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
许跃生
中山大学应用计算科学研究院
compsci@mail.sysu.edu.cn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qiao@polyu.edu.hk
内容提要:
====================================================================================
纪念蔡申瓯教授(1963-2017)
发件人:鄂维南
2017年10月21日早晨,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教授蔡申瓯去世了。
申瓯是14年患病的。经过医疗,曾经大有好转。15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ICIAM 会议的时候,他的精
神状态很好。后来我又专程去纽约看过他。看不出有病的样子。最近听说他病情恶化,正想借这个
周末回忆一下他为国内应用数学发展所做的事情。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离开了。真是遗憾!!
蔡申瓯是温州人,1980年浙江省高考状元,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到柯朗所做博士后。中间
去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分校访问一年,后来又回到柯朗研究所工作。他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非线性
物理领域,尤其是波湍流 (wave turbulence) 问题。后来他的兴趣转到计算神经科学,并且在这个
领域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他是最早实现基于实验数据,建立大规模神经元网络计算模型的学者之
一。也是最早把动理学方法 (kinetic theory) 用到分析神经元网络动力学的学者之一。我对这个
领域了解不多,但我至少有信心说,从应用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神经元网络动力学,申瓯是个先驱者。
他的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发展应用数学、物理的方法去定量解决神经科学中的科学问题。
这当然跟他特殊的背景有关。数理融会贯通的理念也体现在交大2009年成立的理科班 (致远学院的
前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上。
1999年我们第一次在北京组织应用数学暑期讲习班的时候,蔡申瓯就是主讲老师之一。他的课程是,
用数学背景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来讲授物理。如今这个暑期讲习班已经举办了十八届。前面
几届,这个课程一直都是他讲的。虽然应用数学学生的物理背景仍然是一个困难问题,但这个课程
的开设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通过这个课程,我们培养出了许多具有良好物理背景的年轻应用数学
家。我过去的学生鲁剑峰、林霖就是很好的例子。
2009年,在张杰校长的鼎力支持和亲自参与下,蔡申瓯、金石和我一起在交大创建了自然科学研究
院。研究院的宗旨是吸引一批具有良好数学和物理背景的年轻人,来解决科学和工程领域有切实实
际背景的、关键的理论问题,使得研究院成为交大的基础支撑平台。与此同时,我们成立了培养拔
尖创新人才的理科班(后来发展为致远学院),以培养同时具有数学和物理背景的交叉学科人才。
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院已经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风气,组织了一
系列有实际效果的学术活动。胡丹、周栋焯、徐振礼、刘卫东、张小群、应文俊、唐敏、张镭、谢春景
等,他们都活动在各自领域的最前沿。仅仅从应用数学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活跃的年轻人队伍,
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少见的。如今,理科班也已经成长为致远学院,并且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最近一期SIAM News 上关于图像处理的主题文章,就是第一届理科班毕业生尹如捷写的。
这一切跟蔡申瓯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仅参加了研究院和理科班的设计、教学、组建和运营,
他更是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其中。对研究院的青年教师和理科班的学生们来说,他不仅仅是一个
领导、学术带头人、老师,他更是一个长者和保护者。他对年轻老师和学生的关心和照顾,真是达
到了“呵护”的程度。熟悉他的都知道,申瓯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即使得了重病以后,只要身体
情况略有好转,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院的工作中。15年我在北京见到他的场合,正是他和研究
院的青年教师们一起到北京参加ICIAM大会的时候。一直到他不能工作了,才回到纽约。
不得不提到的遗憾是,申瓯的工作和他对中国应用数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
国内学术届的认可。除了千人计划专家和上海交大最重要的奖项校长奖以及在张杰校长拦车力荐下
才获得的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的称号之外,申瓯的这些贡献至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各种各样
的基金申请,也基本上是全军覆没。我曾经有过一个机会。当时我已经知道他身患重病,所以特别
想帮帮他。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后来这样的机会就再也没有来过。想起来真是痛心疾首!!
