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5年 10月24日

本期编辑:

    许跃生
    中山大学应用计算科学研究院
    compsci@mail.sysu.edu.cn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qiao@polyu.edu.hk

====================================================================================
习近平主席在美国纽约接见华人学者 中山大学应用计算科学研究院“千人计划”引进人才邓越凡教授应邀参会

投稿人:季佩佩[jipeipei@mail.sysu.edu.cn]

9月27日傍晚,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亲切会见
了驻美国使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中资机构工作人员,华
人华侨代表和留学生代表等,并与大家共度中秋佳节。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
院、应用计算科学研究院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邓越凡教授作为华人学者代表应邀
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介绍了中国国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发展形势与和平发展
道路,并希望大家发挥学贯中西、融通中美的优势,积极主动宣传、推介中华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为中美互利合作牵线搭桥,为中美关系增加正能量,为中美友谊大厦
添砖加瓦。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信广大旅美侨胞
一定能够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作出独特贡献。

====================================================================================

“互联网+”重新定义信息化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提出,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
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
拓展国际市场。年中,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
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目前,“互联网+”
行动得以迅捷、高效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阿里巴巴研究院不久前发布《“互联网+”研究报告》,对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
的新生产要素、互联网+的物质基础、互联网+的分工形态、互联网+与各个行业如
何融合发展等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现摘选报告部分内容,为希望深入了解
互联网+、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1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
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而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
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
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
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
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
而广泛的影响。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在
线批发、工业4.0、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易
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
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的数据流动性最强,不会像以往一
样仅仅是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在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
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
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
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20年至30年)。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
中国迄今已经有6.5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
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在内涵上根本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
我们之前把信息化定义为:ICT技术不断应用深化的过程。但是假如ICT技术的普及、
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分享使
用,就会出现“IT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难以体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信
息为核心”这个本质。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互
联网天然具备全球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巨
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例如,淘宝网作
为架构在互联网上的商务交易平台,促进了商品供给—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在全国、全球
范围内的广泛流通、分享和对接:10亿件商品、900万家商家、3亿多消费者实时对接,
形成一个超级在线大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释放了内需消费潜
力。

2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数据

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与信息(数据)的创造、传输和使用直接相关。信息技术的不断突
破,都是在逐渐打破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
使用范围和价值,最终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

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信息技术的超常
规速度发展,促成了信息(数据)量和处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长,人类经济社会也进入了
“大数据时代”。

IDC于2012年12月发布了研究报告《2020年的数字宇宙:大数据、更大的数字阴影以及
远东地区实现最快增长》。数字宇宙是对一年内全世界产生、复制及利用的所有数字化
数据的度量。从2013年到2020年,数字宇宙的规模每两年将翻一番。2012年中国总体数
据量占世界的13%,而到2020年将提高到21%。

如前所述,除了作为必要成分驱动业务外(即Data-Driven Application,如金融交易数据、
电子商务交易数据),数据产品的开发(即Data Product,通过数据用途的扩展创造新的
价值,如精准网络广告)更是为攫取数据财富开辟了新的源泉。经济领域海量数据的积
累与交换、分析与运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洞见和知识,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为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供了超乎寻常的力量。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过去十年,这一过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
的过程。在企业价值链层面上,表现为一个个环节的互联网化:从消费者在线开始,到
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
从产业层面看,表现为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从广告传媒业、零售业、到批发市场,
再到生产制造和原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互联网+是一个产业越来越重的演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金融业也跟着出现互联网化的趋势。在互联
网+逆向倒逼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递减。

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到2014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这可看作是中国人口的互联网化
程度)。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升至55.7%。

广告营销环节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其次是零售环节的互联网化。再往上是批发
和分销环节的互联网化。这里包括传统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网站纷纷由信息平台向
交易平台转型,推动在线批发,以及传统企业大量开展的网络分销业务。再往上倒逼就
是生产制造环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需求倒逼生产制造柔性化加速,比
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分销系统与制造业的在线紧密连接。这导
致制造业也出现在线化、数据化的趋势。

