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24年12月28日


*******************************************************************************

1. 如你的计算机不可以看中文, 请看相应的网页:

If you can not view Chinese, please visit the following website:
http://www.polyu.edu.hk/ama/CAM/cam-digest-html/

2. 如你想加入或退出我们的Email数据库, 请看相应的网页:

If you wish to withdraw from our email database, please visit

http://www.polyu.edu.hk/ama/CAM/cam-net/indexcn.html(中文)
http://www.polyu.edu.hk/ama/CAM/cam-net/ (English)

3. 如你想投稿, 或提出改进意见, 请Email

If you wish to make a submission, or make suggestions, please email

tzhou@lsec.cc.ac.cn, zhizhou@polyu.edu.hk

*******************************************************************************

本期编辑:



周涛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tzhou@lsec.cc.ac.cn


周知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hizhou@polyu.edu.hk


内容提要:

===================================================================================================

瞭望访谈丨让中国数学涌动创新活力——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田刚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URL: https://news.pku.edu.cn/xwzh/9c978840031d4969b2b16a7ad30655a0.htm

◇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问题;汇聚顶尖学术资源,拓展学生学术视野;调动学生求
索积极性,浓厚数学文化;师生共建学术共同体,营造“不打扰”治学环境——这些理念和做法
让北大数学长期保持创新活力

◇中国的数学家也能做出杰出的、原创性的工作成果,我们一定要树立学术自信

◇数学等基础学科探究所需要的天马行空、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等因素是无法被标准化的。对
于中小学生而言,要给予他们自由的想象空间,珍惜和保护他们探索、好奇的天性

40多年前,还是北京大学数学系学子的田刚和同学们从北大骑车“来回两个多小时”,只为听一
次海外访学归国老师的授课。在那个年代,“海外”才能代表数学研究的前沿。

此种情况早已逐渐转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国际
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曾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学府,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回到北
京大学推动中国数学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的发展变迁。“40多年来,
中国数学取得巨大进步。更多中国数学家活跃在国际数学前沿。国内自主培养的数学人才开始
做出国际一流成果。”田刚说。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田刚谈及我国数学人才素质及选拔方式、北大数学人才的培养
理念、何以让数学创新充分涌流等话题。

田刚认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为数学强国,标志在于,这个国家的数学家能对数学、对人类产
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数学家能否提出足够有分量的数学问题,引领一个
方向的发展,让更多优秀学者愿意沿着这个路线深入研究下去。”田刚说,我国数学家正在努
力,争取早日形成数学的“中国学派”。“我们有实力有能力完成这一目标。未来,我们要继续
保持学术自信和定力,不迷信不盲从,心存目标,专注脚下。数学强国的理想终将实现。”

“数学有用”

《瞭望》:你曾在较多场合传递“数学有用”这一理念。为什么?

田刚:“数学有用”是我在十多年前提出的。当时,我国关注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人还没有现在这
么多。因此我与一些具有相似工作经历的科学家一起,通过发表文章、开展讲座等形式为基础
研究发声。基础研究的有用性和重要性开始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数学的发展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重大科学发现都与数学相
关。可以说,世界强国必然是数学强国。

令人高兴的是,如今,数学等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在我国得到高度重视。人们意识到,数学是航
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
要支撑。比如,当前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数学是其背后的关键理论基础;健康防疫方面,疫
苗制作依靠数学分析数据来确认有效性;手机上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背后的许多关键技
术依赖数学。

《瞭望》:在你看来,数学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田刚:世界各国大多重视数学教育。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教会人以理性的方式、科学的
语言进行科学思维。

数学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学习及解题的过程,就是分
析、推理、判断等缜密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解决
困难的意志力得到磨砺。数学教育对于提升全体国民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科学素养,完善
个人品格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瞭望》:你如何看待我国数学人才素质及选拔?

田刚:我国数学人才整体素质在世界范围内是较高的。陈省身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数学才
能不需要讨论”。我国有着丰富的优秀数学人才储备,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国民对教育的重视
和崇尚知识的文化传统积淀。

整体来看,我国在数学人才的培养和区域分布上仍存在一定不平衡。数学人才主要集中在经济
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农村及边远地区数学苗子的发现和
培养对我国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在对优秀数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我国一直有很好的传统,比如中科大少年班,还有一些
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和政策等。其中,奥数是数学人才选拔,是我国发现具有数学天赋
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具有关注奥数的传统和氛围,中国学生的奥数能力在国际上也相当
出色。

但是需要认识到,奥数的功能是有限的。其本质是一种竞技比赛,不是数学研究。奥数比赛有
限定时间、有确定答案;数学研究比奥数更复杂,它没有既定答案,常常需要先搞清楚真正的
问题在哪里。数学研究往往需要投入更长的时间,有时一个问题要耗费几年甚至几十年去解答,
更有甚者终其一生也未必能解答。

《瞭望》:近年来,北大数学有怎样的发展变化?