蔡申瓯一直都是一个中国公民。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应用数学的发展,使其与科学、工
程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为此,他贡献出了他自己的生命。他悉心呵护的自然科学研
究院,虽然已经走出了襁褓阶段,但还仍然处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这颗茁壮的树苗能不能在国内
的环境下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是申瓯在临终病床上最关心的事。作为一个曾经和他在一条战壕里战
斗过的战友,我真切地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给申瓯最后一个承诺:让我们共同帮助他完成这个未竟的
事业!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1日,中国数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湖南省湘潭市举行,13位中科院院士、近800位中国数学界精英参会。
据悉,会议将持续至23日。期间,中科院院士周向宇等4名数学家将作大会报告,百余位数学界专家将在
代数与数论、几何与拓扑、常微动力系统等十个领域作分组报告。
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袁亚湘回顾了中国数学会过去一年开展的“第一届金砖五国数学会议”等
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活动。他表示,这些活动积极配合国家整体外交策略,促进了民间外交和学术交流。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张平文说,中国正处于从大国过渡到强国的重要时期,学会将积极开拓国
际视野,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创造更佳机遇。
中科院院士杨乐当天下午作了题为“学好数学,走上研究之路”的科普讲座。他认为,远大的理想、对数
学的浓厚兴趣、执着的追求以及长期的努力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四大条件。他通过引用勒贝格积分等原
理分析说,建立新学理、解决著名难题、化腐朽为新奇是在数学上作出重要成就的三种可行之路。
湖南省政府副省长向力力向年会的召开致贺信。他表示,近年来湖南高度重视数学科研工作,积极培养学
科人才,在推进数学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年会颁发了中国数学会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奖、第十六届陈省身数学奖和第十三届钟家庆数学奖。中南大
学教授侯振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龙以明获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奖;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
研究院研究员戴彧虹、北京大学教授朱小华获第十六届陈省身数学奖;樊玉伟等获第十三届钟家庆数学奖
优秀博士论文奖。
年会由中国数学会主办,湘潭大学承办。
====================================================================================
来源: 中青在线
中国数学会今天揭晓了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奖、第十六届陈省身数学奖和第十三届钟家庆数学奖的获奖名单。
其中,中南大学教授侯振挺及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龙以明荣获华罗庚数学奖;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戴彧虹、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朱小华荣获陈省身数学奖。
今年获得钟家庆数学奖的分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樊玉伟、首都师范大学的张蕊、西南财经大学和美国密西
根大学的周岭、浙江大学的周青龙等4名博士生。
华罗庚数学奖设立于1992年,奖励范围为在数学领域做出杰出学术成就的我国数学家,每届不超过2人,每人
奖金为10万元人民币。“陈省身数学奖”设立于1986年,奖励范围为在数学领域做出突出成果的我国中青年
数学家,每届2人,每人奖金为10万元人民币。钟家庆数学奖设立于1988年,表彰与奖励最优秀的数学专业的
====================================================================================
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
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已连续9次在以Linpack性能排名的HPC TOP500中夺冠,尤其可喜的是,
我国学者开发的“大气动力全隐式模拟”超算应用首次获得 ACM 戈登·贝尔奖,说明中国人
不但能造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计算机,而且能在超级计算机上实现其他国家还做不到的实际
应用。高性能计算已像航天和高铁一样成为中国的“名片”,作为计算机科技工作者,我们
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高性能计算机不是拿来争名次的道具,而是能在科研、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基
础设施。衡量高性能计算机科研成果的价值,不能停留在个别技术指标是否实现,最终要看
采用我们研制生产的高性能计算机,有没有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有没有在国防和经济建设
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判断超算中心对经济做贡献的一个指标是,有多少企业用户花
钱买超算中心的机时。上海超算中心近几年支持了大量的工业用户有偿使用计算中心资源,
曾经用曙光4000A支持汽车碰撞试验,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说明高性能计算机可
以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高性能计算机不但要“开花”,而且要“结果”,发展高性能
计算机要以“结果”为导向。
美国Exa级(即百亿亿次)计算机计划(ECP)强调广泛的应用,包括国家安全、能源、经济、
科学发现、地球、健康等领域,计划文件中充满“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productive development and execution environment”、“a broadly adopted software
stack”等词语,这是中美两国研制E级计算机的主要差别。ECP是美国国家实验室牵头的项目,
项目主管保罗·梅西纳(Paul Messina)不是造计算机而是用计算机的专家,因此该计划充分
发挥应用牵引的作用,强调应用、系统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协同,强调一体化设计(holistic
design)。我国重大专项投入2个多亿做HPC软件,但与机器开发单位缺乏密切联系,不同行业
的超算应用各搞各的,很难提炼出对通用系统的要求,这可能是我国HPC应用落后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通用市场应用牵引问题,ECP成立了工业顾问委员会,GE、GM等十几个非计算机企业
参加,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机器学习已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方法,各国的E级计算机都提到要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利物莫
实验室正在研制的“Sierra”计算机(ECP计划支持的预研E级机之一)和日本Exa级计算机都
自称为AI超级计算机。E级计算机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深度学习平台,研究E级计算机一定要从
机器学习的负载特征中获得需求信息,人工智能应用可能是中国在超算上弯道超车的一条途
径。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后Moore技术在研制E级计算机中还不能起主导作用。从Peta级
到Exa级,晶体管性能只能提高50%,而并行度要提高670倍,实现E级计算机的主要出路靠提
高并行性,需要系统结构、软件和应用技术协同发力。目前高性能计算机上常用的系统软件
和应用软件几乎都是国外开发的,美国ECP计划中从事软件开发的并不是顶尖的一流大学,有
十多所大学参与了ECP软件开发,我国也应发动更多的大学和企业开发HPC系统软件(包括runtime
====================================================================================
2017中国计算机大会在福州隆重举行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7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7)于10月26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会议由中
