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2年12月8日

Today's Editor:

袁光伟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yuan_guangwei@iapcm.ac.cn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qiao@polyu.edu.hk
====================================================================================
中科院数学所庆祝建所60周年

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11月19日,中科院数学所在京举行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王元、杨乐、席南华、
陆汝钤等十几位院士出席。

据介绍,中科院数学所成立于1952年,华罗庚为首任所长。建立之初,该所即
确立了“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战略目标以及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协调发展的
方针。

60年来,中科院数学所为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在计算机研制、“两弹一星”等尖端项目和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领域作出
了重要贡献。这里会聚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曾在该所工作或学习过的人员中
有4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成立,数学所成为其中一部分。现在,数学
所以数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应用数学、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其
他方向。


====================================================================================
数据科学与信息产业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源: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数据科学与信息产业研讨会11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举行。
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基金委八十多位代表受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两部分
组成:报告和讨论会。来自企业界的报告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总工白硕,
亿赞普科技集团公司的总工糜万军,京东商城的副总裁李曦,北京拓尔思信息
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施水才,用友软件的CTO邓适宜,百度多媒体部门
负责人余凯,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分析师易欢欢和高级分析师赵国栋,
瑞尼尔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柯兆明,启明星辰公司的首席战略官潘柱廷,超图
软件的总架构师王尔琪,美国虹软公司(杭州)的王进,华院技术有限公司的
执行董事宣晓华。来自学术界的报告人有:中科院袁亚湘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致远学院的汪小帆教授,重庆大学的曾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沈佐伟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的张小群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陈发来教授,微软
亚洲研究院的马毅博士和刘铁岩博士,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孙剑教授,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林宙辰教授,北大数学学院的耿直教授和姚远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的刘日升博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陈敏教授。

十七号从下午三点到六点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围绕着怎样发展数据科学
以及信息产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李国杰院士谈到在怎样利用数据这个问题上,
企业界走的是一条捷径,从数据直接到价值。他强调现在是到了学术界应该向
Google学习的时候了。石钟慈院士谈到,数据科学是一个新的学科。新的学科
的发展有的是机会,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做,做事也不是很随意地做,那也不
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所以大家应该合作起来,特别是跟企业家联系起来,他们
知道价值所在。白硕先生把目前对数据所做的事情分为三类:(1)数据处理:
包括数据库沿袭下来的一些技术,包括信息检索沿袭下来的一系列技术。它的
逻辑是确定的,领域是固定的,要拼的是效率、是容量、是体量。随着技术的
进步,目前这一类有突破。(2)数据发掘,就是找规律、预测、拟合。(3)
基于数据的智能,一般来说智能要基于知识,但是现在看到的是,跳过知识,
直接依靠数据和简单的逻辑实现智能。他说:所有的推荐都是基于数据的智能
的一种表现形式。前两个是传统的研究,但是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而且有表现
的萌芽,后面应该有更深的理论研究,我认为是有潜力可挖的。李曦先生在发
言中强调了数据质量的问题。李大潜院士提出基于基本原理的牛顿模式也可能
在数据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很大作用。应该注意把它和基于数据的研究模式结合
在一起。他进一步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他说: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
能够成功的人。我们数据科学恐怕也要经历这样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它是一
个艰苦创业的过程。郭雷院士结合他对控制论研究的体会,对反馈的概念,模
型的作用和与决策的联系等等在数据科学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令人深思的
想法。马志明院士谈到,数据科学应该怎么建立,不用去想。现在就是数据时
代,而且我想过去做数学习惯去想函数,其实数据本身就是数据,数据本身有
它的结构、有它的逻辑。数据科学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在要是对数据科学感兴
趣,不要说我的方向跟这个不是一回事,人人都可以进来。但是一定要明白,
围绕这个数据科学一定不是单向的,一定是双向的。张恭庆院士从数学整体发
展的观点谈到:我们的数学不是多了,是少了。现有的数学远远没有用过去。
但还有许多数学还有待于发展。相当多数学家注意到了数据科学,注意到了数
据的发展,需要把以前很多学的东西进行改造以适应这一方面的发展。我觉得
现在需要融合,需要数学家关心,进入数据科学。数学家把这个学科往前推动,
同时把好多问题提出来,企业家遇到什么问题,与数学家一起解决,也许在这
个过程中,我们发展出了自己的科学。林群院士,崔俊芝院士,袁亚湘院士,
宣晓华,柯兆明,潘柱廷,陈叔平,魏文斌,张海,孙毓忠,张哲,刘光,
沈佐伟,许跃生也作了发言。最后,汲培文主任做了总结发言。