3 “互联网+”的物质基础是云计算和大数据

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其不竭动力来自于三方面:
一是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形成;二是对数据资源的松绑;三是基于前两方面而引发的分工
形态变革。

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作有赖于基础设施发挥其支撑功能。随着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
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变,基础设施的巨变也日益彰显。短短几十年间,互联网能够从诞生、
普及,升级为互联网+这一新变革力量,技术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引发基础设施层次上的
巨变,是至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互联网+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
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威力。

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可概括为“云、网、端”三部分。“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
设施。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而云计算、
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网”不仅
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而且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网络承载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新增价
值持续得到挖掘。“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
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端”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面。

新信息基础设施正叠加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水利设施等)、工业基础设施(交通、
能源等)之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上,
以“阿里云”为代表,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已实现了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来提供通用云
计算服务。无论是在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亚马逊、谷
歌共执牛耳。

我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强化了计算资源的
专业化提供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将国际IT巨头主导的起源于“工业经济”的“计算
机+软件”模式向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云计算+数据”模式转变;带动了“网”(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撬动了我国在“端”(移动设备等和软件应用)上的市
场潜力和无限创意;在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社
会的神经中枢,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一起联手打造系统级智能;打破了大企业在计算能
力上的垄断,从而成为这个时代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温床;推动传统企业加速拥抱互联
网,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强了政务处理效率、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技术,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有助于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上,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而运行特定的程序,
达到远程控制或者实现物与物的直接通信。射频识别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
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
实现物与物的沟通和对话。有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作为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将提
升过去在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问题,焕发出新活力。IDC研究报告显示,
全球物联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1亿美元。全球物联
网装机量从2013年到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7.5%,增长到2120亿台。

4 智能终端令投资主导权发生转移

在云计算、大数据设施和应用软件服务的助力下,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用户设备,正成为
大数据采集的重要源头和服务提供的重要界面。

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引领全球移动市场智能化演进。2012年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2.58亿部,份额超过全球1/3,并以167%的增幅远超全球水平,一举
超越2012年之前历年之和。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23亿部,全球份额贡献逼近50%。

以智能终端为接入界面,互联网内容逐渐从门户网站主导的网页向异彩纷呈的APP应用程
序转变。APP应用程序更多以云计算服务为支撑,通过后台丰富的数据驱动,开发和发布
的门槛降低,创意受到极大激发。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试图通过深度挖掘移动即时消
息、手机支付、地图等能力,在自身核心应用领域搭建超级APP平台。

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那么这类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谁带来的呢?答案是数以亿计的普通用
户。我国有6.49亿网民,其中超过八成使用移动上网(CNNIC截至2014年底的数据),按
每部手机1000元,两年更换一部手机计算,人们在移动设备上投资额是巨大的,几年内即
可达到万亿级别。同样,大量云计算基础设施也是由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民营企业建
设和运营的,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位于世界前列。

这样,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就由过去的政府或者国有大企业主导,逐渐向民营企业和社会个
体主导转向。由于投资主体的变化,服务模式和控制权也发生了显著改变,从事基础设施
服务的民营企业,必须持续创新以扩大规模、获取潜在收益;消费者主导权增强,用手中
的设备“投票”,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信息经济的治理模式也将从原有的集中
控制向依靠大众创新、共同治理方向转变。

5 “互联网+”的分工形态是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网络

信息技术革命为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廉价、高效的信息工具,也改变了消费者的信息能
力,其角色、行为和力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从孤陋寡闻到见多识广,从分散孤立到群体
互动,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消费者潜在的多样性需求被激发,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重
大变革。

以企业为中心的产销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企业以客户为导向、以需
求为核心的经营策略迫使企业组织形式相应改变。新型的分工协同形式开始涌现。

