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
许跃生
中山大学应用计算科学研究院
compsci@mail.sysu.edu.cn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qiao@polyu.edu.hk
内容提要:
====================================================================================
2018年计算数学国际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8年6月4日至8日,由我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编辑部、苏州大学联合举办的“2018年计算数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2018 )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80 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我院
陈志明院士主持。
研讨会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鄂维南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江松院士、我院袁亚湘院士、
浙江大学包刚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强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金石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沈佐伟教
授、美国布朗大学舒其望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许进超教授等3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报告,内
容涉及深度学习,高精度算法,随机优化方法,不确定性量化,反问题等诸多研究热点。我院计算数学与
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长周爱辉研究员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林波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加强了各领域专家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计算数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会议
期间还召开了《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编委会,探讨期刊的现状和进一步的发展规
====================================================================================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8年6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主办的“2018年现代优
化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数学院南楼举行。数学院副院长洪佳林研究员、会议组委会主席戴彧虹研究员、
Lehigh University 的Tamas Terlaky 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大家参加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162名专
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现代优化技术(稀疏优化、网络优化、混合整数规划、非凸优化等)及其在工程、工
业及管理领域(信息科学、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无线通信等)的创新应用。研讨会期间,与会学者就相
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国际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并达成了很多合作意向。除大会报告外,
研讨会还安排了墙报展示(6月16日和17日),评选出两个最佳海报奖分别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孙海琳副教
授和北京邮电大学的孙聪博士。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促进数学特别是优化与应用的发展及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数学会、中国科学院、数学院、数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
计算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学院优化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经费支持。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还有Texas A&M University 的Sergiy Butenko教授(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主编)、Linkoping University 的Oleg P. Burdakov教授(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Tsung-Hui Chang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陈小君教授、清华大学的谷源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罗智泉教授、美国University of Florida的Panos M. Pardalos
教授、University of Houston彭积明教授、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Nick Sahinidis教授(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主编)、香港中文大学的苏文藻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孙德锋教授、Lehigh University的
Tamas Terlaky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彦飞研究员、北京大学的文再文教授、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的武虎林教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
印卧涛教授、数学院林群院士、数学院的袁亚湘院士和计算数学所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林波
====================================================================================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冷原子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ld Atom Physics,简称ISCAP-VIII)于2018年6月10-14日在武汉顺利召开。