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州大学承办,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
协办。CNCC2017的大会主题是“人工智能改变世界(AI Changesthe World)”,本次大会邀
请到近400位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家到会演讲,会议包括14个特邀报告、2场大
会论坛、37场前沿技术论坛及30余场特色活动,大会今年是第14届,有来自近700家企事业单
位的6000多名专业人士参会参展。
大会开幕式由CCF秘书长杜子德主持。大会主席、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孙凝晖,中国工程院院
士、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福州市委副书记、福州市市长尤猛军分别致辞。CNCC2017程序委员
会主席,CCF常务理事、会士,清华大学教授胡事民主持了今天上午的大会特邀报告26号和27
号上午将进行大会特邀报告,特邀讲者阵容包括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
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CCF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梅宏,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ACM/IEEE Fellow、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沈向洋,加州大学洛杉
矶分校教授,ACM/IEEEFellow、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丛京生,CCF会士、IEEE Fellow、中国科
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熙霖,斯坦福大学副教授、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视觉实验室
主任李飞飞,ACM/IEEE/AAAS Fellow、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Dinesh Manocha,腾讯
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今日头条副总裁、IEEE Fellow马维英,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章文
嵩,出门问问创始人、CEO李志飞,CCF理事、SPIE/IET Fellow、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
2017CCF青年“两秀讲者”何源、刘偲等。
第三天28号上午举办两场大会论坛,聚焦互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应用的下一个引爆点”
为主题的论坛邀请到今日头条副总裁、IEEE Fellow马维英,CCF副秘书长、360首席安全官谭
晓生,腾讯优图实验室总经理吴运声与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章文嵩,论坛由CCF副秘书长、CNCC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唐卫清主持。第二场大会论坛以“十年后的智能机器人”为主题,邀请到
地平线联合创始人黄畅、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王昌凌、驭势科技
CEO吴甘沙,论坛特邀苏州思必驰公司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俞凯主持。
三天大会的下午都是由技术论坛和活动组成,技术论坛共计37场,内容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
无线感知计算、智能存储、高性能计算、类脑计算、量子计算、言语与听觉研究、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区块链、无人驾驶、多媒体计算、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CNCC2017技术论坛讲者
嘉宾阵容同样强大,尤以10月27日下午举办的会士论坛格外抢眼,聚集CCF七位会士。他们分别
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熙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
除了上述特邀报告和论坛,大会还将举办30余场特色活动,包括百名优秀大学生互动讲座和颁
奖会、产业政策推介及项目对接会、CCF-腾讯犀牛鸟基金及CCF-启明星辰鸿雁基金答辩及交流
会、CCF-滴滴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学术研讨会、网络攻防演练秀、CCSP颁奖会、企业产品发布等。
备受关注的CCF王选奖、CCF海外杰出贡献奖、CCF科学技术奖、CCF-IEEECS青年科学家奖也在大
会期间隆重揭晓。
CCF的合作伙伴ACM(美国计算机学会)、IEEE-CS(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IPSJ
(日本信息处理学会)、KIISE(韩国信息科学家和工程师学会)和ACS(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
等国际组织均派要员和专家参加会议,并向大会致辞。
CCF一直关注偏远地区计算机教育发展与青年人才培养,目前已资助千余名缺乏经费及偏远地区
的教师、研究生与CCF优秀大学生参加大会。今年,受助参加CNCC的名额进一步扩大,获得CCF
资助参会的师生152位、CCF优秀大学生104位,来自全国52个城市的120多所高校。CCF将资助他
们全程参加大会,与两院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等国际知名专家面对面交流。
去年,CNCC2016在太原成功举办,会议注册人数超过5000人,观展人次近2万,今年大会有超过
6000人参会。无疑,CNCC已然成为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计算领域的盛会。
CNCC创建于2003年,已成功举办十三届。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规模,不断丰富的内
容和形式,把CNCC推向新的高度。CCF执着追求为中国的学术发展、企业发展和专业人士的职业
====================================================================================
海内外杰出IT精英女性组团亮相CNCC2017 记“计算之美——IT精英女性论坛”
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
大会特邀讲者、IEEE Fellow、斯坦福大学副教授李飞飞,IEEE Fellow、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
黔,CCF杰出会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文新,青海大学80后校长助理王晓英,新智元创始人、CEO
杨静,四川大学优青张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CCF/ACM双料优博张兰,这些海内外学术界与产
业界的优秀女性为大家带来了无比精彩的主旨演讲,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她们在人工智能、物联
网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学术思想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论坛特邀嘉宾CCF监事长、清华大学
教授杨士强,国际超算ISC Fellow、女工委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卢宇彤,ACM总裁Vicki Hanson
女士和部分讲者一起与大家进行了精彩的Panel互动。论坛主席由英特尔中国区企业事务部总经
理朱文利担任。论坛还包括了精彩的Poster展示、评选及CCF女工委颁奖环节。
刚刚主持完CNCC2017开幕式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秘书长杜子德出席论坛并做开场发言,他
充分肯定了女性IT从业人员的重要性以及CNCC女工委品牌项目“计算之美——女性精英论坛”
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效应。
论坛开始,香港科技大学张黔教授作了题为:“IoT+HEALTHCARE”的报告。在大健康产业里,
将疾病治疗向未病预防的转移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给在医院之外的健康状况的监测提出
了新的需求。张黔教授介绍了物联网(IoT)技术在健康监测、健康生活的创新运用,以及团队在
健康监测和数据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
“人是生而不同的,趋同是眼前的苟且,不同才是诗和远方”。北京大学李文新教授的报告题
目是“我眼中的人工智能”。她的演讲诙谐幽默,给大家讲述了自己从学生时代质疑人工智能
开始,到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人工智能研究,并且一做就是30年的故事。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谈笑间让人感觉在北大读书、工作是这么的轻松、有趣和美好!