田刚:北大数学学科经历11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
中心共同组成的北大数学学科拥有一支研究领域宽广、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其中
既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家,也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数学家。

近年来,越来越多北大人活跃在国际数学研究前沿,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比如我
在微分几何等核心数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引进了新的几何稳定性概念,率先证明了YTD
猜想;刘若川与他人合作建立了几何相对p进霍奇理论的基础理论,得到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在
内的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并被广泛引用;刘毅独立完成的工作解决了菲尔兹奖得主McMullen提
出的猜想、长期未解决的Simon猜想等,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在应用数学方面,北大数学
也做出了多项高水平成果,不少已落地实施。

2022年7月,第29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北大数学有6位教师、8位校友应邀作报告,与普林
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世界顶尖数学院系受邀作报告的人数
相当,在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2022年斯隆研究奖的20位数学获奖者中,有3位是北
大毕业生。近15年来,共有25位北大数学的毕业生先后获此殊荣。

当前,从国际上看,北大数学在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师资队伍等方面也是一流的。

在国内,北大数学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内知名高校数学院所的学术带
头人很多毕业于北大。

北大数学学科自身不断进步同时,极大促进了学科交叉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北大数学科学学院
是北大计算机学院等院系的策源地,为理论计算机、管理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大数学与物理、化学、生命、医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交叉渗透,硕果累累。

《瞭望》:北大数学在人才培养上有哪些关键理念和做法?

田刚:我曾在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长期工作过,教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中国学生
的数学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也非常优秀。如何将这些极具天赋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培养好,是摆
在北大教师面前的重大任务。日常教学中,北大数学人才培养注重以下理念和做法。

——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告诉学生什么是好问题,给他们提
供学术研究方面的训练和发展机会。北大的学生是具备挑战大问题的能力的。因此,培养的重
点不是灌输知识,让学生们去“卷绩点”,而是要去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做自己最拿手、最擅长、
最感兴趣的研究。

人是复杂而多样的,学生们也各有特点,作为教师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比如,2000年前后入
学、被媒体誉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国际一流青年数学家中,好几位都曾经参加过我的本科
生研讨班。在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根据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读经典的数学著作、前沿的
数学论文,与他们一起探讨确定研究方向。

——汇聚顶尖学术资源,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上世纪90年代,我在北大倡议设立“特别数学讲座”,
邀请国际顶尖数学家讲授前沿知识。鄂维南院士也积极在应用数学方面组织高水平学术活动。
多位老师齐心协力,邀请本领域一流数学家到访北大授课。通过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一大批
学生因此受益并迅速成长起来。这一机制延续至今,并不断创新延展。比如,举办“北大数学一
小时”通识系列报告,由杰出数学家主讲,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各方向研究热点和主要学术思想;
邀请遍布全球顶尖名校的杰出校友开展学术交流等。

——调动学生求索积极性,浓厚数学文化。近年来,海外一大批优秀数学家“燕归来”回到北大工
作,他们和国内新近培养的优秀青年学者一起,赋予了北大数学新的活力。我们根据数学科研
特点开展了更多探索,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组织中青年教师开设“3+X”讨论班,帮学
生了解前沿领域,早日开展科研;举行北大数学“拔尖交流会”,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研究互
动机会,学生可以在充分了解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选择指导教师;近期还经常举办学术午餐会,
学生们可以边吃午餐边游走于各个研究方向的讨论教室,向不同方向的教师提问并开展探讨。

——师生共建学术共同体,营造“不打扰”治学环境。北大数学的教师们总喜欢说“在北大是老师
教学生,也是学生教老师”。的确如此,高水平的教师可以更好带领学生探索广阔的学术世界;
学生的求索、追问,也能激发甚至促进教师的科研。正是北大全体数学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学
生们的求索和热情一起营造了氛围浓厚的学术共同体,这样的环境尤其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和教师的事业发展。

在学术环境建设方面,也要为学者提供“不打扰”的治学环境,减少非科研教学因素对他们的干
扰。同时注重尊重学术,人才引进、考核评优等都应以学术为先。

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环境的营造方面,也应该遵循和重视数学的特点。比如大家通常会把数
学分为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大的方向,基础数学以个人研究、交流合作为主,不适合大集
团大团队的研究模式,应用数学更应侧重大团队的集体合作。

在学术氛围好、学术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形成良性循环。即形成示范作用汇聚各方向优秀人才,
优秀数学家通过互动,打通不同研究方向的藩篱,从而促成重大问题的解决。

数学创新如何涌流

《瞭望》:你如何看待中国数学当前的国际影响?

