亚同志的追思会。大家在追思会发言当中,都深切地
回顾了光亚老院长光辉壮丽的一生,高度评价了他作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特别是杰出的
战略科学家、杰出的工程技术大师,为我国的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所作出的重
大贡献,也热切地称颂了他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所具有的献身中华民族复兴伟
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他作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为中国工程
院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光亚老院长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
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永载史册。他永远是我们学习
的榜样,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让我们大家铭记和践行光亚院长的嘱咐,不负国家重托,
推动中国工程技术的发展。
====================================================================================
国家公派留学选拔拉开帷幕 一个月内可申请资助
作者:王红 来源:羊城晚报
即日起,2011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启动网上报名,凡符合条件的
在职人员和在校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申报。
2011年国家公派留学生选派类别包括:研究生6000人;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含
博士后研究)等6000人。其中,重点资助学科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
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
通运输、农业科技、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经济社会发
展重点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资助内容一般为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
奖学金生活费。
按照要求,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者应为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科研单
位的正式工作人员和在校优秀学生,外语水平须达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规定的标准。同
时,依据不同资助项目的具体要求,申请者还应符合相应的年龄、专业基础、工作年
限等具体要求。凡符合选拔条件的人员,均可按规定程序,在2月20日至3月20日期间
申请资助。
====================================================================================
十二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
作者:任春晓 来源:科学网
十二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
依据过去十年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
2月10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2000-2010年
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100CHEMISTS,2000-2010),这份依据过去10年中所发表
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分别是:
1.戴宏杰(Hongjie DAI),排名第7,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2.彭笑刚(Xiaogang PENG),排名第8,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
3.杨培东(Peidong YANG),排名第10,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4.陈邦林(Banglin CHEN),排名15,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教授;
5.孙守衡(Shouheng SUN),排名31,美国布朗大学教授;
6.夏幼南(Younan XIA),排名35,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
7.段镶锋(Xiangfeng DUAN),排名4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
8.Gregory C. Fu,排名4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9.曾华淳(HuaChun ZENG),排名49,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10.林文斌(Wenbin LIN),排名54,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
11.殷亚东(Yadong YIN),排名55,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
12.孙玉刚(Yugang SUN),排名61,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PAC)宣布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
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是配合国际化学年的庆祝活动之一,并庆贺这些化学家自2000年1月
以来所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
====================================================================================
清华大学将改革博导选聘制度
作者:李莉 来源:北京晚报
清华大学有博导资格的老师将增加一倍。2月25日上午,在教育部发布会上,清华大学
有关负责人透露,清华决定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
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
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副教授的水平越来越高,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
力突出,其中很多人都具备了指导博士的能力。很多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
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却迟迟不能带博士。今年起,清华大学改革创新
导师选聘制度,最近清华决定,认同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
博士生指导资格,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是教师第一
学术责任”的指导理念,增强导师队伍活力。
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清华有招收博士生资格的副教授仅100多人,而实行新政
策后,1000多名副教授都有机会招收博士生,届时清华“准博导”数量将达2500人,比原
来增加近一倍。而每年招收博士生1400人左右。所以取消博导评聘后,将出现“生少师多