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继大会特邀报告“追求视觉智能,超越物体层次的探索”之后,为本
论坛作了题为“守护天使,AI照耀医疗健康护理“黑暗空间”的演讲。这个演讲是她团队在相
关研究方向的首次公开报告。针对医院医疗感染等很多处于“暗处”的医护问题,通过IoT、深
度学习、迁移学习以及大数据技术,提出AI助力的“守护天使”,以提升医疗效率、降低医疗
成本、救助濒危生命、改善生活品质。
青海大学王晓英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扎根苍茫大地,燃烧希望火焰”,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与
大家分享了她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来到青海工作至今的体会和感悟。抱着“去祖国需
要的地方去”的理念,她参加了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筹建工作并承担了该学科的建设任务,并在
短短9年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她的演讲让我们看到一位清华学子的“家国情怀”。
新智元杨静女士,从专业IT媒体产业分析平台的角度,作了题为“AI大棋局 ——崛起中的全球
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报告。探讨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发布之后,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全
球软硬件生态以及中美AI的产业现状对比与分析,并就天网-天算-天智,人工智能的三个发展
阶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川大学张蕾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回复神经网络学习”,这位80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
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基金获得者,给来宾上了一堂生动的“专业课”。从
神经网络基本结构,到各种扩展模型的问题与拓展,将自己的思考与科研思路融入其中,细致而
不繁琐,抽象但不枯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特任研究员张兰博士,是2015 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ACM中
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的获得者。她的演讲题目是“追寻平衡之美”,阐述了在实现万物相联的同时,
如何维护蕴含巨大价值的感知大数据和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这
个看上去像90后的小姑娘刚刚30出头,乍一看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可是科研成果已经非常丰盛!
报告之后是精彩的Panel环节,参加Panel环节的特邀嘉宾是一个阵容极其强大的“IT女神团”,
杨士强作为仅有的一位男士代表位列其中。卢宇彤、Vicki Hanson、李飞飞、张黔、李文新和杨
静参加了Panel环节,讨论由大会主席朱文利主持。CCF前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和场下听
众也参加了现场讨论和互动。
论坛从各位女性Panel嘉宾讲述自己如何走入IT界为契机,围绕如何鼓励更多女性选择计算机相
关专业学习及从事IT相关工作,如何帮助IT从业女性在工作中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如何保持家庭
事业的平衡,如何获得更多社会关注更多发展机会等问题展开。嘉宾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促
进IT从业人员的多元化,鼓励更多女性从事IT职业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听大家娓娓道来,这些技术女神大多是无意中选读了计算机专业,不小心一路走下来,竟然还走
得这么成功!所以她们建议现在的女生也不要把IT领域想得太艰辛。IT精英女性在各自领域的杰
出成就本身对女大学生从事CS和IT工作就是极大的鼓励!