田刚:40多年前,我还在北大念书的时候,选择数学研究作为职业、想当职业数学家的青年还
不多。站在国际数学前沿的中国数学家也屈指可数。

2000年左右,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中国籍数学家做出了国际一流的成果,在国际数学界
崭露头角。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不仅是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做出了很好的、高水平的成果,国内自
主培养的青年学生也能做出国际一流成果。当前,国际数学前沿领域活跃着更多中国数学家的身
影,我们有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并在国际数学的主要学术中心作专题研讨。
我们在几乎所有数学方向上都有实力很强的年轻数学家。同时,在世界顶尖高校任职的中国籍数
学家越来越多。

我们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也有巨大改观,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很多国外的知名数学家,
尤其是有潜力的青年数学家愿意来到中国发展事业。

《瞭望》:在你看来,如何更好激发数学创新?

田刚:像数学研究这样的基础研究只有大胆想象,自由地探寻规律和世界奥秘,才更有可能取得
原创性的突破。

在一定程度上讲,北大数学的本科学生可能比世界顶尖名校的本科生基础更扎实、学得更多,但
是自信心还需要更强一点,要敢于思考一些大问题,敢于挑战一些难问题。在我看来,我们的学
生完全具备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但他们有时仍会有畏惧心理,觉得一些问题大数学家都没做
出来,自己未必能做。我认为,中国学生要更加敢于标新立异和挑战学术权威,我们的教师也要
多给学生鼓励和引导。

另外,更加松弛、少一些功利的心态,也有助于自由探索和创新。

目前,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成效已经有了显著进步。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还需要打开思路,凝聚共识,努力提高水平。当前中小学教育多是“确定性教育”,很多考题、问
题都是“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学生面对不确定性有抗拒心理,面对
广阔的创新空间会不知所措。

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数学等基础学科探究当中所需要的天马
行空、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等因素是无法被标准化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要给予他们自
由的想象空间,珍惜和保护他们探索、好奇的天性。只有这样,创新创造才能更多发生。

当前,无论是有关部门,还是研究者都在通过不同方式积极营造宽松、浓厚的治学环境,探索人
才培养的新路径。不少学校也在做教材改革的探索,在教材中加入数学的起源发展、数学家的故
事等数学史内容,加入开拓学生思维的趣味内容等。数学科普活动、数学展览、科学博物馆等的
增多,也为孩子们种下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种子。

整体而言,我们的数学文化、研究氛围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不仅政府各级部门重视数学,连企
业界也开始对基础研究积极投入,鼓励数学研究。更多中国数学家敢坐冷板凳,敢于投身数学重
大问题、重大猜想的解决,令人对中国数学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特别致谢:唐敏、魏雨虹)


===================================================================================================

关于评选认证2025年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的通知


来源: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网站

URL: https://www.csiam.org.cn/1006/202412/2272.html

为鼓励更多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落地,促进应用数学及相关工业发展,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
会(CSIAM)自2021年起评选认证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历年已获得认证的落地成果名单
请见:https://www.csiam.org.cn/1065/index.html

详情请见:http://csiam.math2industry.org.cn/amat/

2025年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征集工作现已启动。

一、申请认证项目应具备以下资格:

1、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落地;

2、主要成果在中国完成。

二、认证采用推荐制度,由以下两种方式推荐产生:

1、个人推荐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须两位推荐人):

(1)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内有重大影响力(中国500强)企业负责研发创新合作的副总裁及以上职位;

(3)CSIAM会士、CSIAM常务理事、CSIAM专业委员会主任;

(4)省级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

2、单位推荐:CSIAM团体会员。

*注:因CSIAM团体会员名单每月实时更新,请以学会官网《简讯》2024年12月名单为准
(名单预计2025年1月初更新,敬请留意)。

详情请见:https://www.csiam.org.cn/1045/index.html

每位推荐人和推荐单位每年限推荐一项成果。

三、候选落地成果需提交以下材料:

不超过1000字的项目简介;

不超过10分钟的项目视频介绍;

2份个人推荐信或1份单位推荐信。

*注:视频中请清楚描述项目问题背景、项目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成果应用后所
产生的效益/性能/影响等。

四、请于2025年3月15日(含)前将申请材料上传提交至网站:
https://math2industry.org.cn/certification

五、联系方式:

龚女士 18874954146,yygong@csiam.org.cn

附 件: https://www.csiam.org.cn/1006/202412/2272.html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2024年12月24日


===================================================================================================

2025年第二十二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征集通知


来源: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网站

URL: http://www.jsiam.js.cn/portal/yysxxh/noticedetail.action?typename=tzgg&id=10667

五一数学建模竞赛是由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建模协会发起,由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
学学会、徐州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一项高水平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该竞赛
进入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学科竞赛省级赛事目录。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社会责
任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本领。

自2004年首次办赛至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21年,累计吸引海内外20余万学
生参赛,办赛规模不断壮大、竞赛质量不断提升,在弘扬数学文化、普及数学建模知识、提升学
生数学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外众多高校和青年学生的青睐和欢迎,也得
到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实践
创新教育的品牌赛事。

第二十二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将于2025年“五一”期间举行。为了进一步拓广命题思路、搜集赛
题素材、提高竞赛水平,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将沿袭历届大赛传统,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赛
题或者赛题素材。

一、赛题素材来源

赛题题目一般来源于社会生活、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没有事
先设定的标准答案。

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始终坚持以解决社会热点难点为出发点,设置了大量能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经
典题目。例如:“碳排放约束下的江苏省煤炭消费预测”“温室中的绿色生态臭氧病虫害防治”“煤
炭企业生产调度与销售方案设计”“关于火车站股道和列检的问题”“纯净水安全监控问题”“毕业
生就业问题”“防洪物资调运问题”“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的生产与订购决策问题”等。

二、赛题素材要求

1. 提供的赛题或赛题素材,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题目背景(如实际课题的简化,社会热点问题,有实际背景的问题等);

(2)需要参赛者解决的主要问题;

(3)如果需要提供(或让学生收集)数据,指出可以得到数据的来源;

(4)网上相关资料的大致情况。

2.赛题只需参赛者学过普通高等学校的数学课程,不要求参赛者预先掌握深入的专门知识,但又
有较大的余地,供参赛者(三名学生为一队)在三天(72小时)内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3.应征赛题为中文版。

4.竞赛期间允许参赛者查阅各种资料(包括利用互联网),因此应征赛题不能在公开发表的文献
上直接找到答案。

5.赛题不与历届赛题重复。

历届赛题请查询:http://51mcm.cumt.edu.cn/14056/list.htm

三、征集对象

面向全国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的个人或团体。

四、征集时间

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2月28日24:00止。

五、提交方式

请应征者将赛题素材于2025年2月28日前发送至lijinbo@cumt.edu.cn(李老师),邮件主
题: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应征素材,并请在邮件正文中写明单位、姓名、电话等信息。

六、征集奖励

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应征素材进行评选,提供高质量素材的个人(团体)将获
得适当奖励,最终入选赛题的个人(团体)将受邀参与命题工作,并获得命题奖励。

七、其他

1.为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参与个人(团体)应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素材相关内容。

2.最终入选赛题知识产权归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所有。

3.欢迎访问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官网: https://51mcm.cumt.edu.cn/查阅有关竞赛的更多信息。

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2024年12月5日

===================================================================================================

第九届“谱方法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URL: https://www.csiam.org.cn/1003/202412/2263.html

为进一步发展谱方法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促进中国同行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
际前沿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 第九届“谱方法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1月
29日-12月2日在深圳大学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
主办,CSIAM谱方法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共同承办,河南省科
学院数学研究所和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共同协办。

来自全国以及海外100余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席宁波东方理工
大学沈捷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校长吕宏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前沿学部主
任徐成彦教授先后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祝贺大会胜利召开、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共遴
选并安排学术报告47份,主题涵盖谱与谱元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特别是非线性、非局部、高
维、多物理问题的高效高阶方法的时空格式、算法、理论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蔡勇勇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杨志国副教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李会元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杨将副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盛长滔副教授受邀作大会报告。参会代表分享各自的前沿研究成果和经验,深入
探讨谱方法的挑战与对策。

首届谱方法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全体委员工作会议同期举行。会议宣读了CSIAM“关
于成立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谱方法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的决定”,并汇报了专业委员会自筹
备以来的工作情况。