“小而美”是企业常态:由于节约了信息成本,交易费用降低令外包等方式更为便捷,企业
不必维持庞大臃肿的组织结构,低效、冗余的价值链环节将消亡,而新的高效率价值环节
兴起,组织的边界收缩,小企业成为主流。

生产与消费更加融合:信息(数据)作为一种柔性资源,缩短了迂回、低效的生产链条,
促进了C2B方式的兴起,生产与消费将更加融合。

实时协同是主流:技术手段的提升、信息(数据)开放和流动的加速,以及相应带来的生
产流程和组织变革,生产样式已经从“工业经济”的典型线性控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实时
协同。

就业途径更多样:信息技术为灵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就业形势多样化。“信息经济”条
件下,由于沟通、协作的门槛降低,评价和信用制度的完善,专业技能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个人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年轻一代经由网络、利用外包方
式,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的地点,为多家企业提供服务,比如翻译、设计、客户

服务等工作,企业的雇佣方式和组织形式、人们的就业方式和收入结构,都将出现改变。

====================================================================================

唤醒“沉睡”的科学大数据 蕴藏巨大价值

来源:中国科学报

大数据时代,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到来。

近日,国务院印发并对外公布《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
大数据产业。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于大数据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大数据
相关产业也必然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

作为大数据的一个分支,科学大数据无疑有着独特性。来自科研领域的大数据如何走
向社会化?科学家累积的数据能否成为产品?如何加速科学大数据的转化?在日前举
办的2015科学数据大会上,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探讨。

科学数据蕴藏巨大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似乎超出人们的想象。而数据累积与增长的速度,也似乎超出人
们的预估。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介绍说,谷歌每天的运算数据是20PB(1PB为1拍字节,等于250字
节),欧洲核子中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约有15PB,而全球变化数据量在2030年预计达
到350PB。

科学数据蕴藏着巨大价值。例如,从海洋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等获得的空间地
球大数据,在保护生态环境、评估土地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再比如,中科院寒旱所在我国寒区旱区开展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并由此积累了大量
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政府、企业有着巨大价值。

中科院寒旱所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张耀南介绍说,目前寒旱所部署在全国的
观测点有5万多个,覆盖国土面积的近2/3,在寒旱区冰川、冻土、积雪、沙漠、高原
大气、生态环境、水文土壤及内陆河流域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数据量。但“如何
让科学数据社会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亟待探索”。

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拥有的数据量占全球的14%,但数据利用率不到
0.4%。大量数据仍在“沉睡”,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绕不开的障碍

对于科学数据的社会化,科学家不是没有做过努力。比如,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成立了中
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遥感),旨在加速推进中科院遥感与空间
信息技术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并向外界提供大数据相关服务。

然而,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中科遥感总裁任伏虎表示,出于行业保护、政策因素
等原因,目前科学数据的开放程度还不够,这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

此外,虽然科学数据大多由科学家提供,但科学数据的产生与累积离不开国家科技计划、
基金项目的支持。这就导致了一个现实问题:科学数据一旦开放共享产生价值,其获得
收入的分成情况不好处理。钱到底是给科学家个人,还是给政府,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
题。而科学家一旦不能获得适当收入,其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长期在中科院从事信息化工作的研究员吴钰表示,目前材料基因组研究已经获得一定程
度的进展,这就是科学数据开放利用的成果。但不能因此忘记开放中的风险问题,“信息
安全问题不能忽视,一些数据的泄漏会产生严重后果。不过,我们也无须过分害怕这个
问题”。

主动拥抱市场

科学数据的社会化无疑是大势所趋。那么,怎样为其提供“加速度”呢?