这次会议的最大亮点之一是与会人员的热情,尤其是企业界的代表所表现出来
的热情。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了与学术界合作的愿望。马志明院士,郭雷院
士和高文院士基本参加了会议的全程。大家都认识到,“数据科学是个既有科
学意义,又有巨大应用价值的新方向”(余凯,百度多媒体部门负责人)。由
于这个学科还处在萌芽状态,加上我国在数据和信息方面需求的特殊性,我们
应该积极争取尽快走在世界的前沿。

怎样发展为数据科学?通过讨论,与会人员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是要加强合作,这个合作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术界和企业界之间的合作,数
学界(包括统计界)与计算机科学界之间的合作,以及数据拥有者与数据分析
者之间的合作。二是建立起一个适合数据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人
才应具有坚实的统计和算法基础,并且对数据库,数据结构的知识有基本的了
解,同时还具备较强的编程和实现能力。

为了方便更进一步地开展数据科学方面的工作,根据李大潜院士和郭雷院士的
建议,并考察到实际操作的可能,建议先在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下建立数
据科学专业委员会(筹),积极开展并推动有关的工作,在上级单位正式批准
后,再成立正式的数据科学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下将设立一些兴趣小组。
初步考虑可以设立以下几个小组。
1、统计学习,包括统计,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以及相应的算法。
2、图像处理,包括视频图像,三维几何图形,医学成像等。
3、网络科学,包括社交网络,计算社会学等。

有兴趣的同事请与我或刘艳云女士联系,电子邮箱为:
weinan@math.pku.edu.cn, yyliu@pku.edu.cn

我们计划针对各专题每年组织一次学术界与企业界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如何做好数据科学,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希望大家多思考,多交流。我们集思
广益,争取把事情做好。


====================================================================================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前沿科学讨论会成功召开

来源: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2012年11月13日至15日,“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前沿科学讨论会”在北京计算
科学研究中心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心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实验室主办,
讨论的主题涉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辐射场的非经典特性,量子信息的存
储和传播等。

受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实验室邀请,2005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R. J. Glauber教授访问中心并在会议上做了题为
“The Quantum Mechanics of Light: Interference, Entanglement, and Ghost
Imaging”的报告。此外,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于渌院士,北京
大学甘子钊院士、龚旗煌教授,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王力军教授,中科院物理
与数学研究所叶朝辉院士,复旦大学资剑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杜江峰教授等也受
邀参加会议并给出报告。会议吸引了超过100位国内外专家以及量子光学领域学者
的参加,有效促进了量子光学方面的科研合作。此次会议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了
一个很好的讨论近期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的前沿问题及最新进展的学术交流平台。


====================================================================================
2012年中国矩阵论与数值代数会议在聊城大学召开