放眼人类四次工业革命,李飞飞认为AI、CS正在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程。目前相关人才远远不
够,需要鼓励CS从业人员多样化,一定要鼓培养女学生、女工作者加入到计算机相关行业。她结
合自己在美国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经历,提出IT从业人员多样化的三点重要意义:(1)IT产业发展急
需多样性人才,因此要鼓励更多女性从事这一职业,解决人才短缺和不平衡的问题;(2)多元化人
员组成会更容易激发团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3)在社会公平、伦理道德方面,机器没有独立价值
观,机器的价值观代表了人类的价值观,女性加入其中有利于调动人类包容价值观,并给理性的
计算机世界带来女性的视角和温度。张黔强调女生要自信,要有勇气迎接挑战并且可以做得很好。
在她的PhD学生中,女生占到30%~40%,成绩都非常优秀。李文新从教师角度来看,女生普遍比男
生具有更好表达能力,讨论问题时,女生的直觉和意见也很重要。杨静从自己的工作角度讲,在
国内的AI大咖90%是男性,女性相对较少,但是女性在沟通协调方面有特有的优势,女生同样可以
进入到这个精彩的AI世界。卢宇彤结合自己从大三加入银河团队,到在银河、天河的研发中独当
一面的经历,鼓励女生在团队里要勇于承担责任,坚持不懈,慢慢会在团队中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并获得自信和创造价值!杨士强讲述了几年前CCF动议建立女工委的初衷以及对女工委的期望,主
要原因有三:(1)与世界学术团体的女性工作者对接;(2)鼓励更多女大学生学计算机并从事
IT职业;(3)在海内外做得好的亚裔女性或者国内女生非常多,呼吁国内也应该成立相关机构专
门从事服务女性,给她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Vicki女士认为团队多样性,会带来创新的多样性。
关于如何保持事业与工作的平衡,英雄所见略同。要保持好生活与事业的动态平衡,各个阶段有不
同的重点,有能力做好科研,也要有能力选择好伴侣过好充满人间烟火的幸福生活。李飞飞强调每
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挑战,她和在座的女大学生分享了一句心里话:人生的维度很
多,特别希望女孩子能找到一个尊重你、爱护你的另一半!“当我们对自己的事业有追求的时候,
另一半对你的支持、尊重和爱护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鼓励更多女孩子从事IT行业,大家一致同意“从娃娃抓起”。李飞飞以斯坦福大学面向高中女
生开放AI夏令营为例,建议国内也可以将最好的高校资源开放给高中生,包括更多的女学生。在教
育中加入人文元素,帮助学生看到AI,CS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如何改变人类生活,以鼓励更多女生
加入IT行业。卢宇彤认为全球范围CS女性从业比例普遍在降低,报考CS专业的女大学生比例在降低,
这与社会发展大环境有关。作为CCF女工委主任,她把对现行教育体制体系改革的思考融入日常的女
工委工作,希望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出IT女性的声音,吸引更多女学生、女计算机工作者
从事IT行业,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郑纬民教授也参加了Panel互动,他首先为今天论坛的报告和Panel点赞,然后以清华大学某100多
人的课题组中曾经没有一位女生谈起,指出女生的能力一点不比男生弱,但往往是因为缺乏充分自
信而没有把握住一些机会。这种情况在未来希望能够得以改善。
Panel环节之后,论坛进行了Poster颁奖环节。Poster主席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王嫣教授宣布了现场
评奖结果:新疆石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邱兰女士,武汉大学彭敏教授,海南大学周星教授获得一等
奖。微软亚洲研究院孙丽君女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兰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所李华伟研究员,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安虹教授,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王鹏女士,西南大学李莉教授,中国计量大学陆慧娟
教授获得优秀奖。CCF女工委主任卢宇彤教授和论坛主席朱文利女士分别Poster获奖者颁奖。
最后,女工委主任卢宇彤教授向北京大学张铭教授、太原理工大学陈泽华教授分别颁发了CCF女计
算机工作者委员会2017年度“IT女性社会服务奖”以及“IT女性志愿服务之星奖”。以表彰和她们
作为IT女性在不同领域为社会服务做出的贡献,同时也鼓励更多女性投身到IT女性社会服务中来。
大会还设立了幸运抽奖环节,幸运者亚洲微软研究院马歆女士与中国计量大学陆慧娟教授获得了具
有大会所有特邀嘉宾签名的畅销书《另一种选择》。
大会还设立了幸运抽奖环节,幸运者亚洲微软研究院马歆女士与中国计量大学陆慧娟教授获得了具
有大会所有特邀嘉宾签名的畅销书《另一种选择》。
本次论坛邀请到的IT女性精英在短时间内给大家呈现了一场高精尖学术领域的学术盛宴和思想盛宴。
她们的学术造诣和论坛现场的火爆场面给来宾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之无愧,“计算之美”应该是CNCC2017
最美论坛!
本次论坛是CCF女工委继2016年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6)“计算之美——女性精英论坛”和2017
年5月6日由CCF主办、CCF女工委承办的“新发现?计算之路2017 CCF IT女性精英大会”之后的又一
次具有深远社会影响力的活动。论坛不仅展示了IT女性精英在学术界、工业界的风采,分享了IT女
性精英的奋斗历程、成功经验和人生感悟,还探讨了女性工作者对IT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
从娃娃抓起,帮助女孩子选择计算机专业,从事IT行业,增强自信做好职业规划,提升社会影响力,
实现事业与家庭和谐发展。
女工委是CCF专为中国女性计算机工作者建立的工作委员会,其宗旨是建立一个优秀的计算机女工作
者服务平台,成为优秀女性分享思想、维护女性权益、传播女性成就、发出女性声音和实现女性价
值的渠道。CCF女工委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提升女计算机工作者在业界的执行力、领导力和影响力,为
女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呼吁社会各界对IT女性进行关注和关爱,在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提
供保护和支持为职责。敬请社会各界关注我们的活动。
====================================================================================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创新驱动发展(第3期)”在数学院南楼举行。数学院院
长席南华院士、半导体所王启明院士、长春光机所王立军院士、微电子所刘明院士、何梁何利基金会
段瑞春秘书长,以及数学院、半导体所、自动化所、计算所、微电子所等师生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
坛。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创新促进会理事吕金虎研究员主持。