”的局面,导师们需要靠充分的“魅力”才能招到学生。
该负责人介绍,新政策实施后,不会影响导师质量。因为除了校级评聘外,学科和院系
会对博导资格提出具体标准,并进行严格把关。
====================================================================================
朱清时谈南科大未来发展:让每个学生成才是最大困难
作者:周伟良 鲍文娟 来源:广州日报
“南科大要确保师资是一流的!”3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校长朱清时与
记者就南科大的师资、培养目标、教学创新、困难等问题一一阐述自己的计划和观点。
今年四月份,他将到美国为南科大招兵买马,扩充南科大师资。
朱清时透露,南科大目前的师资力量除了此前已经公布的张景中、陈国良、陈应天、李
泽湘等著名教授外,还有数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
的教授加盟南科大。朱清时坦言,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让每个学生都成才。
为期两天的新生报到结束后,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45名新生全部到校。3月1日
一早,这些新生全部前往广州,接受为期两周的军训,之后返回深圳正式上课。3月1日,
南科大举行新闻发布会,校长朱清时在会上透露,南科大已经收到8000 多份教工求职简
历,其中3000多份教师简历,南科大将从中遴选合适教师。
谈生源:很满意招生情况
3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该校办公室负责人韩蔚介绍,自去年12月南科大
正式启动首届教改实验班招生工作,经过严密报名、筛选、笔试和面试等一系列工作,南
科大从国内24个省市754名报考考生中精心选拔录取了45名学生。
首届教改实验班45人分别来自全国的13个省份,其中女生14名和男生31名。对于最终报到
学生比原定计划少5人的结果,朱清时表示并不失望。“学生们也面临很大的压力,最终有
45位学生来报到,说明90%的学生和家长都投了赞成票。”朱清时表示,他还是“很满意”
目前的结果。
在去年南科大刚刚启动招收计划时,朱清时曾经形容自己走教改这条路“如履薄冰”。如今
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已全部报到,朱清时笑言“脚下的冰更薄了”。朱清时说,学生
都到齐了,现在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一直往前走。
尽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2月25日对南科大教改探索表示积极支持,但南科大依然未
获得教育部的学历认可。朱清时对此并不担忧,他相信从南科大走出去的学生一定是全世
界都抢着要的拔尖人才。“如果哪个单位不要,那就是单位自己吃亏了。”
谈书院制:以学生为本
朱清时说,南科大实行具有特色的书院式管理模式。据介绍,书院以学生公寓为核心,形
成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通过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辅导咨询、兴趣社团和交
流访问等多样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独立思考能力。朱清时说:“书院管理模式是
在许多国际一流大学广泛采用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
“南科大的书院制,是以学生为本,一切都以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为目标。”朱清时说,书
院制是一个“以学生为本”的良好载体,老师和学生会在食堂一起吃饭。即使日后南科大学
生越来越多,在书院制下,老师也会整天和学生在一起,老师的所有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
除了书院制外,南科大还采用导师制,每位任课老师指导5名学生,导师有规定的时间与学
生在一起生活、做研究。
谈困难:让每个学生成才
按计划,首届教改实验班前两年不分专业,由南科大安排统一的理工科基础教学,以及教育
部要求的其他课程。大三开始,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每位学生都会依托一个研究
所,在研究所完成专业和研究。今年9月,南科大将建成物理、化学、工程、语音等五个实
验室。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工程导
论、人文社科课程和体育。
“如何把教学搞好,让每个学生成才是目前南科大最大的困难。”朱清时表示,首届教改实验
班的学生年龄差异比较大,最小的11岁,有13、14岁的,也有17、18岁的,南科大将对他们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闪闪发光。“这个是我们的压力,为国家教改做实验。”据悉,由于
学生年龄差距较大,知识背景不一,南科大在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的授课方式上将采取分层
教学。
谈管理体制:理事会可罢免校长
南方科大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学术主导、学术自治。南科大的各种重大事情,都必须要理
事会来审议和批准。朱清时透露,目前学校理事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正在等待市政府批
准,他希望尽快得到政府的回应。
朱清时介绍说,理事会最关键的是政府通过理事会来管理南科大,通过政府来主导管理。据
介绍,理事会一年开两次会,会上通过的决议,学校必须按规定执行。同时,理事会有常设
机构,来管理南科大的日常运作。“理事会还可以罢免校长,监督学校的日常运作。”朱清时
表示,目前南科大理事会人员名单尚未最终敲定,最终名单还需要市政府审定通过。
谈师资:将到美国招揽学术精英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去年招生咨询会上,南科大请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
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陈应天、中科院院士张景中等豪华教师阵容。不过关于南科大其他师
资情况,知情者甚少,包括已经入读的45名学生也仅知道上述几位参加过招生咨询会的教授。
朱清时在3月1日透露了南科大目前的师资建设情况。据介绍,目前南科大已经收到8000多份
教工求职简历,其中3000多份教师简历,南科大将从中遴选合适教师。
“南科大要确保师资是一流的。”朱清时对师资人选高标准要求,开出的价码也与招聘条件相
匹配,领军教授起薪115万元。他计划四月份到美国中西部的大学招揽学术精英。据悉,目
前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课程和师资准备均已到位。由于首届教改实验班从本月下旬开始上
课,朱清时表示,从开始上课到新老师到位的过渡时期,南科大将由数位来自中国科学院、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主持课堂教学。
朱清时透露,中科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唐叔贤教授将用英语为学生讲授物理学,目
前南科大正在向市政府以杰出人才将唐叔贤教授引进深圳。此外,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
得者、华中科技大学李元杰教授已经与学生吃喝在一起。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领衔组织
设计人文教育课程。另外还有一名清华大学的教授已经办好人事手续,携家眷加盟南科大,
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体育教授将主持南科大体育教学。 “南科大将以一流的标准来进行师资
建设,让学生受到一流教授的教导,听一流的课。”
谈第二轮招生:招满150名不成问题
朱清时说,首届教改实验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报考中科大少年班参加了去年6月份的
高考,且超过当地一本分数线的学生;二是来源于高中学校及社会推荐的优秀生源。记者获
悉,这45人中有29人是第二个渠道的生源,即没有参加过高考。对于首届只有45名学生,朱
清时表示淡定:“哈佛大学开始创办时才7个学生。”朱清时说,南科大办学注重质量,他看到