ISCAP由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中心发起,得到了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自2004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卢
征天教授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詹明生研究员和物理研究所的刘伍明研
究员担任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由詹明生研究员担任地方组委会主席。
本次会议的主题包括冷原子和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简并费米气体、原子光学和物质波干涉、原子频
率标准和精密测量、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引力波,暗物质和基本对称性等。共有来自国内外82
家高校、科研机构的443名正式代表参加本次会议,为历届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共有邀请报告36个,
其中港澳台及大陆地区26个,其他国家与地区10个;张贴报告105个。
会议期间,中科大的潘建伟和彭承志团队报告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卫星开展的一系列空间尺度量子实验进展及
未来计划,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刘亮介绍了首个空间冷原子钟的在轨运行情况及未来空间基础物理研究中的
应用,中科院武汉物数所詹明生介绍了沼山长基线原子干涉引力天线(ZAIGA)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设想,中
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李天初院士向与会代表通报了第十届全球绝对重力仪国际比对的基本情况,他重点介绍
了国内4台原子重力仪参与国际比对的初步结果,美国哈佛大学的胡明光博士报告了他们最近成功实现单个
冷分子合成的实验进展。此外,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丹麦、台湾、香港等国
家和地区及内地的代表就超冷原子、原子干涉仪、原子钟、冷分子、精密谱、费米超流、量子动力学、原子
三极管等广泛的话题做了大会报告交流。
这次会议为海内外冷原子物理领域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了冷原子物理界近年来丰
硕的研究成果。====================================================================================
武汉物数所发起并举办引力磁效应与大尺度转动测量国际会议(GRM2018)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918年兰斯和蒂林预言了广义相对论引力磁效应,被命名为兰斯-蒂林效应(Lense-Thirring effect),也
被称为参考系拖曳效应,精确测量引力磁效应对广义相对论检验、引力波探测和天文物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
义。
为了纪念兰斯-蒂林效应被提出100周年同时研讨更高精度检验该效应,2018年6月6-10日,武汉物数所发起
并主办了引力磁效应与大尺度转动测量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avitomagnetism and
Large-Scale Rotation Measurement,简称GRM2018)。本次会议由武汉物数所詹明生研究员和倪维斗
教授担任会议主席,邀请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科研院所科学家和我国华中科技大学、
北京大学、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等国内科研人员交流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6日)由倪维斗教授、张洁教授和李润兵研究员分别为参会人员介绍
了相对论中的引力磁效应、激光陀螺仪和原子干涉陀螺仪的相关研究。第二阶段(6月7日-6月9日)是为期
三天的学术交流报告,报告主题围绕在空间和地面用高精度陀螺仪精确测量引力磁效应,其中美国和意大利
科学家介绍了科学卫星(GP-B,LAGEOS,LARES)对引力磁效应的测量结果和研究计划,德国和意大利科
学家介绍了在地面和地下用大尺度高精度激光陀螺仪精密测量地震、地球潮汐、极移、日长变化以及测量引
力磁效应的方案研究,日本科学家报告了1.5公里地球物理应变激光干涉仪的测量结果,法国科学家介绍了航
空引力测量和等效性原理检测的研究进展,我国科研人员介绍了激光陀螺仪、光纤陀螺仪和原子干涉陀螺仪
的研究进展。第三阶段(6月10日)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做大众科普报告,GP-B首席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
学M. Keiser教授详细介绍了GP-B引力探测卫星和高精度静电悬浮超导陀螺仪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原理的
检验;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U. Schreiber教授详细介绍了高精度激光陀螺仪及日长变化等精密测量应用,武
汉物数所研究人员、研究生、天眷班学生及周边高校的师生及社会群众等三百多人怀着极大的兴趣听取了报
告,科普报告特邀了童昕研究员和张洁教授担任翻译。
会议期间武汉物数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与国内外同行就高精度陀螺仪测量引力磁效应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
后国内外专家同行分别参观了该所原子干涉仪实验室、单原子操控实验室、离子光钟实验室和玻色爱因斯坦
凝聚实验室等,对该所取得的科研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会议闭幕式上,武汉物数所党委书记詹明生研究员对国内外专家的到访表示感谢,对这次交流活动所取得的
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对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大家团结奋进,在精密测量物理领域做
出更好的成绩,并建议定期举办引力磁效应与大尺度转动测量国际会议(GRM Workshop)。在大会合议讨
论中,推选出了国际组委会委员,随后组委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2019年6月由I. Ciufolini教授和
====================================================================================
“2018超算与大数据高端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来源:广东工业大学