作者:李莹
来源: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012年11月17日-18日,2012年中国矩阵论与数值代数会议在聊城大学东湖宾馆学术
报告厅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旨在加深对矩阵理论和数值代数领域的前沿研究状况和
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促进国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马春林,党委常委、副校长窦建民,聊城大学科研处及数学科学学院负责人出席
了这次会议。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白中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陈果良教授,南京大学
何炳生教授,清华大学贾仲孝教授,湖南大学廖安平教授,湘潭大学刘建州教授,中国
海洋大学刘新国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刘兴平研究员,复旦大学苏仰锋、魏益民和
薛军工教授,上海大学王卿文教授,聊城大学魏木生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张振跃教授,
临沂大学姜同松教授,上海金融学院刘永辉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吴刚教授,厦门大学
白正简教授,温州大学高利新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陈务深教授,聊城大学赵建立、
刘希强、姚炳学、范丽亚和郭文彬教授, 以及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五十余
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期间,有10余位专家就各自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大会报告,内容涵盖了矩阵
理论与数值代数领域的多个热点问题。这次会议正值魏木生教授65岁生日之际,与会
代表及魏教授的20余位学生在17日为他举办了隆重、热烈而又欢愉的生日晚会, 大家
一起畅叙魏教授的学习和生活经历、 育人和科研生涯、以及他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
诸多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这次会议的召开,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共同探讨矩阵理论、数值
代数乃至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的一个广阔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各高等院校和科研
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
国家级教学名师史济怀:三尺讲台的50年坚守

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的一辈子很简单,复旦毕业,然后就是科大。”这是2009年全国教学名师获得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史济怀对自己的评价。相比于“史教授”“史校长”
“史院长”的称号,史济怀更喜欢别人称呼他“史老师”。

我想讲到80岁

1958年,刚刚从复旦数学系毕业的史济怀被分配到中科院数学所。上班没两天,恰逢刚刚
建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数学所去要人。就是这个契机,把史济怀的人生变了一个方向:
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50多年。

面前的这位老者,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一说话就乐呵呵的,脸上虽有着岁月雕琢的痕迹,
却比同龄的老人看着年轻很多,完全看不出77岁的年龄。“这是和学生多接触的原因,
这群孩子和我的孙子年纪差不多大,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年轻。”史济怀特别
亲切和蔼,难怪学生都称他为“史爷爷”。

2001年,66岁的史济怀被学校返聘,教授本科生《数学分析》的课程,至今已经12年。
“都跟他说‘不要讲了,不要讲了’,这么大年纪,在家休息不好吗,可他就是不听。”
史济怀的老伴很担心他的身体,又心疼又拿他没有办法,“你不知道,他备课的时候,
一个人坐在那里就是好久,几乎每个证明的步骤,他都要重新算一遍,四五十年了还这样”。

“我现在还能讲得动,讲不动自然不讲了。与其溜圈跑步,还不如给学生上上课。我想上到
80岁,然后就彻底地退了,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史济怀住在科大东区,上课在
西区。有课的时候他6点就会起床,在食堂吃个早饭,坐7:30的校车去给学生上课。

体力活交给我们来做

“我这么久不退休,不是说数学系的老师不够,我们的年轻老师也很多,但是我更希望他们
去教一些选修课,多念一本书就多学点东西。”史济怀说。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分析》是大学里一门很基础的课程,内容多又琐碎,讲好这门
课需要花费一个老师很大的精力。“教这样的基础课对他们来说是没有长进的,年轻人三四
十岁的年纪正是上进的时候,我来上这样的课,他们就有时间多教一些高层次的课,多点
时间去做科研。不然,除非他们马虎应付,否则是不可能顾全这些事情的,这对学生来说
也是不负责任的。”史济怀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够给更多的年轻老师腾出科研的时间,“我们
老的人多做点体力劳动的事情,不要把年轻人耗在这里头。我现在老了,做科研是做不动了,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其实,别说是一个年近八十的老者,即使对于青年人来说,课堂上一站两个小时也是很累的,
况且还要板书讲课。“夏天的时候,史爷爷转身在黑板上写字,背上都湿透了。两个小时
的课,中间就5分钟的休息时间,还有很多同学去问问题,我们看了都挺心疼的。”刘璐
是科大统计系大四的学生,2009年选修数学分析,“史爷爷说带完我们这一届就不带了,
结果他还是没忍住,现在都三年过去了。”

