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2年9月29日
- Today's Editor:
- 袁光伟
-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 yuan_guangwei@iapcm.ac.cn
- 乔中华
-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 zqiao@polyu.edu.hk
====================================================================================
中国计算数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发件人: ygw8009@sina.com
2012年9月24晚8:00-10:00, 中国计算数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在天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24位常务理事参加了本
次会议. 学会理事长石钟慈院士主持会议, 讨论2013年下届全国高校计算数学
年会的承办单位和开会时间,以及是否需要扩大理事会的规模. 随后厦门大学
和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他们学校申办年会的情况, 经过常务
理事们的热烈讨论, 最后决定2013年全国高校计算数学年会由国防科技大学
承办, 时间定在2013年10月19日左右. 会议还讨论了产生邀请报告人的一些基
本原则, 并建议由学会的高校工作委员会负责具体操作. 最后会议讨论了学会
增加理事单位的可能性, 在充分研究了学会有关章程的基础上, 与会的常务理
事一致认为本届理事会暂不宜增加新的理事单位, 可以在本届理事会于2014年
底换届时讨论这个问题.
中国计算数学会
2012年9月25日
====================================================================================
“万人计划”将耗时十年遴选万名国内高层次人才
来源:新华社
记者9月19日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获悉,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
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
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
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介绍,“国家特支计划”是中央着眼于统筹国内国外两种人
才资源,突出高端引领、全面推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2008年以来,
为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引才机遇,中央先行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
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在部署“千人计划”的同时,中央还提出要深入研究、适时
制定实施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今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
新的部署之后,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推出了“国家特支计划”。这项计划与“千人
计划”并行实施、协调推进,重点为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特殊支持。
“国家特支计划”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重点支持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第一个
层次是“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
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第二个层次是“领军人才”,计划支持8000名国家科技
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拔尖
人才”,计划支持2000名35周岁以下、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
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国家特支计划”强调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
人才支持计划。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对入选计划的重点对象提供与国家
“千人计划”专家大致相当的“重点支持经费”,并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
“重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同时,
“国家特支计划”要求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
激励保障等方面为入选者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培养支持力度。
“国家特支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
11个部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下设专项办负责具体实施。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科技部等五部门设立评选平台,分别负责开展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申报和初选。为确保
计划实施效果和公信力,“国家特支计划”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在遴选程序、遴选标准、
评价方式以及评审专家的选择等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探索
建立效用评价、公信调查和管理评估机制,努力把“国家特支计划”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
的品牌工程。
据介绍,“国家特支计划”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
为依托,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评选已陆续启动实施。其中,“青年拔尖人才”首批评选
工作已接近尾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评选已开展前期工作,其他各类
人才评选工作将于年底前取得实质性成果。
====================================================================================
2012年邵逸夫奖在港颁发
来源:新华社
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9月17日晚在香港举行2012年度颁奖典礼。来自美国、
德国、法国的5位科学家因科研成就突出,分获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个
奖项。每项奖金为100万美元。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担任主礼嘉宾,为获奖的科学家颁奖。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杨振宁