本网讯 6月23日,由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计算数学学会联合主办,广东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承办的“2018超算与大数据高端学术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顺利召开。
超算与大数据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最新驱动力。本次高端学术论坛旨在加强超算、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等领域
研究学者之间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推动超算应用和大数据应用学术成果的转化。来自国
内外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联想集团、浪潮集团等著名行业企业的代表150多人参加了论坛。
在开幕式上,美国Old Dominion University教授、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组部千人
计划人才、中山大学国华讲座教授、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理事长许跃生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副校级干部张
学理,计算机学院院长凌捷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作了精彩的开幕致辞。论坛邀请了科学与工程
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张林波研究员,佛山科技学院校长郝志峰教授,国家优青、中山大学郑伟
诗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吴迪教授,深圳大学计
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毛睿教授,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武继刚教授,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朱庆勇教授、
深圳超算中心梅伟先生,并邀请了联想集团高性能计算高级架构师郝常杰先生,和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副总
裁、首席CEO李慧女士作行业应用报告。广东省科协学术部谢洪部长到场祝贺,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曾安教授、
战荫伟教授和相关师生参加了会议。
本次高端学术论坛由联想集团独家赞助,得到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
大数据安全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协办支持,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E级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项目检查会在北京召开
来源:科技部
由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 “E级计算机关键技
术验证系统”项目检查会于2018年6月1日在北京召开。钱德沛教授等总体专家组专家、项目和课题负责人、
专项办等有关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项目负责人厉军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组表示,公司在项
目研发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为项目顺利完成预期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项目组按照专
项办的要求,从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考核指标、成果形式及进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随后专家
对原形系统进行了实地检查。最后,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认为项目已基本完成了任务
书规定的研究内容,还应进一步详细论证从原型机到E级机的可扩展性;考虑在7nm工艺条件限制下,DCU
性能如何进一步提升,控制技术和工艺风险;提升全浸式液冷系统技术的可靠性。
自2016年项目立项以来,曙光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
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单位,团结一致,协作攻关,完成了E级原型系统研制,在国产X86
高端通用处理器、国产GPU众核加速器、6D-Torus交换系统、全浸式相变冷却技术、超融合自适应集群操作
====================================================================================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八届一次全委会近日在京召开。在发表题为《构建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夯实世
界科技强国根基》的工作报告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指出,面对2018年的新任务新
要求,科学基金要坚持“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
交叉融通”的新资助导向,明确优先资助领域,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领
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
报告总结了2017年和近五年的主要工作。过去五年,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预
算从2013年的161.6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67.36亿元,年均增长13.41%,支持科研人员73.91万人次、
博士后3.4万人次、研究生75.2万人次,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全球的14.03%,居世界
科学资助机构之首,有力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改革发展。
李静海强调,做好新时代科学基金工作,要切实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直面深层次问题,把握“基础研
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的战略定位,把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
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
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战略航标,把握“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
性”的改革遵循。