学生欢天喜地地来报到非常高兴。
今年秋季,南科大教改实验班将扩大招生规模,招收150名学生。秋季招生什么时候开始?朱
清时表示,南科大今年秋季将继续招生,但是具体计划尚未排上日程。“首届教改实验班的招
生周期比较短,也招来了45名学生。”朱清时表示,秋季招生时间充裕,招满150名学生完全
不是问题。
====================================================================================
基金委发布依托单位报送项目申请书与结题报告注意事项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和结题报告的集中接收工作采用“一站式”
服务模式,各依托单位报送的申请书与结题报告统一报送至集中接收工作组,有关
注意事项如下:
一、接收项目申请书
1. 接收时间:自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00时截止(除19日和20日外,其他法定
节假日不办公)。其中3月16日-20日16时为现场集中接收申请书时间。
2. 接收地点: 3月1日-15日接收地点在行政楼101房间; 3月16日-20日接收地点
在中德中心多功能厅。
二、接收结题报告
1. 接收时间:自2月21日开始,3月1日16时截止(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2. 接收地点:行政楼101房间。
三、注意事项
1. 除集中接收工作组外,自然科学基金委各部门在集中接收期间不接收纸质结题报
告及申请书。
2. 未准予注册的单位申请基金项目不予接收。
3. 各依托单位报送的申请材料应包括单位公函、项目清单、纸质申请书(电子申请
书须提前上传);结题的材料包括单位公函、项目清单、项目结题报告、经费决算
汇总表;不符合以上要求的材料不予接收。
4. 为提高工作效率,集中接收工作组将与2010年度申请项目数量在500项以上的依托
单位预约时间,请有关单位按预约时间报送。
5. 请各依托单位登录科学基金项目管理ISIS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sfc.gov.
cn),查阅并分别打印系统生成的申请与结题项目清单,下载单位公函模板,按照清
单填写公函并盖公章,同时将申请书按项目清单的顺序排好。
6. 本次接收的项目申请类型以2010年11月25日发布的《关于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为准。
7. 集中接收工作组对以邮寄方式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接收,
并统一在4月16日前以特快专递函告相关单位(申请材料不退回)。如有疑问,请在4月
30日前进行查询,过期不再受理查询。
====================================================================================
英国剑桥大学古老数学奖项亚当斯奖揭晓
来源:科学网
作者:梅进(编译)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古老数学奖项——亚当斯奖(Adams Prize)2011年获奖名单揭晓,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Harald Helfgott和剑桥大学的Tom Sanders分享该奖。今年的
奖项主题是“离散数学或数论”,奖金约为1.4万英镑。
亚当斯奖以著名数学家John Couch Adams的名字命名,为纪念他发现海王星,于1848
年由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成员捐资成立。每年由剑桥大学数学系和圣?约翰学院联合
授奖。获奖者必须为在英国从事科研者,年龄一般为40岁以内。
剑桥大学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2011 Adams Prize winner announced
24 February 2011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as announced the winner of one of its oldest
and most prestigious prizes, the Adams Prize.The Adams Prize is awarded
jointly each year by the 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St John's College to
a young (normally under 40 years of age), UK-based researcher doing first
clas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This year's topic was "Discrete Mathematics or Number Theory", and the Prize
has been awarded jointly to Professor Harald Helfgott of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and Dr Tom Sand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ofessor Arieh Iserles, Chairman of the Adams Prize Adjudicators, said: "The
work of both this year's winners has transformed our understanding of important
topics in analytic number theory. They have each introduced new methodologies
and techniques in applying deep tools from analysis in number theory; their resu-
lts have already fostered much new research of world's leading mathematicians.
"Harald Helfgott's work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understanding expanders in
general groups, a major problem in additive combinatorics. Tom Sanders employed
deep harmonic analysis to understand arithmetic progressions and answering long-
standing conjectures in number theory.
"This is the place to pay tribute to a large number of very strong candidates in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number theory, whom we have been considering this year.
The sheer breadth and strength of this year's entries attests to the impressive
standards of this subject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particular among young and
up-and-coming mathematicians."
The Adams Prize is named after the mathematician John Couch Adams and was endowed
by members of St John's College. It is currently worth approximately £14,000. It
commemorates Adams's discovery of the planet Neptune, through calculation of the
discrepancies in the orbit of Uranus.
Previous winners have included many well known mathematicians including James Clerk
Maxwell and Sir William Hodge.