“毫无疑问,科学数据要主动拥抱市场。科研人员提供的数据要瞄准企业需求。”任伏虎
表示,同时要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让科学家获得收益。

复旦大学教授朱扬勇也表示,只要社会有需求,科学数据就可以交易;只要交易,就能
产生价值。至于科学家的收益问题,可参照专利转让的做法,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让科
学家、机构从企业获得合理报酬。

吴钰则认为,要加速推动科学数据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让科学数据在智能制造、
生物技术等领域大有可为。“至于让科学数据的价值得到体现,在政府层面,可考虑建立
相应的政府采购制度,让政府购买服务。”

张耀南表示,在科学数据社会化的具体过程中,专业人才不能缺位。科学数据的来源相
对比较狭窄,社会各界此前较少了解科学数据的社会、经济效应。因此,需要专门人才
进行科学数据社会化的推介工作。“总之,必须重视科学数据的科普与营销工作。”

====================================================================================

“吴”味人生 “方”留心间——追忆数学家吴方先生

作者:许清
来源:中国科学报

  提及华罗庚先生最钟爱的学生之一吴方,在上世纪的国内数学界,几乎无人不知。
9月22日,这位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原所长
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享年82岁。

  尽管吴方先生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在数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许
多重要成果,但他的老朋友、老同事、学生和家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发生在他身上那
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华老师恩 永世不忘    

  吴方是华罗庚先生的高徒之一。据吴方的老同事、老朋友林群院士讲述,吴方
天分聪敏,各个方面反应都快,数学上深得华老的赏识;华老说笑话时,就曾讲吴方
的“方”就是数学词汇。作为应用数学所创建所长,华老还将第二任所长的重担传给
吴方来挑,可见他对吴方之器重。

  华老的子女华光和华陵教授以及吴方的夫人郑树真女士先后讲述了发生在吴方
与华老之间的一些往事。

  说起来,华老还是吴方的救命恩人呢。那是1958年的一天,吴方跟他的母亲都
发起了高烧,病倒在家。那天,华老不知怎么就想着要去看吴方,结果进他家一看,
发现母子俩都动不了,在痛苦地呻吟。华老马上吩咐司机把他们送去看急诊。最后
诊断为比较严重的大叶性肺炎。这个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生命危险。“不知道
为什么,师生好像心连着心。”事后华老夫人如此感慨着这对师徒之间的情谊。

  后来,当华老知道吴方的长子出生,还专门去他们家看望了孩子。当时,吴方
在厨房给孩子准备奶,把所有的被子在儿子身边围了一圈。华老看到后就说:“吴方
啊,你不仅当爸爸,还当了三分之一的妈妈。”说着还把吴方的孩子从床上抱了起来,
捧在手里就像自己孩子似的。每逢谈及跟华老的师徒感情,吴方都会说“永世不忘华老
的恩情”!    

  肃反对象 情同手足

  数学家陆启铿院士与吴方有着60年的交情,除了志同道合,促使他们成为好朋友
的,还另有原因。虽然陆启铿已去世一个多月,但他几个月前讲述他与吴方之间的一
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言尤在耳。

  那是1955年肃反运动之后,因陆启铿中学时在刊物上发表过某类文章被列为审查
对象,此后数学所的人大多远离了他。那时吴方虽然也是一名团员,但始终与陆启铿
保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

  最令陆启铿难忘的是,数学所在每年春节有一个传统,年轻人都要去给老一辈科
学家拜年,老科学家常会给年轻人吃一顿饭。1956年的春节,陆启铿不敢再去给老科
学家拜年了,也没有人邀请陆启铿去。吴方虽不是老科学家,但还是邀请了他,吴方
的母亲还特地为他做了一桌好菜。此外,陆启铿还回忆到,有一次他得了阑尾炎,是
吴方送他上医院开刀。还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昏迷不醒,也是吴方送他上医院。