报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及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面对新任务新要求,科学基金要深入落实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根据科学问题属性,坚持“鼓励探索,突出原创;
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新时代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
突出原创”旨在让新思想及时得到支持,鼓励源于科学家灵感的自由探索,强调首创性,使科学基金成
为新思想的孵化器;“聚焦前沿,独辟蹊径”旨在扩展新的科学前沿,强调开创性和引领性,使科学基
金成为科学前沿的牵引器;“需求牵引,突破瓶颈”旨在破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
心科学问题,使科学基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驱动器;“共性导向,交叉融通”旨在以共性
科学问题为导向,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科学基金成为人类知识的倍增器。
基金委要明确优先资助领域,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
下功夫,建立以“负责任+计贡献”为核心的分类评审机制,构建符合知识体系内在逻辑和结构、科学
前沿和国家需求相统一的学科布局,建立分阶段、全谱系、资助强度与规模合理的人才资助体系,探索
成果运用贯通机制,加强科研诚信文化建设,将试点先行和分步实施贯穿改革始终,排出改革优先序,
制定改革路线图,建成理念先进、制度规范、独具特色的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
报告指出,2018年基金委要重点从“抓好中心工作、推进改革试点、规划长远发展”三个层面部署和推
进科学基金工作。在抓好中心工作层面,严格按照评审流程,规范有序开展各类项目评审,完善人才资
助机制,防止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信息化
水平,深化业务监督,加强自身机构和队伍建设。在推进改革试点层面,按照新时代资助导向,制定并
实施科学基金项目分类评审管理试点方案,建立交叉融合和成果应用体制机制,拓展科学基金多元化投
入渠道,成立科学基金战略咨询委员会。在规划长远发展方面,研究制定以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学科布局
方案,以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智能化评审系统建设方案,建立以“负责任+计贡献”为核心的
同行评议机制。
基金委监委会主任陈宜瑜在作题为《开启新时代科学基金科研诚信建设新征程》的工作报告时指出,过
去五年,监委会加大惩戒力度,不断提升监督效能,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注重构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
政策理论研究,推进规章制度建设,强化信息化条件支撑,稳步推进基础性工作。下一步要坚持端口前
移,强化诚信自律意识,坚持制度先行,提升依法管理水平,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工作效能,突出
技术支撑,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监督工作水平。2018年要认真落实监督
与查处工作,优化科学基金监督体系,开展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推进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化建设。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
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科技创新思想,贯彻落实刘鹤副总理的讲话精神。要按照“三个面向”
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向科技要规律,要
力量。要改进项目选题机制,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要更加突出体现国家意志和战
略需求。要不断完善项目形成机制。要注意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等科技创新与哲学等人文社会
科学的融合,加大对“卡脖子”重大关键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要在科研认识和科研方法上有一套成型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对项目形成机制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注重基础研究的分类评价。要注意国家
创新体系与科技创新的治理体制相关问题研究,提升创新治理能力。要端正学风和作风,谦虚谨慎,懂
得敬畏,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要弘扬忠诚、担当、务实、专业、守正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
来源: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
6月26日,ISC2018进入紧张的第二天,继TOP500排名发布后,本日的Focus Session便聚焦世界各国的
E级计算系统研制进展。由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教授主持,美国能源部E级计算计划(ECP)
负责人Douglas Kothe、日本RIKEN计算科学研究院Yutaka Ishikawa、西班牙巴塞罗那超算中心运行负
责人Sergi Girona、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王睿伯分别报告了美国、日本、欧洲和我国E级计算系统研制的最
新进展。
来自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Douglas Kothe首先介绍了美国由能源部主导的E级计算计划(ECP)。作为美
国E级计算行动计划(ECI)的核心组成部分,ECP集合了一支由几大国家实验室、巨头厂商、以及一大
批科研机构与大学组成的国家队。新晋TOP500冠军Summit与季军Sierra系统正是美国E级计算的先导系
统,而到2021至2023年,美国将有3台E级系统分步上线,第一台将是由Intel 和Cray共同研制、部署在
阿冈国家实验室的Aurora(A21),随后将是在橡树岭的Frontier和劳伦斯利弗莫的EI Captin。ECP的
最终目标是建设E级计算的生态系统,围绕这个目标,ECP已面向化学与材料科学、能源开发与利用、地球
与空间科学、数据分析与优化、协同设计等五大应用方向布局了30多个具体E级应用项目,并已取得阶段
性应用成果。随着能源部加大投入,A21的技术路线不断明晰,美国无疑是夺得E级计算这顶皇冠最有力
的竞争者之一。
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Yutaka Ishikawa教授重点介绍了日本E级计算机Post-K的研制进展。作为最早
明确其E级计算发展路线的国家,日本目标在2021年初由Fujistu研制成功第一台E级计算机Post-K Computer,
并部署在RIKEN。就在上周,Fujitsu宣布已完成Post-K计算芯片原型研制并开始测试,作为首个基于
ARMv8-A Scalable Vector Extension (SVE)架构的48核芯片,这款芯片也体现了日本半导体工艺的发展。