首先,席南华院士代表数学院向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单介绍了中科院青年促进会
的相关情况,最后希望论坛越办越好,让更多的年轻科学家成长起来。接着,他作了题为《理解数学》
的报告,他指出,理解数学包括“怎样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什么东西对于数学是基本的”“什么
样的问题是好问题”三个方面。他说,基本的对象、典型的定理、优美的计算和证明对于数学来说都
是基础的,而那些指向更深更远的问题就是好问题。他认为,当今数学还是几何、代数、分析数学三
足鼎立的时代。讲座过程中,他还指出培养哲学思维有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数学,希望在场学子们认
真学习哲学。
王立军院士作了题为《激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报告,他指出激光科学在基础科学、国民经济等
诸多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已经成为学科渗透广、应用领域宽、支撑作用大的综合性高新
技术。他还重点介绍了以下全新应用领域:激光无线传能技术、激光推进技术、激光辅助勘探技术、
激光太空碎片清理技术和光电对抗中的半导体激光技术。
刘明院士作了题为《集成电路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机遇》的报告,分别从集成电路发展现状、图形微
缩挑战/应对策略、功耗/性能挑战/应对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机遇方面进行介绍,最后她对微电子
科学与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指出集成电路未来发展以应用为导向,呈多元化趋势。
段瑞春秘书长作了题为《双轮驱动,协同创新战略思考》的报告,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如何
研判我国产学研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在新形势下的科研投入、品牌建设、知识
产权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最后讲述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策略。
与会人员全程认真投入,并与院士学者展开了交流互动。最后,吕金虎在总结讲话中对报告者的精彩
演讲表示感谢。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是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组织的系列高端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由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主办,数学院和半导体所共同承办。
====================================================================================
“华罗庚数学奖”颁奖25周年纪念会 六名院士座谈华罗庚先生治学精神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华罗庚先生是我的偶像,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他是在讲台上离开这个世界的,可以说是一种最悲
壮、最崇高的方式。”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文兰说。
22日上午,“华罗庚数学奖”颁奖2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湖南教育出版社举行,6名中科院院士、近10名
中国数学界专家学者参与座谈华罗庚先生治学精神及中国数学的新发展。
“‘华罗庚数学奖’创办之时,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还比较困难。”
作为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杨乐院士在回顾“华奖”创办和第一届颁奖的相关情况时认为,湖南教育
出版社能够支持“华奖”可谓是一种“义举”。
“华罗庚先生在学生和民众心中,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丰富的数学思想能够激励我们的数学发
展。”席南华院士认为,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展示科学家和科学成果值得我们探索,“很多人对数学
害怕,但我们用数学思维去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其实数学也可以变得可亲、可爱、可用。”
“华罗庚先生是中国计算数学的首倡者,并且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数学人才。”石钟慈院士讲述了自己
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华罗庚先生任职所长的数学研究所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当时中国正制定和发
展第一个科技规划,其中一项是造计算机,计算数学是计算机的重要一部分,华罗庚先生主动承担这
项新任务,办计算数学讨论班,使中国的计算数学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了。现在的大数据发展,计算数
学是基础,也很适合年轻人去学。”
“‘华罗庚数学奖’是目前国内数学界最高奖,对于数学家来讲是非常崇高的荣誉。”李大潜院士建
议,今后的“华奖”评选不能完全在院士圈子中选出,现在的院士越来越年轻化,“华奖”作为一种
“终身成就奖”考虑的人选年龄不宜偏低。
“‘华罗庚数学奖’所考虑的人选不当是数学方面的杰出造诣,教学工作、社会贡献等都是要考虑的
范围。”严加安院士认为,“华奖”在数学界很受尊重,评奖所认可的成果并没有太多时间限制,十
年、二十年前的成果都可以拿来评奖,关键是获奖者一个综合素质的考量。
“中国数学有自己的长处,但对比发达国家来讲,在整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杨乐院士告诉记者,
相比于西方国家300多年的数学发展历史来说,中国的数学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在新时代实现
“数学强国”的目标,还得要靠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们,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同时科学家们也要引
导年轻人成为有理想、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据了解,“华罗庚数学奖”由中国数学会与湖南教育出版社于1991年共同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并
于1992年首次颁奖,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3届,共25位数学家获此殊荣。在10月21日举行的中国数学会
2017年学术年会上,中南大学侯振挺教授、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龙以明教授获第十三届“华罗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戴彧虹研究员荣获第十六届“陈省身数学奖”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数学会于10月21日揭晓了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奖、第十六届陈省身数学奖和第十三届钟家庆数学