我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史老师,您好”“老史,去上课啊”“史爷爷好”……在科大的校园内,史济怀一出门,
各种招呼就迎面而来了,认识的,不认识的,史济怀都乐呵呵地一一回应“好啊”。“教了
那么多年书,每年一百多号学生,年纪大了,都分不清打招呼的是学生还是老师。”史济怀
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一说话就乐呵起来。

退休后,史济怀除了上课以外,最大的兴趣就是思考学生提的问题。“学生很优秀,经常
会有学生过来问问题,有些问题我以前教书没有碰到过。他们会过来问我说‘老师,这道题
可不可以这么做,能不能从这个方面想’,我就会说我得想一想,等我想好了就告诉你。”
一提起学生,史济怀就满心的欢喜和自豪,“现在很多的学生很有天赋,题目做得要比我好,
有些内容我还没讲到,他们就自学到后面很多了。”

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老年如能归故里的话,人生就圆满了。史济怀是上海人,
60岁退休的时候,有上海高校慕名而来请他去上课,开出的条件也很优厚。“我60岁了,
还能干嘛呢,就在这里了,谢谢你们。”这是史济怀的回答,“我的很多同事都已经老了,
很多都慢慢地走了,有个校医院的老大夫,前两天我在超市里碰到还好好的,后来发现在家
里去世了。”史济怀把眼光移向别处,脸上的表情让记者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描绘,“我不愿
意动来动去的,也懒得动。我在合肥已经42年了,这里有我的同事,有我的学生,我已经
离不开了。”


====================================================================================
林群院士:创新驱动离不开科学普及

作者:孙爱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十八大报告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了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创新驱动离不开科学普及,
科学家需要与媒体充分合作,促进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近日,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群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后,对
《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林群最近正忙着与两家媒体商谈合作项目,一家是河南地方媒体,一家是《中国科学》
杂志。与前者的合作是希望将数学知识制作成科普短片,与后者的合作则着眼于数学
应用方面的知识普及。

多年从事科普工作的林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具备基本
科学素养公众的比例在上升,但是其他大部分地区的现状仍不乐观。

“我接触到一些地方科协的领导,据他们介绍,地方的学生对一些科学史的基本事实与重大
创新知之甚少。”林群说,“主要责任在于科学家没能尽责,不懂得如何与公众、媒体进行
互动。”

“媒体主动找科学家、科学家不主动找媒体,这是一个问题。”林群表示,科学家自己的
科普活动影响范围太小,为此,应主动与媒体合作,共同来做科普。

他告诉记者,欧洲曾经举办过一次评选历史上最知名的科学家的活动。这一活动选到最后
只剩牛顿与达尔文,最终达尔文胜出。

“达尔文为什么获奖?因为达尔文的学说普及做得好,他把西方传统的理论给推翻了。”
林群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内容告诉公众,这不是他们愿不愿意的
问题,而是他们的责任。花了纳税人的钱作研究,就要告诉纳税人钱是怎么花的、值不值。”

对于有些科技工作者担心科研与科普存在时间与效率方面的冲突,林群表示,创新与科普
是不矛盾的。“做科研的最终目标是为老百姓服务,科普活动的开展可以让老百姓尽快地
接受新技术、新发明,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促进创新。”

林群对欧美一些国家的科普方式非常认可。“霍金的《时间简史》,欧洲大多数家庭都有
一本,甚至看不懂的都买一本。我们国家就没有这样的著作。虽然华罗庚也有很多很好的
科普作品,但这些都没有传播开来。”

林群认为文学、漫画、短片都是很好的科普方式。“日本为什么科普工作做得这么好?因为
他们有大量的科普漫画与科普短片。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可以使得科学知识艺术化,更
利于传播。”