  谈到吴方与陆启铿60年的情谊,吴方的夫人也讲述了一个故事——1960年,陆启铿
的哥哥要从澳门来京探亲。当时国家还没有开放,但单位领导知道后便借给他一个两
居室。当时单位给吴方的住房是与另一家合住的两居室中的一间,吴方因要结婚还急
需一间住房。而陆启铿暂住二居室,他哥还未到访,于是陆启铿便对吴方说:“你结
婚那几天,可以住我那两间,我住你那一间。”问题得以解决。巧的是,两年后陆启铿
要结婚了,此时,陆启铿与吴方他们两家合住一套三居室,他住的是一小间,吴方一
家三口住的则是由两大间合成的一个套间。这次吴方对陆启铿说:“你结婚那几天,可
以住我那两间,我们住到你那一间去。”于是燃眉之急又轻松化解。自此,两家情谊,
更是与日俱增。    

  识才惜才 传承美德

  马志明院士是吴方先生的晚辈兼同事,他记忆犹新的是老所长对青年人才的关怀
和支持。

  吴方识才惜才,为数学同行力争出路的很多故事一直传为佳话。数学家李慰萱把
吴方当成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恩师,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还得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

  李慰萱当时是浙江宁波硫酸厂的一名工人。他在1958年高中毕业后,因政治因素
未能进大学,但却通过自学修完了大学数学系的主要课程。1973年,吴方在审阅他写
的数学论文时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认定他是一个难得的数学人才。在了解他的处境
后十分同情,向数学所有关领导提议,将李慰萱调入数学所工作,但未能如愿。此后,
吴方一有机会就向同行推荐李慰萱。当长沙铁道学院的侯振挺教授听了吴方的介绍后,
于1978年初将李慰萱调入该校。李慰萱调入不久即被聘为副教授,并且成为该校数学
教研室的几大顶梁柱之一。后来他成为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终身教授。    

  严谨治学 师生情深

  虽在海外多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谢元富至今还很怀念
当年在吴方门下的日子。

  在谢元富的回忆中,记忆最深的是吴老师令人生畏的严师一面。那时,谢元富和
王宇飞完成研究生院的课程回所做论文,吴老师要他们每周到所里参加讨论班。虽然
讨论班只有他们师徒三人,可吴老师却从来不放松,对公式的推导、文章的构思和证
明的思路,都要求他们搞清楚。一次,他们两个在讨论班前准备得不好,对吴老师几
次提出的问题都没给出满意的答案。吴老师火了,拍桌子说:“你们这是怎么准备的?
不要再继续下去了,回去吧,什么时候自己搞清楚了,再回来见我。”听到平时从不
大声讲话的吴老师的高声,谢元富他们吓得不知所措。坐了好半天,吴老师才平静下
来,换了降八度的声调,“你们这样准备的讨论班不仅是浪费你我的时间,也是对你们
自己不负责任。这是关系到你们做学问的态度。要是放在当年华老那,他早就发火了。”
之后吴老师又给他们耐心地讲了应该从哪里着手来看这些问题等等。

  谢元富很是感慨,有了这次经历后,学生们每次都非常小心仔细地准备讨论班的
内容。最主要的是,通过这次讨论班,吴老师教给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以后的
工作中,他们逐步体会到这种严谨治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们回忆道,跟吴方读硕士
的两年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一个本科生变成了一名真正的科研人员。

  吴方的夫人在回忆吴方和学生们的感情时,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几年前,吴方
的几位学生来看望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老师,他们关切地问起吴老师当时的退休工资,
当得知每个月只有3900元时,学生们就开始商量怎样来资助老师。结果每人包了个红
包。当时吴方和夫人不肯收,但又实在推辞不掉,就留下了钱。可他们原封不动地放
了好多年。前几年,吴方夫妇俩要出国,考虑到以后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还能
不能回来,于是就把这些钱用邮寄的方式分别寄还给了这些学生们。    

  善待别人 顽强乐观

  作为吴方的一个老同事和老朋友,林群回忆了吴方年轻时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优点。
他这样描述学长吴方:虽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得到华老的宠爱,但是他一直低调对
待自己,从不“仗势欺人”。而且更难得的是,他只会帮人,从不伤人,他只做好事,
不会坏事。很多人都可以讲出如何得到他的帮助,却没有人讲过受到过他的什么伤害,
这是非常难做到的。