奖的获奖名单。其中,我院戴彧虹研究员荣获“陈省身数学奖”。
“陈省身数学奖”是为了肯定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的功绩,激励我国中青年数学工作者对发展我
国数学事业做出的贡献,由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设立的奖项,其旨在鼓励作出杰出贡献的中青
年数学家。 自1986年设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每届两人。
戴彧虹,现任冯康首席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冯康计算数学
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奖励。他与袁亚湘在系统地分析已有著名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的基础上,提出
了一个性质优良的非线性共轭梯度法,已被国际同行广泛称为Dai-Yuan方法,并与著名的Hestenes-Stiefel、
Fletcher-Reeves、Polak-Ribiere-Polyak方法并列,被认为是四个主要的非线性共轭梯度法之一;他
彻底解决了由美国西北大学Nocedal教授等提出的关于BFGS拟牛顿法对非凸函数是否收敛的公开问题;
他证明了由加拿大数学家Borwein提出的BB梯度法的R-线性收敛性;他给出了一类梯度法的R-超线性收
敛结果;他还对一类特殊二次规划提出的梯度投影算法,被国际同行称作Dai-Fletcher方法,被成功
应用于基于支撑向量机进行大型数据挖掘的并行软件中。他的另一个贡献是与刘亚锋等合作针对通信
中的重要问题多输入多输出干扰信道的信干噪比优化问题,给出了基本的复杂性结果,并提出了高效
====================================================================================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生数学基础强化班第十期(2018春季班)招生通知
来源: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网站
为探索我国优秀数学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推进青年数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在北京大学
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以下简称为“数学学院”)的支持下,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以
下简称“数学中心”)开办“研究生数学基础强化班第十期(2018春季班)”(以下简称“强化班”)。
强化班面向全国招收数学院(系、所)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在全球范围内聘请著
名教授为学生集中讲授数学基础课程。同时,北大数学学院所有高年级本科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对强化
班学生开放。数学中心还将通过特别数学讲座、学术会议、讨论班等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分享前沿数学
研究成果,增进学生对国际数学发展新趋势的了解。
强化班设立专家委员会。讲课教师的选聘和强化班学生的入选,由专家委员会决定。
一、 招生计划
1. 2018春季班招生规模为30人左右。
2. 强化班实行学生自由申请和专家推荐制。每名申请者需要有两名数学教授推荐。
3. 数学中心要求入选学生全程参加强化班课程(包括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保证学生能够
顺利完成强化班课程,每名申请者应提供所在院系书面证明,说明参加强化班课程不会影响申请者在原学
校的培养计划(包括办理毕业手续等)。详见本通知第四条的第1点。
4. 原则上本科三、四年级或研究生一、二年级的学生具有申请资格。
5. 2018春季班申请时间:2017年10月9日-2017年11月8日。
6. 根据申请者提供的书面材料,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地点在北京大学,面试时间初步定为2017
年11月中旬(以之后的具体通知为准),北京大学将负责报销参加面试的学生的单程路费(限为普通火车的
硬座或同等距离的动车的普通坐席)。
7. 申请者的入选资格由专家委员会审定,并由数学中心及时通知申请者。
二、 教学计划
1. 入学时间:强化班2018年2月23日报到,2月26日开学上课。2018年6月18日至7月1日为考试周。
2. 上课地点:数学中心和数学学院。
3. 课程安排:数学中心安排四门数学基础课程,已确定的三门课程为:泛函分析II(郭懋正老师授课)、
黎曼曲面(梅家强老师授课)、交换代数(刘若川老师授课)。最后一门课程将在2017年年底确定。
4. 每名强化班学生应选二至四门强化班课程。
5. 强化班学生所学课程由数学中心出具成绩单,考试合格者将颁发结业证书。建议强化班同学向各自
的学校提议将强化班成绩计入其本校成绩。
6. 数学中心将视强化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酌情聘请知名教授担任强化班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与授课
老师﹑数学中心老师及数学学院老师建立密切的学术联系。
8.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中心及数学学院举办的前沿性学术报告、特别讲座、讨论班等活动。
三、 生活管理
1. 数学中心将为合格结业的强化班学生报销入学时的单程路费(限为普通火车的硬座或同等距离的动
车的普通坐席)。
2. 数学中心为强化班学生提供固定自习室和一定数量的公用电脑等学习条件。
3. 数学中心将为每名强化班学生办理北大饭卡(学期结束后需归还)。
4. 强化班京外学生的住宿由数学中心和北大研究生院统一安排,住宿费由数学中心支付,北京地区学生
原则上不安排宿舍。
四、 申请和录取
1. 纸质材料:①报名表(见附件1),需学生所在院(系、所) 签字同意申请,说明该生参加强化班课
程不会影响申报者在原学校的培养计划(包括办理毕业手续等)并加盖单位公章;②两封推荐信,需由教授
亲自签名并签封;③本科阶段及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均可(本科学生只需提供本科阶段成绩),
纸版需盖章;④将数学课成绩另外单列一张表格,并算出平均分标注在表格下方;⑤学生自述(见附件3,请
谈谈你对数学的看法,你长远的职业规划等,字数不限)。
请申请者将上述材料通过邮局EMS快递寄到数学中心: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 北京国际数学研
究中心 (镜春园78号院),谭晓妮 收,邮编100871。
2. 电子版材料:①Word报名表格(见附件1);②Excel学生资料表格(见附件2)。两个表格均需命名
为学校“名字+姓名”。请通过Email提交,邮件发至xntan@bicmr.pku.edu.cn,邮件名称为“第10期强化班
报名申请表+姓名”。
3. 2018春季班接受申请的截止时间是2017年11月8日24点,以电子邮件时间为准。在此之前,书面材
料须寄到数学中心。
4. 专家委员会讨论决定强化班录取名单后,数学中心将电话通知申请者本人,并发出书面录取通知。
5. 强化班联系人:谭晓妮老师,咨询电话:010-62744132。
五、 2018春季班开设课程简介
1. 泛函分析II课程
(1) 预备知识: 实变函数理论, 距离空间的列紧性、完备性,Hilbert空间基本理论,Banach空间基本理
