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1年10月15日
- Today's Editor:
- 袁光伟
-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 yuan_guangwei@iapcm.ac.cn
- 乔中华
-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 zqiao@polyu.edu.hk
====================================================================================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作者:张笑 梅进
来源:科学网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法国、
加拿大三位科学家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获奖。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Bruce A. Beutler
和Jules A. Hoffmann,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另一半奖金归于
Ralph M. Steinman,获奖理由是“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今年的诺奖得主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从而彻底革新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能帮助人类与其它动物抵御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生理过程,长久以来,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守护者”。Bruce Beutler和Jules Hoffmann发现了能识别
微生物并激活先天性免疫的受体蛋白质,从而揭示了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第一步。
Ralph Steinman则发现了免疫系统中的树突状细胞,以及其可激活并控制获得性免疫的
功能,从而完成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下一步,即将微生物清除出体内。
三位诺奖得主的发现揭示了免疫应答中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如何被激活,从而
让我们对疾病机理有了一个新的见解。他们的工作为传染病、癌症以及炎症的防治开辟了
新的道路。
Bruce A. Beutler,美国公民。195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81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
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德州大学工作,其间发现了LPS受体。自2000年开始,
他担任斯克里普斯研究所遗传学和免疫学教授。
Jules A. Hoffmann,法国公民。1941年出生于卢森堡公国。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做完博士后之后,他返回了斯特拉斯堡,于1974
年至2009年一直主持一个研究实验室。他曾担任斯特拉斯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2007年至2008年曾担任法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Ralph M. Steinman,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学习生物学和化学。
1968年从哈佛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自1970年开始他一直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
1988年开始成为免疫学教授,并担任免疫学和免疫疾病中心主任。
====================================================================================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作者:梅进
来源:科学网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澳大利亚三位
科学家Saul Perlmutter、Brian P. Schmidt和Adam G. Riess获奖。获奖理由是“通过
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其中,Saul Perlmutter独享一半奖金,
Brian P. Schmidt和Adam G. Riess分享另一半。
写在星星之上
“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熊熊烈火,有人说它将终结于凛凛寒冰……”
宇宙的最终宿命将何去何从?如果我们相信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它也许将终结于
寒冰。他们已经研究了几十个爆发的恒星——即超新星,并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即使
对获奖者们自己来说,这一发现也可谓是惊奇之至。
1998年,两个研究小组的发现动摇了宇宙学的根基。其中,Saul Perlmutter领导的小组
1988年开始研究,而Brian Schmidt领导的小组开始于1994年底,Adam Riess在Schmidt
小组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研究小组急于通过定位最遥远的超新星来绘制宇宙地图。越来越多更先进的望远镜的出现,
以及更强大的电脑和数码成像技术的应用,在1990年代为解决这一宇宙学难题提供了可能。
研究小组利用了一种特殊类型的超新星,称作Ia超新星。它是一个古老紧密恒星的爆发,
该古老恒星质量重如太阳,体积却小如地球。一个这样的超新星就能放射出如同整个银河系
的光。总而言之,这两个小组发现了50多个这样的超新星——它们发出的光比预期的要弱,
这是宇宙加速膨胀的一个证据。潜在的缺陷有很多,但令科学家安心的是,这两个小组
得出了同样的令人惊异的结论。
在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宇宙一直被认为将作为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而进行膨胀。
然而,宇宙膨胀正在加速的发现令人惊骇不已。如果膨胀持续加速,宇宙将终结于寒冰。
这种加速度被认为由暗能量驱动,但是这种暗能量是什么仍然是个谜——这也许是当今
物理学最大的谜题。已知的是,暗能量大约构成了宇宙的四分之三。2011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的发现帮助揭开了宇宙的部分面纱,虽然宇宙的大部分对于科学来说仍然
是未知之谜。由此,再一次地,万事皆有可能。
Saul Perlmutter,美国公民。195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Urbana-Champaign。
1986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任职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超新星宇宙学项目领导者,天体物理学教授。
Brian P. Schmidt,美国和澳大利亚公民。1967年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1993年
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任职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红移超新星搜寻小组领导者,
特聘教授。