  1992年8月,当吴方从应用数学所的所长岗位上退下来不久,即被医院诊断为患上
了人们闻之色变的帕金森氏症,且一度生活不能自理,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
精神坚守工作岗位,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直至1998年退休。

  吴方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同时,仍然关心着中国应用数学的发展,关心着年轻人
的成长,期望中国的应用数学有更大的发展。2011年5月21日他还亲自出席了山东科技
大学设立的“吴方数学新秀奖”的启动仪式。

  在中国数学界,陈景润、许崇庆、曾肯成、胡海昌等数学家都不幸得了此病,他
们都在患病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去世。而吴方先生凭着坚强的意志,与疾病作持久的
斗争,在患病20年之后才去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国际数学会议

来源: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网站

由中法应用数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武汉大学合作举办的关于动力学方程的国际会议,
于2015年9月13日至19日在武汉大学举办。

六十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包括来自法国的数学家,再次相聚在武汉大学数学系,
参加此次关于动力学方程的国际会议。恰逢Claude BARDOS教授75岁生日之际,大会向
其在应用数学领域所做的贡献而致敬。他在偏导数方程,数学与物理和工程科学的交叉
领域所做的贡献改变了传统数学工具的地位,使之被看作描述物理现象,特别是近似计
算领域的基础。

数学与诸多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以及
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等等。而此次会议涉及的偏导数方程正是这一相互作用的核心。

此次会议也是武汉大学近年举办的一系列数学类活动的延续,如2014年6月9日至13日召
开的有关“非均匀几何”研讨会以及2012年4月举办的有关“函数微分方程”的中法研讨会。
近四十年来,武汉大学一直是中法数学家交流的圣地,在1980至1995年间,它设立了法
语“数学”中心,该中心培养了近150名中国大学生,其中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了知名数学教
授或数学研究员。

该国际数学会议为历史悠久的中法数学合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对活动进行了支持。

====================================================================================

会议信息: 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青年研讨会, 2015年11月21-22日, 北京,清华大学

发件人:Zhongyi Huang <zhuang@math.tsinghua.edu.cn>
 
会议简介:本次会议旨在为中国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及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不同领域间的交流。

邀请报告人:

陈景润(苏州大学)
陈俊清(清华大学)
董彬(北京大学)
郭会(中国石油大学)
胡丹(上海交通大学)
胡光辉(澳门大学)
胡俊(北京大学)
胡煜成(清华大学)
李景治(南方科技大学)
刘亚锋(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吕锡亮(武汉大学)
明炬(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唐敏(上海交通大学)
王涵(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
王皓(四川大学)
王伟(浙江大学)
文再文(北京大学)
吴昊(清华大学)
谢和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熊涛(厦门大学)
徐立伟(重庆大学)
许现民(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杨伟(湘潭大学)
殷东生(清华大学)
应文俊(上海交通大学)
张继伟(北京科学计算研究中心)
张磊(北京大学)
张镭(上海交通大学 )
周圣高(苏州大学)
周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联系方式:黄忠亿 zhuang@math.tsinghua.edu.cn 010-62796893

会议地点:清华大学理科楼A404报告厅

====================================================================================

会议信息: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AIL 2016, 15-19 August 2016, Beijing

发件人:MartinStynes [mailto:m.stynes@csrc.ac.cn]

The BAIL 2016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from 15 to 19 August 2016 in Beijing,
China, at Beijing Comput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conference website is  http://www.csrc.ac.cn/conference/BAIL2016/homepage.html 
and registration is now open.

Note that those participants who register and pay their conference fee by 15 May
2016 will receive substantial financial support towards their accommodation in Beijing. 

BAIL  =  Boundary And Interior Layers. The conference should be of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working in numerical analysis, asymptotics, applied mathematics or
engineering who deal with problems exhibiting layer phenomena. We continue the
BAIL tradition of biennial conferences; most recently, BAIL 2014 was held in Prague,
Czech Republic.