论,线性算子和线性泛函理论。
(2) 课程内容:(一)Banach 代数, Gelfand表示与极大理想,C*代数,交换C*代数的Gelfand表示理论,
Hilbert空间上有界正常算子的谱理论;(二)闭算子、 无界自伴算子谱分解理论,无界正常算子谱分解,
自伴算子的扩张,自伴算子的扰动,无界算子序列的收敛性;(三)算子半群的无穷小生成元,Hill-Yosida
理论,单参数酉群和Stone定理,Markov过程,发展方程。
参考文献:
① 张恭庆,林源渠,泛函分析讲义(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② 张恭庆,林源渠,泛函分析讲义(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③ 郭懋正,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 M.Reed,B.Simon :Methods of Modern Mathematical Physics. Vol I-II, 1972-1979 Academic Press
⑤ W.Rudin :Functional Analysis,1991,McGraw-Hill,Inc.
⑥ K.Yosida : Functional Analysis,Fifth edition,1978,Springer-Verlag
⑦ T.Kato :Perturbation Theory for Linear Operators,1966,Springer-Verlag
2. 黎曼曲面课程
本科程主要围绕黎曼曲面和代数曲线介绍一维复几何的基本研究手法,为复几何和代数几何的学习提供基础。
内容包括黎曼曲面的定义和例子,Riemann 映照定理,Perron 方法,单值化定理,Hodge 定理,Riemann-Roch
定理及其应用,椭圆曲线、模形式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① 梅加强,黎曼曲面导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② S.K. Donaldson, Riemann Surfa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③ H. Farkas and I. Kra, Riemann Surfaces, GTM 71, Springer-Verlag, 1980
3. 交换代数课程
本课程是北京大学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交换环和模,理想及其准素分解,诺特环和阿丁
环,离散赋值环和戴德金环,完备化,维数理论。需要具备抽象代数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① Introduction to Commutative Algebra, by M.F.Atiyah and I.G. Macdonald
② Commutative Algebra-with a View Toward Algebraic Geometry, by David Eisenbud
六、 授课教师简介
1. 郭懋正,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博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物理,随机
过程和算子代数。出版的教科书有《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及与张恭庆院士合编的《泛函分析讲义》(下册)。
2. 梅加强,南京大学数学系副系主任。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2002年先后在南京
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起在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黎曼几何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长期担任“数学分析”“紧黎曼曲面”“流形与几何”等课程主讲,出版
《数学分析》《流形与几何初步》《黎曼曲面导引》等教材和专著。
3. 刘若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算术几
何与代数数论。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之杰出青年基金。
===================================================================================
发件人: 张济明 <zhangjiming@i.shu.edu.cn>
ADMM articles from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
Jiao Yang, Yi-Qing Dai, Zheng Peng, Jie-Peng Zhuang, Wen-Xing Zhu
A Homotopy 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 for Linearly Constrained Separable Convex Optimization
J. Oper. Res. Soc. China 5 (2), 271-290 (2017)
https://doi.org/10.1007/s40305-017-0170-6
Bing-Sheng He, Xiao-Ming Yuan
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 for Linear Programming
J. Oper. Res. Soc. China 4 (4), 425-436 (2016)
https://doi.org/10.1007/s40305-016-0136-0
Yan-Qin Bai, Kai-Ji Shen
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 for ?1-?2 Regulariz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J. Oper. Res. Soc. China 4 (2), 243-253 (2016)
https://doi.org/10.1007/s40305-015-0090-2
Hao-Feng Xu, Qing Ling, Alejandro Ribeiro
Online Learning over a Decentralized Network Through ADMM
J. Oper. Res. Soc. China 3 (4), 537-562 (2015)
https://doi.org/10.1007/s40305-015-0104-0
Jun-Kai Feng, Hai-Bin Zhang, Cao-Zong Cheng, Hui-Min Pei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L-ADMM for Multi-block Linear-Constrained Separable Convex Minimization Problem
J. Oper. Res. Soc. China 3 (4), 563-579 (2015)
https://doi.org/10.1007/s40305-015-0084-0
Tian-Yi Lin, Shi-Qian Ma, Shu-Zhong Zhang
On the Sublinear Convergence Rate of Multi-block ADMM
J. Oper. Res. Soc. China 3 (3), 251-274 (2015)
https://doi.org/10.1007/s40305-015-0092-0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