Adam G. Riess,美国公民。1969年出生于华盛顿。1996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任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巴尔的摩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天文学和物理学教授。
====================================================================================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作者:梅进
来源:科学网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45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以色列科学家
Daniel Shechtm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准晶体”。
非凡的原子“镶嵌”
在准晶体中,我们发现迷人的阿拉伯镶嵌艺术在原子水平的重现:规则但从不重复的模式。
然而,准晶体构型的发现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而Daniel Shechtman只得对已知的
科学发起强烈的挑战。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如何想象固体物质。
1982年4月8日的早上,一幅违反自然定律的图像出现在Shechtman的电子显微镜中。
在所有的固体物质中,原子被认为均匀地分布在晶体中,并周期性地进行重复。对于
科学家来说,为了获得晶体,这种重复是必需的。
然而,Shechtman眼前出现的图像却显示,该晶体中的原子排列模式是无法重复的。
这种模式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可能单纯用六角形制造足球,因为同时需要
五角形和六角形。他的发现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在为自己的发现辩护期间,他被要求
离开了自己的研究小组。不过,他的坚持最终迫使科学家重新考虑他们对于物质属性的概念。
非周期性“镶嵌”,比如在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和伊朗Darb-i Imam神殿中发现的中世纪
伊斯兰镶嵌艺术,帮助科学家理解了准晶体在原子水平的特征。在这些镶嵌中,比如准晶体,
模式是规则的——它们遵循数学法则——但它们从不重复自己。
当科学家描述Shechtman的准晶体的时候,他们使用一个来自于数学和艺术的概念:
黄金比例。这一数字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数学家的兴趣,经常出现在几何学中。
举个例子来说,在准晶体中,原子间不同距离之比同黄金分割相关。
跟随Shechtman的发现,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了其它种类的准晶体,并从来源于
俄罗斯一条河流中的矿石样本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一家瑞典公司也从某种形态的铁中
发现了准晶体。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实验于不同产品中使用准晶体,比如煎锅和柴油机。
Daniel Shechtman,以色列公民。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1972年从以色列理工
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以色列理工学院菲利普?托拜厄斯讲席教授。
====================================================================================
美两经济学家获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综合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0月10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与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教授(Christopher Sims)
以他们对“宏观经济因果关系上的实验法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共同获得
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称,“今年的(经济学奖)得主在解决有关经济政策与各种宏观经济
变量——诸如GDP、通货膨胀、就业与投资等之间因果关系的问题上,研究出了方法。”
颁奖词称,这两位经济学奖得主在解决诸如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如何受临时利率增长或
减税的影响问题上研究出了方法。
这两位经济学家均为68岁,托马斯?萨金特为纽约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教授为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们分别于上世纪70与80年代独立对此问题展开了研究。
颁奖词称,“今天,萨金特与西姆斯研究出的方法已成为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1968年,瑞典央行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经济学奖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0万美元)。
====================================================================================
中南大学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引关注
来源:科学网
刘嘉忆(本名刘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
继今年上半年他攻克一个十多年悬而未决国际数学难题后,不久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结束的
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他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在会上做了40分钟报告,报告了他在数
理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语惊四座。
这个国庆长假,他在学校准备毕业论文,还有申请到美国伯克利等几所知名高校的留学深造
的材料。
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等联合举办的逻辑学术会议上,还是大三的刘嘉忆报告了他对目前反
推数学中的拉姆齐(Ramsly)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
Seetapun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十多年来,许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
解决。刘嘉忆的报告给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一个否定式的回答,彻底解决了Seetapun
的猜想。
6月,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期刊》(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的主编、
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Denis Hirschfeldt教授给刘嘉忆发来了论文评审意见,信
中说,“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