The Proceedings of BAIL 2016 will appear in the Springer serie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n behalf of the BAIL 2016 Organizing Committee,
I invite you to come to China in 2016!
Martin Stynes

--
Professor Martin Stynes
m.stynes@csrc.ac.cn
电话:010-56981801   Phone: +86-10-5698-1801

Beijing Comput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Zhongguancun Software Park II, No.10 West Dongbeiwa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94,
China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科研事务办公室
北京海淀区东北旺西路10号中关村软件园二期 100094
www.csrc.ac.cn

====================================================================================

博士后招聘信息:Postdoc opening on computational research of energy devices

发件人:xuzl@sjtu.edu.cn

 Applications are invited for a postdoctoral fellow position in the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This position is immediately available and
associated with a joint project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of super-capacitors and
green energy devices. Candidates with an applied mathematics, computational physics,
and/or scientific computation background are especially encouraged to apply.

  Successful candidate should have a Ph.D. diploma, and i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particle dynamics related to diffusion and transport phenomena in energy devices and
be capable of developing efficient multi-dimensional numerical computation methods
for Poisson-Nernst-Planck (PNP) equation or dynamic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DFT).  

 The initial appointment of the postdoc position will be for two years with a possible
renewal for the third. The annual gross salary is generally between 150,000 RMB and
190,000 RMB, depending on the experience and the profile of the candidate, together
with a research startup fund and other benefits.

      The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send your application package to both Dr. Zhenli Xu
(xuzl@sjtu.edu.cn)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Dr. Shuangliang Zhao
(szhao@ecust.edu.cn) a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ackage
should include your detailed CV with a publication list and a research statement.

====================================================================================

期刊内容: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ume 65, Number 2, November 2015

发件人:Chi-Wang Shu <shu@dam.brown.edu>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How Many Numerical Eigenvalues Can We Trust?
Zhimin Zhang, pp.455-466.

Revisit of the Indirec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mulation
Jeng-Tzong Chen, Yu-Lung Chang, Shing-Kai Kao and Jie Jian, pp.467-485.

Stable Difference Methods for Block-Oriented Adaptive Grids
Anna Nissen, Katharina Kormann, Magnus Grandin and Kristoffer Virta, pp.486-511.

Local and Parallel Finite Element Algorithm Based on the Partition of Unity
for Incompressible Flows
Haibiao Zheng, Jiaping Yu and Feng Shi, pp.512-532.

Image Reconstruction from Fourier Data Using Sparsity of Edges
Gabriel Wasserman, Rick Archibald and Anne Gelb, pp.533-552.

A Fast Solver for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s of the Modified Helmholtz Equation
Rui Wang and Xiangling Chen, pp.553-575.

A Practical Factorization of a Schur Complement for PDE-Constrained
Distributed Optimal Control
Youngsoo Choi, Charbel Farhat, Walter Murray and Michael Saunders, pp.576-597.

Max-Norm Stability of Low Order Taylor–Hood Elements in Three Dimensions
Johnny Guzman and Manuel A. Sanchez, pp.598-621.

Energy Conserving Local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for the Non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with Wave Operator
Li Guo and Yan Xu, pp.622-647.

Generalized Hermite Spectral Method Matching Different Algebraic Decay
at infinities
Ben-yu Guo and Chao Zhang, pp.648-671.

A posteriori analysis of iterative algorithms for a nonlinear problem
Christine Bernardi, Jad Dakroub, Gihane Mansour and Toni Sayah, pp.672-697.

The Inverse Power Method for the p(x)-Laplacian Problem
M. Caliari and S. Zuccher, pp.698-714.

An h–p Version of the Continuous Petrov–Galerkin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Nonlinear 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Lijun Yi, pp.715-734.

Accurate Asymptotic Preserv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Kinetic Equations
on Cartesian Grids
Florian Bernard, Angelo Iollo and Gabriella Puppo, pp.735-766.