为此,林群认为,我国应加大对制作科普漫画、科普短片、科普电影的支持力度。 “文学
创作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要把文字做成短片甚至电影,就需要大笔经费的投入了。”

“参与科普的人士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林群表示,近十年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一系列
进展,大城市里的公众对科学的认识趋于理性,但我国科普工作起步晚,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林群认为,科普工作要慢慢开展,“就像一个石头丢在水里,波纹慢慢展开。所以,应在
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先丢下科普的‘石头’,让科学的影响、科普的效应慢慢向周围
的省市传播”。


====================================================================================
严加安院士:创新乃科研之魂

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研工作贵在创新。到底什么才叫创新?统计学家C.R.Rao在他的《统计与真理》一书中
有如下一段论述:“创新可以有不同的种类。最高水平的创新是一种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产
生……另外一种不同水平的创新是指在一个已存在法则范围内的新发现,而这种新发现在
某个特殊领域内具有巨大的意义。”像牛顿和莱布尼茨创建的微积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的混沌理论等就是这种最高水平的创新。绝大多数科研创新工作属于
第二类水平的创新。

科研工作如何才能做到某种创新呢?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是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这是
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工作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即使是最高水平的创新也要基于前人成果,
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基于先前对光速测量的研究和Lorentz变换等数学理论的。

第二,要选择好研究课题。如何选课题呢?最便捷的方法是阅读你所在研究领域由领军
人物写的综述文章,从中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已有的重要工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然后再进一步研读那些具有原创性思想的重要文献。选题要瞄准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三,要对研究的问题有浓厚兴趣,要全身心投入,并对解决问题有强烈愿望;要了解
别人在相关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要重视与同事和同行的讨论和交流,别人不经意的评
论可能使你产生顿悟。

第四,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直觉。

所谓想象力,就是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者画面的能力,也就是形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
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
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
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所谓直觉,就是没有经过意识推理而对某事物产生的理解和判断。爱因斯坦在纪念普朗克
60岁生日的演讲中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
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推理的途径,只有通过建立在
经验的同感的理解之上的那种直觉。”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认为:“我们靠逻辑来证明,
但要靠直觉来发明。”这里所说的“发明”,我理解是指能独立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第五,创新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就是一种近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非逻辑式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是对某一问题长期思考以后突然产生的思想火花。灵感有时产生于全神贯注思考问
题之际,有时却是在不经意间或意识朦胧之中。爱因斯坦说他的创新思维活动“产生于有
一种能用文字或其他符号来与他人交流的逻辑结构之前”,这就是一种灵感。

灵感来自何处?首先,它来源于对问题的潜心研究和知识的积累。其次,灵感也来源于对
生活的细微观察,来源于对不同现象的类比和联想。1934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
史考特·罗素在河边散步,恰好有一只小木船从他身边驶过,这时他观察到船头卷起一股
激浪,但激浪异乎寻常地以单个波峰的形式向前传播。这一现象激发了他的灵感,后来经
过精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孤立波”理论。我对创新的感言是:科技创新犹如化学反应,
知识是载体,直觉、想象和灵感是催化剂。

第六,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机遇,然而“机遇只施惠于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语),但我不
认可“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说法。我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人为地去创造产生机遇的环境。
我的做法是,为了保持研究活力和对研究问题有新鲜感,每隔一段时期(8~10年)就改变
一下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新领域里机遇自然会多一些。在改变研究领域的过渡期内,我往
往也同时研究几个相关领域。

第七,做学问除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加强文学和艺术修养来提高文化素质。
文理相通,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思路就比较开阔,能高瞻远瞩、富于联想、触类旁通。
创新理念不是来自逻辑思维,它是源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能力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
文化素质高低。