====================================================================================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数学方向招聘
发件人:刁怀安 hadiao78@yahoo.com
方向:计算数学
研究方向:计算数学相关
职位:教授,讲师
职责: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要求:1. 对于教授岗位的要求如下,具有博士学位,并已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代表性论文,
在海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有科研工作经历,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学风严谨,求真务实,素质
优良,富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
2.对于讲师岗位的要求如下,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年龄一般在32岁以下,研究
方向特别是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学风严谨,求真务实,素质优良,富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
应聘方式:请将个人电子简历发送到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郭建华教授,jhguo@nenu.edu.cn
东北师范大学入校人员待遇
1.两院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学者
年津贴12万元,其他方面按学科和本人需要给予重点优先支持。
2.具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称号或相应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直聘我校教授二级岗位,享受特聘教授岗位津贴每年10万元;安家费5~10万元,购房补贴
30万元;50~200万元的科研配套经费,用以购买必要的实验设备或图书资料;提供独立的
工作间、良好的实验设备和工作环境;配备工作助手和学术团队;配偶随调。
3.具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称号或相应水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安家费不低于5万元,购房补贴15万元;科研配套经费10~25万元,用以购买必要的实验设
备或图书资料。
4.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
安家费不低于3万元;购房补贴不低于8万元,其中,女博士入校5年内以每月800元的标准提
供房补;以立项申请方式提供科研启动基金,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1万元,自然科学类1~3
万元,对于项目完成较好者予以滚动支持。聘为讲师职务者享受副教授岗位津贴,聘为副教
授职务者享受教授岗位津贴。
5.优秀硕士毕业生入校5年内学校每月提供500元房补。
6.子女均可免费进入附属幼儿学园、附属小学及全国知名的附属中学就读。
7.除以上待遇外,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享受工资、岗贴及相关福利待遇。
注:直接聘为学科带头人者,各项待遇从优,具体可根据专业需求程度及应聘人水平一人一议。
====================================================================================
期刊内容: Commun. Comput. Phys. Vol. 9 No. 3 (2011)
发件人: CiCP
主 题: Commun. Comput. Phys. Vol. 9 No. 3 (2011)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CiCP)
Free downlable -- Volume 9, Number 3, 2011
http://www.global-sci.com/issue/contents/9/issue3.html
Articles in the Issue:
Preface
Bertil Gustafsson
The work of David Gottlieb: a success story.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481-496.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481.pdf
Review Article:
Sigal Gottlieb, Jae-Hun Jung and Saeja Kim
A review of David Gottlieb's work on the resolution of the Gibbs phenomenon.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497-519.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497.pdf
Regular Articles:
Steven Britt, Semyon Tsynkov and Eli Turke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me-harmonic waves in inhomogeneous media using
compact high order scheme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520-541.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520.pdf
Gregery T. Buzzard and Dongbin Xiu
Variance-based 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 via sparse-grid interpolation and cubature.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542-567.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542.pdf
Qingshan Chen, Zhen Qin and Roger Temam
Numerical resolution near t=0 of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corner singularities in space dimension 1.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568-586.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568.pdf
Roland Glowinski and Qiaolin He
A least-squares/fictitious domain method for linear elliptic problems with Robin
boundary condition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587-606.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587.pdf
Leopold Grinberg and George Em Karniadakis
Extrapolation-based acceleration of iterative solvers: application to simulation
of 3D flow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607-626.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607.pdf
Guanghui Hu, Ruo Li and Tao Tang
A robust WENO type finite volume solver for steady Euler equations on unstructured
grid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627-648.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627.pdf
Yin-Liang Huang, Jian-Guo Liu and Wei-Cheng Wang
An FFT based fast Poisson solver on spherical shell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649-667.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649.pdf
Shi Jin, Hao Wu and Xu Yang
Semi-Eulerian and high order Gaussian beam methods for the Schr?dinger equation in
the semiclassical regime.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668-687.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668.pdf
Siddhartha Mishra and Eitan Tadmor
Constraint preserving schemes using potential-based fluxes I. Multidimensional
transport equation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688-710.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688.pdf
Sihong Shao, Tiao Lu and Wei Cai
Adaptive conservative cell averag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s for transient Wigner
equation in quantum transport.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711-739.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711.pdf
Dinesh A. Shetty, Jie Shen, Abhilash J. Chandy and Steven H. Frankel
A pressure-correction scheme for rotational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otating turbulent flow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740-755.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740.pdf
Alex Solomonoff and Wai Sun Don
Reduction of linear systems of ODEs with optimal replacement variable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756-779.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756.pdf
Jianguo Xin and Wei Cai
A well-conditioned hierarchical basis for triangular H(curl)-conforming element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780-806.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780.pdf
Rui Zhang, Mengping Zhang and Chi-Wang Shu
On the order of accuracy and numerical performance of two classes of finite
volume WENO scheme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807-827.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807.pdf
Bao Zhu, Jiefu Chen, Wanxie Zhong and Qing Huo Liu
A hybrid FETD-FDTD method with nonconforming meshes.
Commun. Comput. Phys., 9 (2011), pp. 828-842.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9_828.pdf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