特别如你给出的如此漂亮的证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
发现刘嘉忆,还有一段佳话。今年7月初,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听
南京大学一个教授说道:“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之后介绍了这个学生在数理逻辑
领域的研究成果。
侯教授听后立即寻找,然而查遍了数学学院学生档案,也查无此人。侯教授根据刘嘉忆的
电子邮箱地址发出了一封邮件,很快收到回信。原来,刘嘉忆是2008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
刘路,“刘嘉忆”是他向国外杂志投稿时用的名字。侯教授返校后,立即要求与刘嘉忆见面,
并收刘嘉忆做他的学生。
侯教授几次约见刘嘉忆,共同探讨学术,并将他引荐给了中国科学院李邦河、丁夏畦、林
群三位院士。侯教授说,一个本科生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论文,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了解此事后,批示刘嘉忆硕博连读。
刘嘉忆在总结学习数学心得时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一颗好奇心,对所学的知识、所
做的事有天然的兴趣。
====================================================================================
三院士致信教育部建议特殊培养刘嘉忆
作者:黄兴华
来源:新华网
日前,中国科学院李邦河等3名院士分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中南大学大四
学生刘嘉忆为研究生,并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通过潜心
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国际逻辑学知名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邓尼斯?汉斯杰弗德写信称:“我是过去
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请接受我
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
大三学生攻克国际数学难题
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的数学分支。它使用数学的方法,即一套符号体系来研究推理前提
和结论之间的形式关系,故也称符号逻辑。在计算机科学和人们的生活中,数理逻辑发挥
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2010年8月,酷爱数理逻辑的刘嘉忆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
并在阅读大量文献时发现,海内外不少学者都在进行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
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
10多年来许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
同年10月的一天,刘嘉忆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连夜将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
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逻辑学术会议在浙江师范
大学举行,还是大三学生的刘嘉忆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报告了他对目前反推数学中的
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刘嘉忆的报告给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一个
否定式的回答,彻底解决了西塔潘的猜想。
《符号逻辑杂志》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看到论文
后给他写信:“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
非常高兴,特别如你给出的如此漂亮的证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
同时,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高兴地将刘嘉忆的研究介绍给了其他几位同仁和专家,
他们一起审读、反复商讨。
论文审稿人、芝加哥大学博士达米尔?扎法洛夫也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过去
20多年许多著名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努力。该问题的研究促进了反推数学和计算性
理论方面的研究。”
9月1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云集了来自欧美的许多数理逻辑专家、
学者。大会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刘嘉忆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在
会上作了40分钟报告。他在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让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位来自
中国的“80后”投上赞许的目光。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单薄的身子,略显苍白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说话间不时而至的羞涩表情,这是记者
8日在中南大学校园见到刘嘉忆时的第一印象。
“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只是运气比别人好些吧!”面对记者探究的目光,刘嘉忆淡淡地说。
祖籍大连的刘嘉忆,父亲在当地一家国有企业后勤部门工作,母亲在一家企业任工程师。
他告诉记者,父母并没有给予他数学方面的遗传基因和教育,自己上小学时也没有对数学
表现出特别的爱好。
“如果要说我与同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我对数学的特别关注。”刘嘉忆说,
“上初中时,一些同学还在为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我就开始自学数论了。”
数论就是指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理论。刘嘉忆说,当时,对其他同学来说,看初等数论
中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像是在看“天书”,而他却学得津津有味。
2008年,刘嘉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按说,有了扎实
的数学基础,刘嘉忆应该在同学面前崭露头角,但每次数学考试,他的成绩并不拔尖。
对此,刘嘉忆解释说:“这只怪我马虎惯了。考试过程中,我的演算过程太乱、解答不太
标准,都影响加分。”而他的同学则认为,刘嘉忆当时在数学领域涉猎范围十分广泛,
不太在意学校的每次考试,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山露水。
刘嘉忆的同学高涛说,在课堂上,他并没有表现得与众不同,但每到课余时间,他就会去
图书馆,一回来,准会带上一大堆全英文数学书籍,常常捧着看到深夜。同学问他题目,
发现他的思路与他人不一样,还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或解释。“我们当时都知道他对
数学钻得很深,也知道他肯定会有所收获。”高涛说。