同时,Post-K的系统软件环境也已在部署中,按照日本政府规划的9大重点应用领域,部分目标应用亦已
在进行调试优化。按照目前发布的进展,日本在2021年实现E级计算的道路上颇为顺利。
来自巴塞罗那超算中心的Sergi Girona介绍了欧盟主导E级计算的EuroHPC计划进展。在最新公布的TOP500
榜单上,整个欧洲仅有来自瑞士国家超算中心的Piz Daint进入前十,且该系统的研制方是美国的Cray公
司。这一局面可能很快就会改变:在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7个主要欧洲国家的带领下,目前已有
20个欧盟国家签订了EuroHPC协议。按照昨天欧盟最新通过的EuroHPC规划,欧盟政府将投入4.8亿欧元,
通过与各国政府共同投入的模式,在2020年建设两台Pre-E级系统和两台P级系统,并在2022-2023年左
右建成2台E级系统,且其中至少有一台将使用欧洲自主的技术。虽然目前各系统的选址还未确定,但通
过这一系列部署规划,欧盟对实现E级计算、大幅提升欧洲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竞争力的决心可见一斑。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随后代表我国介绍了中国的E级计算实现蓝图,我国的E级超算系统研制将继续
依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专项开展,目前,我国的E级计算规划布局也已铺开,在科技部的
委托下,由国防科大、江南计算机研究所和中科曙光3家单位开展了E级系统技术研发和验证,而最终的
国产E级系统研制方案预计将于今年年内发布,目标在2020年左右完成研制。
截止目前,三家用于验证各自技术路线的原型系统逐步完成,今年5月,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
全自主创新E级系统原型机率先亮相,并计划于今年6月完成部署,年底正式投入测试。按照天河的技术
路线,未来的E级系统将采用自主的飞腾处理器、Matrix-3000加速器、新一代高速互联通信、麒麟操作
系统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
四国专家的报告引发了会场激烈的讨论,虽然目前各国设置的E级计算实现节点集中在2020-2021年,但
E级计算究竟何时实现,谁将抢先占据这一制高点,E级应用将在哪个领域率先实现,目前都还难以确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E级计算必将实现,而在各国的竞争过程中,在自主可控的目标驱动下,也必将在各领
====================================================================================
来源: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6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NCMIS)与北京太一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
“大数据与区块链实验室”成立仪式暨区块链基础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携手夯实
基础 共同创造未来”,会议聚焦区块链底层基础技术发展,汇聚国内顶级技术机构专家学者、业内知名
人士、技术大咖、行业精英和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共同探讨区块链基础技术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数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武艰、中国科学院数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
科学中心副主任高小山、北京太一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迪、中国密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
小云等领导为大会致辞;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事业部副主任胡永涛、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副研究员代涛等专家领导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副主任闫桂英主持。
武艰首先宣布实验室成立,并为实验室主任高小山、邓迪;副主任闫桂英、陈爱平与甘国华颁发了聘书。
他在发言中表示:相信通过大数据与区块链实验室的成立,通过数学技术的研究,能够解决区块链当中
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同时也为区块链技术培养人才,可以探索区块链技术发展新的方向。
高小山在致辞时表示:数学方法毫无疑问将会在高效的区块链网络、区块链新兴技术、区块链抗量子加
密等核心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数学的思想渗透也必将支撑整个区块链机制的建立。
王小云院士致辞时表示:区块链融合了加密技术、签名技术,也结合了绑定技术,可以达到信息化行业
一个有效的关联,对业务、交易信息、清算都有关,它把交易业务很大的扩展了。
邓迪致辞时表示:大数据需要应对海量化和快速增长的存储,对底层文件要求高于传统技术;区块链在
本质是分布式帐本,是秩序增长的数据结构,区块链技术是特定的数据持久化技术,是对传统互联网技
术的升级和补充,未来也将是庞大复杂大数据的信息来源和组织方式。
接着,邓迪与高小山共同为“大数据与区块链实验室”揭牌,这标志着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结合发展即
将进入全新的征程。
“大数据与区块链实验室”是国内首个从数学层面研究区块链基础技术的联合实验室,主旨是研究区块
链领域前沿基础问题,探索区块链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培养区块链领域人才力量,为提升我国区块链发
展的整体技术水平,做出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贡献。
学术研讨会环节,太一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甘国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冯秀涛、中科
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凌云、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房勇等行业专家为本次会议做课题研究
报告。
甘国华博士首先向来宾做《区块链与数学》报告,报告中详尽描述了数学与区块链技术之间的渊源,如
区块链与数学的关系、应用、思考以及问题。甘国华博士提到:数学是科学之母,也是区块链之母,是
区块链的DNA。而密码学、三重记账法和P2P网络则是区块链技术技术的三大起源。数学在区块链当中
应用,则包含数据结构、共识算法、密码算法、智能合约和链网结构等。
冯秀涛随后为大家带来第一个课题研究报告《密码货币中自私挖矿和BWH攻击研究》,他以比特币与区
块链为背景做探讨,主要研究底层算法体制的脆弱性和网络协议共识的脆弱性。并介绍了他的两个研究
项目,一个是私自挖矿的算法研究,一个是BWH攻击性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给出了脚本机制下的自私
挖矿攻击,进一步降低了攻击者的算力要求,并提高了攻击者的收益;发现了L. Luu等人关于BWH攻击