在致辞中说,自2004年首次颁发邵逸夫奖以来,已有43位科学家获奖,天文学、生命科学
与医学、数学科学这三个领域中的科研成果将为21世纪的人类生活造福。
天文学奖: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天文学教授暨行星与太阳系外行星研究院主任戴维?朱维特和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科学家珍.卢获得,为表彰他们发现海王星以外物体及描述其特性,
对研究太阳系最初之形成及追寻短周期彗星来源提供宝贵资料。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和美国耶鲁大学遗传学
教授阿瑟.霍里奇获得此项殊荣,以表彰他们在解析蛋白质折叠的分子机制上的贡献。妥当
的蛋白质折叠是许多细胞功能的必要元素。
数学科学奖:
颁予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教授马克西姆.康采维奇,以表彰他在代数、几何和数学物理上
的开创性工作。
资料-------邵逸夫奖
2002年11月成立,旨在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获得突破成果,和该成果对人类
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
作为一个国际性奖项,邵逸夫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管理及执行,每年颁奖一次。今年颁发
的是第九届邵逸夫奖。
====================================================================================
谜团解不尽 我不是天才─访邵逸夫数学奖获得者康采维奇
来源:大公报
数学家好比诗人,有人格律工整兢兢业业,有人则不拘一格妙手天成。
前者是人才,后者可谓「天才」。
尽管本届邵逸夫数学奖获得者、 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教授, 马克西
姆.康采维奇(Maxim Kontsevich)拒绝认为自己是天才,但种种迹象让人
很难不为他贴上这个标签:连一些数学家都说「看不懂」他的论文,另有
一些说,他的论文有一种奇妙的「可行延续」,他的逻辑和推导过程更是
思维跳跃,令人难以捉摸。
同时,他还拥有在同一时段思考两个,或数个艰深的数学难题的「超
能力」。难怪当他谈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与他人的研究不幸撞题时,能
够无比洒脱地放弃多年来的心血。「那没什么要紧,换一个题目就是了。」
近半个小时的访谈中,马克西姆.康采维奇除了谈数学,就是沉默。
「数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基本是生命的一半」。根据他的回忆,自从十岁
的时候翻开了哥哥给他的一本数学杂志,人生道路就已经决定。到了十三、
四岁,他已经认定自己可以成为专业数学家。「在数学上,什么都很完美,
他们具有精简的意义。」
马克西姆.康采维奇伟大的矩阵研究源于旁听一场讲座,随后在前往意
大利火车上睡醒时想到答案。一九九四年,他最初提出了同调镜像对称猜想,
他不但重新回顾了最初的构想,而且对「什么是镜像对称」这个数学问题,
给出了更清晰的概念性回答。而现在,研究康采维奇的研究,已成了不少数
学家的功课。他自言从未认为研究辛苦,「科学不就是这样,有的问题可以
解开,有的则不能,你解开了一个谜团又有新问题」,而这就是数学最大的
魅力。
和其他「学以致教」的学者相比,马克西姆.康采维奇不喜欢教学,而
钟情于把时间都花在研究上,因而鲜有执教经历,访问时,他常会在记者发
问之后,长时间低头注视茶杯托上的面包屑,一语不发,尽管气氛尴尬,但
大家都不大愿意打扰他,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思考是一种常态,似乎都能
听到他大脑飞速运转的声音。
或者,人才和天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可复制,后者不可,康采维奇如是,
大可以用那句「不要复制我,我只是个传说。」
====================================================================================
郭雷院士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特殊贡献奖
来源: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9月6日至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
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会上,白春礼校长向郭雷院士颁发了中国科学
院大学“特殊贡献奖”,以表彰郭雷院士在“院所融合”过程中做出的探索和贡献。这是
中国科学院大学迄今为止颁发的唯一特殊贡献奖。
白院长在题为《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报告中对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
院与研究生院数学系的“所系结合”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成立研究生院数学科
学学院,实践证明,一是大大增强了数学院对全研究生院数学教学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
主动性;二是实现了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学位评审,既增大了招生指标的规模效应、
更有利于挑选优秀生源,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育人意识和氛围;三是专任老师较多
地融入了数学研究院的科研工作,业务水平有了快速提升,也对数学研究院的科研产出作了
贡献;四是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学院的探索很有益,找到一种可以把科研与教育有效
融合的载体,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把数学科学学院看成是自己的品牌,把原来两边分开的
工作变成双方共同责任,从“共享、共治”达到“共发展”。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在讲话中也对郭雷同志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突出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指出,过去几年,在从“院所结合”迈向“科教融合”的积极探索中,数学与系统科学
研究院和原院长郭雷同志,做出了突出贡献。从2006年起,他们按照春礼院长的指示要求,
积极推进了数学院与研究生院数学学院的整合融合,构建了数学院的科研平台和数学学院
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实现了科研和教育的融合共享,也为我们今天的科教融合,创造了可以
借鉴的成熟经验。
同时,他们还率先与著名大学合作创建“本科实验班”,并分别与中科大、山东大学、北航
3个高校联合举办“华罗庚数学英才班”,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他们的
这项工作,也为近期启动的我院与教育部联合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创造
了一个可以拓展推广的有效模式。
2006年以来,数学院在“院所融合、教育创新”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及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受到中国科学院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科学院研究
院所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发展模式和启示。
====================================================================================