A Golub–Kahan-Type Reduction Method for Matrix
Pairs Michiel E. Hochstenbach, Lothar Reichel and Xuebo Yu, pp.767-789.

High Order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High Order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s
on Curvilinear Coordinates Solving Compressible Flows
Zhen-sheng Sun, Yu-xin Ren, Bai-lin Zha and Shi-ying Zhang, pp.790-820.

A Family of Energy Stable, Skew-Symmetric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s on
Collocated Grids
Julius Reiss, pp.821-838.

High-Order Algorithms for Laplace–Beltrami Operators and Geometric
Invariants over Curved Surfaces
Sheng-Gwo Chen, Mei-Hsiu Chi and Jyh-Yang Wu, pp.839-865.

====================================================================================

期刊内容: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Volume 18,Issue 04, 2015

发件人:journalalerts@cambridge.org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CPH

Preface: Special Issue on Progress in Fluid Dynamics and Simulation (PFDS)
Kun Xu, Jaw-Yen Y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i - ii

Research Articles

A Biological Model of Acupuncture and its Derived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
Marc Thiriet, Yannick Deleuze, Tony Wen-Hann Sheu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831 - 849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Interstitial Medium Deformation Induced by the Needle
Manipulation During Acupuncture
Yannick Deleuze, Marc Thiriet, Tony Wen-Hann Sheu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850 - 867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Instig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Biological and Neural
Signals in Response to Acupuncture
Wei Yao, Na Yin, Hongwei Yang, Guanghong Di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868 - 880

Vortical Flow Structure in the Wake of an Estate Car
Phillip Gwo-Yan Huang, Tony Wen-Hann Sheu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881 - 900

A Slope Constrained 4th Order Multi-Moment Finite Volume Method with WENO Limiter
Ziyao Sun, Honghui Teng, Feng Xiao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901 - 930

Simulation of Incompressible Free Surface Flow Using the Volume Preserving Level Set Method
Ching-Hao Yu, Tony Wen-Hann Sheu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931 - 956

Construc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upled Compact Difference Scheme in Computational
Acoustics and Fluid Flow Problems
Jitenjaya Pradhan, Amit, Bikash Mahato, Satish D. Dhandole, Yogesh G. Bhumkar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957 - 984

A Compact Third-Order Gas-Kinetic Scheme for Compressible Euler an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Liang Pan, Kun Xu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985 - 1011

High-Order Conservative Asymptotic-Preserving Schemes for Modeling Rarefied Gas Dynamical
Flows with Boltzmann-BGK Equation
Manuel A. Diaz, Min-Hung Chen, Jaw-Yen Y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1012 - 1049

Multiphysics Modeling of Liver Tumor Ablation by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Maxim Solovchuk, Tony Wen-Hann Sheu, Marc Thiriet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1050 - 1071

Direct-Forcing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for Mixed Heat Transfer
Ming-Jyh Chern, Dedy Zulhidayat Noor, Ching-Biao Liao, Tzyy-Leng Hor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1072 - 1094

Modelling Rarefied Hypersonic Reactive Flows Using the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 Method
Ming-Chung Lo, Cheng-Chin Su, Jong-Shinn Wu, Kun-Chang Tse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1095 - 1121

Dynamics and Instability of a Vortex Ring Impinging on a Wall
Heng Ren, Xi-Yun Lu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1122 - 1146

Stability and Conservation Properties of Collocated Constraints in Immersogeometric
Fluid-Thin 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David Kamensky, John A. Evans, Ming-Chen Hsu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1147 - 1180

Simulation of Two-Dimensional Scramjet Combustor Reacting Flow Field Using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WENO Solver
Juan-Chen Huang, Yu-Hsuan Lai, Jeng-Shan Guo, Jaw-Yen Y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 Volume 18 , Issue 04 , October 2015, pp 1181 - 1210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