理论分析中的缺陷,并证明了攻击者单纯实施BWH攻击并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吴凌云在《高效区块链网络技术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区块链的性能问题、区块链性能的影响因素、区
块链性能的数学模型和高效区块链的关键技术。他认为: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性能的决定因素;去中心化
区块链的性能瓶颈是由区块链数据结构决定的;BlockDAG是提高去中心化区块链性能的重要发展方向;
BlockDAG技术将面临挑战。
房勇在《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发展与展望》中介绍了区块链与共识机制、共识机制的发展与应用、几种典
型的共识机制和新型共识机制设计。他指出:新型共识机制的基本要求要从能耗(算力)、一致性(分
差问题)、代币依赖(权益分配)、效率(算法复杂度)、安全性(作恶节点)、去中心化(记账节点
选取)等几个方面入手,而如何基于未来特定的应用场景,实现各方面要素的优化平衡,是新型共识机
制发展的核心思路。
与会专家就区块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NCMIS与太一云联合成立的大数
据与区块链实验室,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探索,是数学关键技术与区块链相结合的良好发展平台,必将为
====================================================================================
发件人:Jie Shen
为持续推进海峡两岸学者在计算数学方面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将于2018年8月3日-7日
在贵州省贵阳召开2018年海峡两岸计算数学研讨会。 这是这个系列研讨会的第五届,前四届
会议已经分别在厦门大学(2010年)、台湾中山大学(2012年)、湘潭大学(2014年)、成
功大学(2016年)召开。本次会议将围绕海峡两岸学者在计算数学几个重要领域的研究工作
进行交流和讨论。
详情请见会议网页:http://math.gzu.edu.cn/2018/0529/c9575a96858/page.htm
会议组织委员会:
黄云清(湘潭大学),赖明治(台湾交通大学),沈捷(厦门大学),许传炬(厦门大学)。===================================================================================
期刊内容: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 Modeling, Volume 15, Number 4-5, 2018
来源:http://www.math.ualberta.ca/ijnam
Dedicated to Professor William Layto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L. Berselli, Weak solutions constructed by semi-discretization are suitable: the case of slip
boundary conditions............................................................................................................479
J. Connors, An ensemble-based conventional turbulence model for fluid-fluid interaction.....492
C. Corduneanu, A glimpse on fourier analysis: third stage..................................................520
J. Fiordilino and S. Khankan, Ensemble timestepping algorithms for natural convection.................524
D. Glotov, W. E. Hames, A. Meir and S. Ngoma, An inverse diffusion coefficient problem for
a parabolic equation with integral constraint........................................................552
P. Hoffman, Hyperbolic PDEs across gasdynamics, plasticity, and granular plasticity....................564
H. Lee and S. Xu, Numerical approximation on viscoelastic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579
T. Iliescu and H. Liu and X. Xie, Regularized reduced order models for a stochastic burgers equation...........594
M. Gunzburger, N. Jiang and M. Schneier, A higher-order ensemble/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method for the nonstationary Navier-Stokes equations......................608
I. Lyngaas and J. Peterson, Using RBF-generated quadrature rules to solve nonlocal anomalous diffusion...........628
L. Rebholz, S. Wise and M. Xiao, Penalty-projection schemes for the Cahn-Hilliard Navier-Stokes diffuse interface
model of two phase flow, and their connection to divergence-free coupled schemes............................................. 649
V. John, S. Kaya and J. Novo, Finite element error analysis of a mantle convection model....................................677
A. Takhirov, M. Neda, J. Waters, Modular nonlinear filter based time relaxation scheme
for high Reynolds number flows..........................................................................................699
Y. Li, C. Trenchea, Existence and ergodicity for the two-dimensional stochastic Boussinesq equation.................715
M. Neilan and D. Sap, Macro Stokes elements on quadrilaterals....................................729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