爱因斯坦就酷爱艺术,他是一个演奏小提琴的高手。据他的回忆录或关于他的传记,爱因
斯坦很多物理上的发现与他演奏小提琴有关,是在演奏小提琴过程中他突然来了灵感,然
后把这个灵感记录下来,再进行研究。所以他曾经坦言:“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
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如何开拓想象力?英国思想家培根
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慧”,灵慧就是聪明,有灵气,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富有
想象力。德国诗人歌德说:“只有通过艺术,尤其是通过诗,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由此
看来,想象力跟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关系非常密切。

最后,从国家层面来说,为科学研究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和学术自由的科研大环境,
对提升我国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
张维岩院士:不能仅仅满足于“科技小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

这也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张维岩
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但不能满足于‘科技
小康’。在科技方面,尤其在重大问题上,我们要有科技大国意识。”

张维岩坦承,现在学术界有一种“向美国看齐”的现象。一些科学家在申请项目时,总会提
到美国的做法;开会讨论问题,虽然自己也有创新之处,但总的技术路线却常与美国一样;
个别领导在询问进展时,也会问“美国是怎么做的”;当美国的研究出了问题时,“国内
一些科研人员马上就开始往回缩了”。

“我看,跟‘两弹一星’时期相比,我们的精神和勇气还是差了一点。”张维岩说,“中国
从1840年以后,在科学技术上一直比较落后,但现在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
相应地就应该建立大国意识。”

在他看来,有没有大国意识,是一个国家科技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中国的邻国俄罗斯就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拿我所从事的激光聚变研究来说吧,俄罗斯人采用了与美国完全不同
的技术方案。虽然这个方案最后失败了,但俄罗斯人却赢得了业界的尊重。有的时候,十次
悲壮的失败甚至胜过一次成功。”

他认为,这样的精神可能从苏联时期就已经扎根在那片寒冷的土地上了。从上世纪中期以来,
苏联和俄罗斯航天业就波折不断,屡遭挫败。

但人们从来没有听说俄罗斯退缩或放弃。时至今日,俄罗斯仍然是世界公认的航天大国,
他们掌握了成熟的空间运载技术,也已成为航天器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

张维岩认为,俄罗斯的精神值得中国学习:“科学本来就是要探索未知,做别人没做过、
不敢做的事,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领域。因此,科学也更需要容许失败、宽容失败。
全国上下都要培养这样的科学精神,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

“有勇气,有智慧,扎根中国现实。这就是我们科技界所有人都应努力的方向。”他最后说。


====================================================================================
关于征集2014年在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学术会议计划的通知

来源: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致有关数学科研教学单位和数学研究工作者: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原南开数学研究所)由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创办于1985年。
二十多年来,在全国数学界的支持下,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学术活动不断、人员往来频繁,
曾主办了多次学术会议和举办各种活动,使一大批青年数学家从中受益。

为了保持和发扬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国际国内学术活动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利用陈省身
数学研究所的现有条件,为广大数学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数学界提供
服务、为数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我们现特向各数学科研教学单位和数学研究工作者征集
2014年在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组织举办学术会议计划。敬请在2013年3月31日前提出申请,
以便我们提交给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审议,再由数学所批准后,不迟于2013年4月
30日前通知申请人,并对获得批准的2014会议计划作优先安排。申办程序和注意事项如下:

可申办的会议类型包括:代表会议(Conference),专题会议(Symposium),研讨会
(Seminar/Workshop),讨论会(Colloquium),讲习和短训班(School/Short Course etc.)
等;特别鼓励申办关于具体科研专题的规模较小的研讨班。

会议申办人需按照数学所 Call for Proposals 的要求按时提交举办会议申请书,其中
包含会议名称(中英文)、会议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提供单位公函)、会议的目的、意义、
主题、内容、规模(正式代表总人数和国外代表参加人数)、举办日期、经费来源、组织委员
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特邀报告人名单等。会议主要组织者中应至少有一位中国大陆数学
家。在 Call for Proposals 之外时间提出的申请应与数学所直接联系。