大二时,刘嘉忆开始学习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数学基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对其他数学课程,他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偏爱。他的任课老师也看出了他的不一般,
给予他许多指导和鼓励。何伟教授在组合学课程中提及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这正是
刘嘉忆几个月来冥想苦思的问题。从此,他更坚定了攻克这个难题的信心。
“其实,我在思考这个命题时好像灵光一现,论证倒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刘嘉忆说,
“如果一定要总结点什么,可能与我平时的积累有关吧。”
“40岁以前要攻数学”
刘嘉忆的成功无疑给中南大学师生以莫大鼓舞。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院长刘再明告诉
记者,为了让刘嘉忆尽快进入该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学校决定让他提前大学毕业,
并立即录取为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今年7月,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了解刘嘉忆的情况后,千方百计
为他创造条件,鼓励他参加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并收他为徒,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丁夏畦、林群得知刘嘉忆的成就后,分别向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
同志写信推荐。在信中他们说,刘嘉忆同学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独立解决了重要的数学难题,
可见他是难得一见的杰出数学人才。
刘嘉忆向记者坦言,除了数学,他还喜欢物理,但他权衡了一下,物理需要做大量的试验,
需要成本,对一个学生来说还没那么多资金。他还喜欢心理学,他曾设计了一组关于认知
的心理实验,然而他更热衷于数理逻辑。他说这些等到他40岁以后再来做,40岁以前要
攻数学。
刘嘉忆告诉记者,前不久他投给《美国数学会汇刊》的论文获得威士康星大学、伯克利
大学等几位教授很高的评价,有望公开发表。
目前,刘嘉忆正准备学习模型论。“这是数理逻辑的主要分支之一,研究形式语言与其
模型之间的关系,将来研究要再上台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他说。
====================================================================================
欧洲首次批准人类胚胎干细胞临床试验
来源:新华网
英国药品监管部门9月22日批准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开展人类胚胎干细胞试验。这是欧洲
首次批准人类胚胎干细胞临床试验。
首获批
总部设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22日宣布,获得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
和基因治疗顾问委员会批准,今后可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就青少年失明展开临床试验。
按照路透社的说法,这是欧洲范围内首次批准人类胚胎干细胞临床试验。
法新社报道,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去年11月在美国获得批准,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展开
治疗斯格特病变、即青少年遗传性黄斑退化病变的临床试验。
这种疾病可致青少年失明。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将与伦敦穆尔菲尔茨眼科医院合作,12名
斯格特病变患者参与临床试验。
攻难症
美国和欧洲现阶段大约有8万至10万人受斯格特病变困扰。眼下斯格特病变尚无有效疗法。
不过,先进细胞技术公司打算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培育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随后将
“新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植入患者眼中,期望借助再生医学手段治疗这类眼疾。
先进细胞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官罗伯特?兰扎说:“能在欧洲开展这种试验,我们兴奋不已。”
遇挑战
胚胎干细胞极具研究价值,但要从人类胚胎中提取,涉及伦理问题,遭遇挑战。反对者认为,
提取胚胎干细胞相当于“扼杀”生命。相关研究先前在美国遇到不少阻力。
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2001年颁布禁令,禁止联邦政府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
奥巴马上任后解除这一禁令。
====================================================================================
俄科学家称人类或最终居住在超级大黑洞中
作者:尚力
来源:搜狐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黑洞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可称得上是宇宙中最强大的“破坏分子”,
其内部的环境恶劣到不适合任何生物居住。但近日,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的
一名宇宙学家Vyacheslav Dokuchaev却颠覆了黑洞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发表了另一套
完全相反的理论,即超大黑洞的内部也许存有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甚至还表示,若超大
黑洞中真有生物的存在,那么他们一定已经进化成宇宙星系中最先进的文明。Dokuchaev
所作出的该新研究发现,激起了人们对超大型黑洞的研究兴趣。
据了解,超大黑洞具有着强大的万有引力,可以吸收其周围的一切物质,其中包括光,
因此在黑洞的外层表面不会看到任何物质。据Dokuchaev介绍,黑洞不仅带有电荷,
而且还会不停的旋转,在其内部存有一块能使光子在稳定的周期轨道中“幸存”的特殊区域。
Dokuchaev花了很长时间对这些轨道及轨道动力进行专门研究。他还推测,如果在超大黑洞
中存有供光子存在的稳定轨道,就足以说明那里一定也会有可以供其它大型物体,例如行星,
存在的稳定轨道。但目前发现的问题就是,黑洞中的这些稳定轨道只有在跨越黑洞视界的
临界值时才会存在,而在该临界值处时间和空间就会互相混合,时空不能稳定存在。
据悉,黑洞视界位于黑洞的边缘处,也被称为|“不返点”。但是,在黑洞视界的另一边
却是另一片名为“柯西视界”的领域,在这片领域中,时间和空间都会处于稳定状态。
而Dokuchaev也因此表示,在这片“柯西视界”中或许会有生命的存在。而且能够居住
在这片区域中的生物不仅会有着超越现有人类的先进文明,还能够适应黑洞内部的巨大
波动潮汐力。如果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可以称为第一级状态的话,那么居住在这些黑洞里
的生命也许会达到三级的高级文明阶段。而且这些先进文明的生命在黑洞外部根本无法
见到,因此人类无法与他们进行近一步的接触。
虽然Dokuchaev所作出的这个推论激起了很多人的浓厚兴趣,但目前也只能够停留在理论
阶段,因为黑洞的重力过大,很多物质都被吸引进内部,因此暂时人们还没有证据能够
证明Dokuchaev所作出的这个理论的真实性。但这个理论十分值得人们进行近一步的研究
和探索,以解开人们心中的外星人之谜。
====================================================================================
陈省身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会议---2011年10月23日-10月28日