马志明院士:从炊事员到数学家
作者: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马志明曾是一名炊事员,他的数学之路是从借来的一包数学书开始
的。如今,双肩背包和水杯是这位数学家的“标准配置”。
数学家马志明院士至今引以为豪的是,他煮饭的技艺颇佳。
煮大锅饭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渡口攀枝花商店做炊事员,“100多人的
大锅饭,我做得很好。”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最近,他在应邀出席“天津大学——
汉柏科技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时接受了采访。
那是1968年,高中毕业生马志明跟同龄人一起,响应毛泽东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
到四川省渡口市(如今的攀枝花市)当了一名炊事员。
当年的炊事员成为数学家是个意外。马志明谈不上“特别喜欢数学”。他在成都四中(如今
的石室中学)读书时,对物理、化学、数学都很喜欢。
他记得很清楚,读高中时,班上颇有几位比他更喜爱数学的同学。以至于后来当他成为中国
数学会理事长时,老同学中有人感叹“看不出来”。
马志明至今感念,带自己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从同学家里背来的一包数学书。
书是从他的中学同学方平的母亲、四川师范大学数学老师张芳那里得到的。至今马志明仍然
喊她“方妈妈”。
那是一个“读书无用”的年代。张老师的书架上堆满了数学书。马志明记得张芳是这样对
自己说的:“你要什么书,就拿什么书。”
早就“想学一点东西”的马志明离开张妈妈家时,背了一书包数学书。
他对记者回忆,当时如果拿到的不是数学书,人生也许就会不同。
他从一本“容易看懂”又“费点劲”的书开始了自学,“越学越高兴”,逐渐尝到了自学
的乐趣,也不断增加了对数学的兴趣。
当然,盲目地读书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位炊事员还辗转托朋友找老师求教。其中四川大学
白苏华老师给了他很多帮助。白老师在川大数学系资料室工作。他指点马志明应该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他告诉马志明在哪个领域有谁的作品值得一读。
白苏华渊博的知识让年轻的马志明佩服,因为数学,两人结为几乎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后来,马志明当上了伙食团长。再后来,马志明做了仓库保管员。做仓库保管员要干重体力
活儿,特别是卸货时要扛很重的包装。但马志明却为转换工种而感到高兴,因为在不卸货
时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习他心爱的数学。他对记者回忆,当时慢慢就沉浸在数学的学习
和研究中了,也没有想到以后要成为数学家。
当他时隔20多年再次见到张芳老师,他已当选院士。张老师不好意思地问他:“你都当
院士了,我怎么称呼你呢?”
马志明回答:“院士有什么?您以前叫我‘马眼镜’,现在还是叫我‘马眼镜’!”
24岁那年,马志明听说大学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他跟市招生办公室联系,
表示自己喜欢数学,也自学了一段时间,希望获得推荐资格。
最终工作单位同意推荐他。但在政治审查材料里,有人给他写了一句“不安心本职工作”
的评语。为此他错过了这次机会。“我认为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读书了。这就是命运。”
马志明说。
但3年之后,1975年,为他写政审材料的那位干部因为爱才,主动找他提出愿意推荐他
读大学。27岁的马志明已经超龄,但幸运的是,他已有5年以上的工龄,因此,成了重庆
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带薪工农兵学员。
马志明认为自己得益于在石室中学受到的中学教育。石室中学是成都的名校,在他就读的
时代,人们认为考入石室中学就等于“一只脚进了大学”。
但马志明对记者指出:“那时候不是应试教育,教学质量相当好。”他认为,自己自学数学,
有人指点一下就可以学下去,这得益于当时打下的基础。
他记得,自己读中学的时候,居里夫人、牛顿等大科学家是同学们的偶像。而在几十年后,
中国首次承办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为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组委会主席,马志明有幸
近距离地接触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
马志明说,国际数学家大会对于中国数学的发展影响深远。10年来,中国数学在国际上
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2015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也将首次在中国召开。
而他本人于2002年当选为国际数学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又在2006年当选为国际数学联盟
副主席,这是中国数学家首次担任这一职位。随后,另一位数学家、南开大学的龙以明当选
国际数学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马志明认为,这说明中国数学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虽然我们距离数学强国还有一些差距,但国际同行已注意到中国数学,希望听到中国数学家
的声音。
功利色彩太重,是马志明眼中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各种场合呼吁
人们摒弃浮躁情绪,淡泊明志。
“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比较好了,科研经费也改善了,但是环境很不好,过于急功
近利。”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举例,如今教育界和学术界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的评奖、
评估,简单地以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各种量化指标为依据,而不去真正考察对科学
和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已经严重阻碍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马志明说,浮躁的风气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大敌。
近年来,马志明极为关注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在他看来,科研评价体系与当前学术界的一些
问题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很多学术造假现象的出现,就是受到急功近利的各种评价
和评估的影响。
因此,他认为各种评奖、评估活动不应过于频繁。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屡次建议,改变
现有的急功近利的评价机制,让科学家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
这位数学家十分怀念当年自学数学时的生活。那时,他四处拜师,兴趣越来越浓。没有升学
压力,没有奥数培训,也没有评奖和评估。
====================================================================================
上海举办系列活动纪念苏步青诞辰110周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9月23日电(记者 许婧)9月23日是原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全国政协