凡受国际组织委托或与国外组织联合举办的会议,应说明该国际或国外组织的概况,如:
成立时间、宗旨、规模等。受国际组织委托举办的会议,应提供该组织确认委托的文件。

举办的国际会议必须以学术交流为主,不得以办会为名搞个人或商业性的利益活动。

申请举办国际会议须填写举办学术会议申请表。如有特殊情况需提早报批,应附加说明材料。
经报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审议择优排队,并经所长会议审查批准后填写“南开大学举办
国际会议申请表”;然后由数学所上报南开大学,送教育部审批。举办国内会议的申请程序相同,
数学所学术委员会审议择优排队,并由所长会议审查批准。所长会议闭会期间,会议申请工作由
主管领导审核后报请所长批准执行。

为了更加有效地做好会议组织工作,每个会议正式代表总人数一般应为30至70人。规模更大
的会议需得到数学所的特别批准。

会议一经批准,须严格按照批准文件执行,不得擅自改变(如:会议规模、正式代表人数、
日期、地点、名称、内容等)。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将为所批准的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成员、特邀报告人和会议
正式代表提供会议举办期间在南开大学的食宿,提供免费使用的会议场地。

会议组织者需在会议结束后1个月内向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及时提交会议总结报告。

具体申请程序等请参考网页:http://www.cim.nankai.edu.cn/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天津市卫津路 94 号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务外事办公室
邮政编码:300071
电子邮箱:lihongqin@nankai.edu.cn
电话:+86 22 2350 8228
传真:+86 22 2350 1532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2012年11月26日


====================================================================================
期刊内容: 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AAMM), No. 6, Vol. 4 (2012)

来源: www.global-sci.org/aamm

Special issue for SCPDE11

Articles in the Issue:

Preface

Regular Articles:

Sébastien Imperiale and Patrick Joly
Error Estimates for 1D Asymptotic Models in Coaxial Cables with Non-Homogeneous
Cross-Section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647-664.

Christopher E. Goodyer, Peter K. Jimack, Andrew M. Mullis, Hongbiao Dong and Yu Xie
On the Fully Implicit Solution of a Phase-Field Model for Binary Alloy Solidification
in Three Dimension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665-684.

Zhicheng Hu and Heyu Wang
A Moving Mesh Method for Kinetic/Hydrodynamic Coupling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685-702.

Robert S. Callihan and Aihua W. Wood
A Modified Helmholtz Equation with Impedance Boundary Condition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703-718.

Wai-Sun Don, Antonio de Gregorio, Jean-Piero Suarez and Gustaaf B. Jacobs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Three Dimensional Hybrid Central-WENO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with Computation of a Sonic Injector in Supersonic Cross Flow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719-736.

Iurie Caraus and Zhilin Li
Numerical Solutions of the System of Singular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Classical H?lder Space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737-750.

Yanping Chen, Tianliang Hou and Weishan Zheng
Error Estimates and Superconvergence of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with Low Regularity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751-768.

Meiqing Wang, Chensi Huang, Chao Zeng and Choi-Hong Lai
Two-Phase Image Inpainting: Combine Edge-Fitting with PDE Inpainting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769-779.

Changhui Yao
Binary Level Set Methods for Dynam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by Operator
Splitting Scheme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780-798.

Fatemeh Pourakbari and Ali Tavakoli
Modification of Multiple Knot B-Spline Wavelet for Solving (Partially) Dirichlet
Boundary Value Problem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799-820.

Wanrong Cao and Zhongqiang Zhang
Simulations of Two-Step Maruyama Methods 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Dela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821-832.

Hongjoong Kim and Kyoung-Sook Moon
Stability of Symmetric Solitary Wave Solutions of a Forced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and the Polynomial Chaos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833-847.

Xue-Nian Cao, Jiang-Li Fu and Hu Huang
Numerical Method for the Time Fractional Fokker-Planck Equation
Adv. Appl. Math. Mech., 4 (2012), pp. 848-863.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