来源: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为纪念陈省身先生诞辰100周年,由陈省身先生亲自创办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CIM)
将和美国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合作,计划于2011年10月24-28日和10月31-11月4日分别
在中国天津和美国Berkeley举办为期两周的纪念会。10月23日将在天津CIM报到,10月24日
上午举办陈省身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10月24日下午至28日为学术报告。
学术委员会:
主席:Phillip Griffiths(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吴文俊(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成员:Atiyah, Michael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Berger, Marcel (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Scientifiques - IHES)
Bourguignon, Jean-Pierre (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Scientifiques - IHES)
Bryant, Robert (Mathematic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 MSRI)
张恭庆(Peking University)
Fefferman, Charles (Princeton University)
Gindikin, Simon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谷超豪 (Fudan University)
Hirzebruch, Fritz (Max-Planck-Institut für Mathematik - MPIM, Bonn)
姜伯驹 (Peking University)
龙以明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 CIM, Nankai University)
马志明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alis, Jacob (Instituto Nacional de Matemática Pura e Aplicada - IMPA)
田刚(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Weinstein, Al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组织委员会:
Barcelo, Hélène (Mathematic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 MSRI)
Bryant, Robert (Co-Chair, Mathematic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 MSRI)
陈璞(S. S. Chern Foundation for Mathematical Research)
扶磊(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 CIM)
龙以明 (Co-Chair,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 CIM)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纪念活动组织委员会:
陈永川 葛墨林
胡国定(名誉主席) 张伟平
公众报告-陈省身讲座报告人:
Jean-Pierre Bourguignon
Udo Simon
大会报告人:
Jean-Michel Bismut Robert Bryant
Yokov Eliashberg Simon Gindikin
洪家兴 李安民 莫毅明 阮勇斌
田刚 汪徐家 张伟平
特邀报告人:
陈秀雄 戴先哲 段海豹 方复全
傅吉祥 李嘉禹 麻小南 戎小春
沈忠民 王长平 王风雨 周强
地址: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省身楼 邮政编码:300071
会议网址:http://www.cim.nankai.edu.cn/activites/conferences/Chern-Centennial-20111024/index.htm
====================================================================================
矩阵方程与张量计算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发件人: "xu xue-jun(许学军)"
矩阵方程与张量计算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4月9 -18日在湖南大学隆重举行。 这次研讨会
由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湖南大学数学与
计量经济学院承办。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五十余人与会,其中包括
中国科学院石钟慈院士,湖南省计算数学界的老前辈胡锡炎和张磊教授, 以及日本国立
情报学研究所Ken Hayami研究员和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Kuniyoshi Abe研究员等。
会议特别邀请了石钟慈院士作题为“中国计算数学的发展”的开幕报告。白峰杉教授
(清华大学)、 白中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戴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传青
教授(上海大学)、 韩丹夫教授(浙江大学)、 黄正达教授(浙江大学)、 廖安平教授
(湖南大学)、刘新国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刘兴平研究员(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
研究所)、卢琳璋教授(厦门大学)、伍渝江教授(兰州大学)、张国凤教授(兰州大学)、
郑兵教授(兰州大学)、 Ken Hayami研究员(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Kuniyoshi Abe
研究员(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等16位国内外专家作了邀请报告。 代表们共聚一堂,
交流在矩阵与张量方程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及其在有关领域中的
具体应用。
通过这次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了与会专家和学者们对该领域前沿研究课题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了矩阵方程和张量计算向相关应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同时也为广大青年学者和研究
生提供了一次有益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廖安平
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2011年9月30日
====================================================================================
Call for Submission: EASIAM Student Paper Prize
发件人:Ming-Chih Lai
Vice President, EASIAM
To be Presented at the 8th EASIAM Conference (EASIAM 2012).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June 25-27, 2012