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原名誉主席苏步青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当天,由民盟
中央、复旦大学主办的系列纪念活动在复旦大学校园内举行。
当天,苏步青铜像在苏老生前工作过的复旦大学子彬院前草坪落成。该铜像
为纯铜质胸像,高0.8米。铜像基座高1.2米,完全由天然花岗岩打磨而成。
据知,该铜像由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洪家兴四位院士提议设立,由著
名雕塑家严友人教授亲自操刀,铸造完成。像中的苏老目光炯炯有神,凝视远方,
神态栩栩如生。而在苏老雕像面对的方向不远处,伫放着由数学科学学院78级学
生捐赠母校的数学符号雕塑“无穷大”。这一景象象征着苏老一生遨游驰骋于数学
王国,为真理探索不息的科学精神。
苏步青先生之子苏德明教授,学生李大潜院士、洪家兴院士等师生代表、来
自苏步青家乡浙江省平阳县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苏步青先生的家属、部分学生和
生前友好出席了揭幕仪式。
纪念苏步青诞辰110周年座谈会随后举行。张宝文、郑惠强等民盟领导同志出
席了座谈会。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座谈会上讲话。师生代表、 苏步青先生的家
属、学生、家乡代表和生前在其身边工作的有关人员代表也先后发言,缅怀苏老
的传奇一生、辉煌成就和高风亮节。
此前,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主办的纪念苏步青诞辰110周年国际微分几何
研讨会也在上海举行。
苏步青,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的研究和教
学70余载,坚持教育与科研相结合,被誉为“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数学明星”,是
中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国际会议召开
来源:中国科学院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2012年8月31日~9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
数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联合发起和组织的量
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国际会议在中科院数学院召开。王跃飞院长、高小山副院长、
陆汝钤院士等来自国内外100余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应用数学
所副所长骆顺龙研究员主持。
会议的主题是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这是一个计算机科学、量子物理与信息论
的交叉领域。会议安排了30个邀请报告,议题包括量子计算、量子程序设计、量子
算法和复杂性、量子测量与控制、量子关联、量子通讯、量子密码等。与会者就该
领域的若干最新进展及国际前沿课题进行了活跃而又高层次的学术交流。
在大会上,还举行了中澳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联合研究实验室协议签字仪式和
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和授予应明生杰出访问教授的仪式。王跃飞执行院长和悉尼科
技大学副校长Attila Brungs教授分别代表中科院数学院和悉尼科技大学在协议上签字。
随后,量子信息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Charles H. Bennett院士作了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
中心综合报告。
此次会议的召开,为今后中科院数学院和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在量子计算与量
子信息领域与国内外其他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
基础,也为进一步加强与悉尼科技大学的合作创造了平台。
====================================================================================
2012上海代数组合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网站
2012上海代数组合会议于2012年8月17日-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作为组合数学
领域的一次高水平国际会议,本次会议吸引了150余位海内外学者参加,其中境外学
者8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斯洛伐克、挪
威、沙特、俄罗斯、匈牙利、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捷克、瑞典、英国、德
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次会议提倡学术大家庭的理念,倡导人人都有开展数学研究的权力,主张互相帮
助、互相尊重、百花齐放、开展好奇心驱动的数学研究。会议演讲人不仅包括中国
科学院的万哲先院士及麻省理工学院的Richard Stanley院士等资深数学家,也包括一
些已经作出很好研究工作的本科学生。 会议共安排32场大会报告及80场分组报告,
充分达到学术交流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学生向子卿
的报告在会上引起一些同行极大兴趣,并很快收到赴日本学术访问的邀请。本次会
议结束后已有近70位演讲人同意将他们演讲的投影片在会议网站公开,进一步面向
所有可能的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分享学术成果。许多数学家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
仍努力参与本次会议,一些组织和个人对本次会议提供资助, 会议组织者向他们和
所有与会或曾有意与会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会议网站为http://math.sjtu.edu.cn/Conference/SCAC/。 希望该网站提供的各种相
关信息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美妙的数学世界,推动建
设一个数学人携手共进的网络, 也期冀它能帮助上海交通大学组合数学方向获得更
多同行的指导和支持。
====================================================================================
招聘信息:Tenure-track positions in th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ina)
发件人: xul3@rpi.edu
The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in th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ina)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several tenure-track positions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simultaneously as senior
research fellow) under a young 100 talent scheme.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candidates
working on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 PhD degree in related fields. The starting salary will be 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rting research funding, family relocation funding and housing benefits
will be provided. Initial appointment will normally be on a three-year contract followed by
another three-year contract or an application for the tenured position based on the mutual
agreement.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 curriculum vitae, a teaching statement, a research statement, and
three reference letters (direct by referees) should be sent to:
Dr. Liwei Xu (xul3@rpi.edu).
====================================================================================
期刊内容: 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AAMM), No. 4, 4 (2012)
From: AAMM
Subject: Adv. Applied Math. Mech. (AAMM) Vol. 4 No. 4 (2012)
http://www.global-sci.org/aamm/volumes/v4n4/
Regular Articles:
Pu Song and Shuyu Sun
Contaminant Flow and Transport Simulation in Cracked Porous Media Using
Locally Conservative Scheme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389-421.
Vedat Suat Erturk, Zaid M. Odibat and Shaher Momani
The Multi-Step Differential Transform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etermine
the Solutions of Non-Linear Oscillator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422-438.
Zhonghua Ma, Dejun Liu, Hui Li and Xinsheng G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Multi-Frequency Resistivity Logging-While-Drilling
Tool Using a Highly Accurate and Adaptive Higher-Order Finite Element Method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439-453.
L. M. Yang, C. Shu and J. Wu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ree Non-free Parameter Lattice
Boltzmann Models for Simulation of Compressible Flow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454-472.
Qun Lin and Wujian Peng
An Acceleration Method for Stationary Iterative Solution to Linear System of Equation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473-482.
C. Y. Wang
Influence of Gravity and Taper on the Vibration of a Standing Column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483-495.
Na Zhang, Weihua Deng and Yujiang Wu
Finite Difference/Element Method for a Two-Dimensional Modified Fractional
Diffusion Equation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496-518.
====================================================================================
期刊内容: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No. 4, 5 (2012)
发件人:Global-Sci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5n4/
Articles in the Issue:
Review Article:
C. Carstensen, M. Eigel, C. Lbhard and R.H.W. Hoppe
A Review of Unified A Posteriori Finite Element Error Control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5 (2012), pp. 509-558.
Regular Articles:
Hongbin Chen and Da Xu
A Compact Difference Scheme for an Evolution Equation with a Weakly Singular Kernel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5 (2012), pp. 559-572.
Yuelong Tang and Yanping Chen
Recovery Type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es of Fully Discrete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General Convex Parabolic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5 (2012), pp. 573-591.
Sanjay Kumar Khattri
Quadrature Based Optimal Iterative Methods with Applications in High-Precision Computing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5 (2012), pp. 592-601.
Ming Cui and Ningning Yan
Residual Based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es for Convex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Governed
by Stokes-Darcy Equations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5 (2012), pp. 602-634.
Jiang Qian, Renhong Wang and Chongjun Li
The Bases of the Non-Uniform Cubic Spline Space S31,2(Δmn(2))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5 (2012), pp.635-652.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