About the Prize
The EASIAM (East Asia section of SIAM) Student Paper Prizes are awarded every year
to the student author(s)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paper(s) submitted to the EASIAM
Student Paper Prize competition. This prize is solely based on the merit and content
of the student's contribution to the submitted pape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ent
Paper Prizes is to recognize outstanding scholarship by student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or scientific computing. Each recipient of the EASIAM Student Paper Prize shall receive
a framed certificate and a cash prize of US$300. Up to three awards will be bestowed.
Eligibility
Competition applicant must be a Ph.D student currently or a recent Ph.D graduate
(within one year of her/his thesis defense on the application deadline) in universities
of East or Southeast Asia.
Requirements
To enter the competition, each applicant must submit (1) a short vitae including her/his
list of publications and (2) the complete paper.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advisor must
submit a letter that describes and evaluates the paper's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and the student's role in the publication.
Notification of Prize Winners
The EASIAM President will notify the candidates who have been shortlisted for the award
by April 15, 2012. To receive the prize, each candidate is required to present her/his
paper at EASIAM 2012 Conference to be held in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ubmission
Deadline of the submission is February 15, 2012. Please send your submission via Email
to Secretary of EASIAM, Professor Shao-Liang Zhang. zhang@na.cse.nagoya-u.ac.jp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math.ntu.edu.tw/~easiam2012
====================================================================================
期刊内容: Int. J. Numer. Anal. Mod., No. 2, 8 (2011)
Articles in the Issue:
H. Xie, Z. Li and Z. Qiao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elasticity interface problems with locally modified
triangulations.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189-200.
S. Gan, H. Schurz and H. Zhang
Mean square convergence of stochastic theta-methods for nonlinear neutral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delay equations.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201-213.
Y. Xiao, M. Song and M. Liu
Converge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semi-implicit Euler method with variable stepsize
for a linear stochastic Pantograph differential equation.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214-225.
S. Shaw
Finite element approximation of a non-local problem in non-Fickian polymer diffusion.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226-251.
L. Ji and Y. Xu
Optimal error estimates of the local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for Willmore flow
of graphs on Cartesian meshes.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252-283.
X. He, T. Lin and Y. Lin
Immer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elliptic interface problems with non-homogeneous
jump conditions.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284-301.
A. Schroder, H. Blum, A. Rademacher and H. Kleemann
Mixed FEM of higher order for contact problems with fiction.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302-323.
D. Goswami and A. Pani
A priori error estimates for semidiscrete finite element approximation to equations
of motion arising in Oldroyd fluids of order one.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324-352.
M. Abukhaled, S. A. Khuri and A. Sayfy
A numerical approach for solving a class of a singular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rising in physiology. Int. J. Numer. Anal. Mod., 8 (2011), pp. 353-363.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