学会谱方法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供稿

===================================================================================================

“平均场模型、控制与博弈及其相关主题研讨会”圆满举行


来源: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

2024年11月22日至24日,由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承办的“平均场模型、控制与博弈及其相关主题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西南财
经大学、深圳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平均场模型
及其在控制和博弈中的前沿理论与实际应用。

研讨会开幕式邀请了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陈志平
教授致辞。陈教授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
的基本情况。他特别讲到,近年来,平均场模型作为研究大规模系统复杂性的一种强有力工具,
在数学、控制理论、博弈论及相关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分布式优化、
经济学和网络科学等领域,平均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希望各位专家通过不同学科间
的交叉与融合,推动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解决复杂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提供
新的思路与方法。随后会议召集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薄立军教授发言,他首先感谢国家天元
数学西北中心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对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表示
欢迎,他提到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梳理当前平均场模型与控制、博弈相关领域的核心难题,凝
聚多学科力量,共同探讨并提出攻关路径,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与支持。

在两天的会议报告环节,天津大学的王凤雨教授做了题为“Density Dependent SDEs”的报
告,对于依赖分布密度点态的奇异随机微分方程(SDE),证明了其适定性;山东大学王光臣
教授探讨了具有部分观测的大规模随机系统的线性二次微分博弈问题;大连理工大学柳振鑫教
授研究了McKean-Vlasov随机微分方程的局部同胚性质和平均场版本的乘法遍历性定理;福
建师范大学王健教授探讨了受 $\alpha$-稳定噪声驱动的McKean-Vlasov随机微分方程的
适定性及混沌传播结果;西南财经大学的马敬堂教授做了题为“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with iteration policy for the nonlinear BSPDEs”的报告,提出了一种深度学习
算法,为粗糙波动率模型下的连续时间最优投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武汉大学刘伟教授
介绍了非凸情形下McKean-Vlasov方程相关的弱交互粒子系统的集中不等式和指数收敛性分
析;山东大学聂天洋教授研究了具有部分观测和公共噪声的线性二次型平均场博弈,并验证了
去中心化策略$\epsilon$-Nash 均衡;四川大学的王天啸教授提出了带状态和控制延迟的
随机最优控制问题的一般极大值原理,结合了无延迟Volterra积分方程的新方法。

随后,香港理工大学许左权、余翔教授,天津大学邵井海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廖华夫教授,天
津大学鲍建海、黄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罗鹏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魏晓利教授,南方科技大
学温家强教授,复旦大学张奇教授,深圳大学王寒霄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任盼盼教授,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黄一杰、王敬飞博士做了精彩的报告,与会人员收获颇多。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平均场模型、控制、博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分享新
知识、交流新思想和探讨新方法论的重要平台,也有助于为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数
学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这些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创新和实践。


===================================================================================================

CSIAM2024年度“机器学习在地球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会议在珠海成功举办


来源:https://www.csiam.org.cn/1003/202412/2274.html

2024年12月21日,“机器学习在地球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主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分校
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CSIAM气候与环境数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联合承办,
旨在探讨机器学习在地球系统研究领域的最新应用和发展趋势。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及相
关业务部门等7家单位的90余人现场参会。

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李熙晨研究员主持开幕式。CSIAM前理事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曾庆存院士首先致辞,以“机器学习是人脑的科学”点题,指出机器学习的崛起将为地球系统科
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CSIAM会士、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则对人工智能与地球科学相结
合的前景进行了展望,鼓励学界共同推动机器学习方法在气候、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解决全
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随后,专委会主任曾晓东研究员介绍了学会以及专委会的历史,
指出专委会将持续推动计算和应用数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并期待大家的支持和
参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罗京佳教授和复旦大学的梁湘三教授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分别分享了基于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气候预测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信息流理论在气候模型和神经网络应用中
的潜力与挑战,引发热烈讨论。此外,会议还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
院海洋研究所、南方实验室、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内容
涵盖机器学习在归因研究、地球遥感与空间数据分析、气候模型优化与预测中的应用等。这些
报告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方法如何推动地球科学研究从数据分析到模型构建的全链条创新。

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可解释的人工智能”展开了深入交流,特别是信息流算法如何与气
候模型和神经网络深度结合成为关注焦点。与会者一致认为,推动人工智能在地球系统科学中
的应用,需要强调算法的可解释性,以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模型行为,将传统物理学与统
计数学方法的优势与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机器学习在地球科学领域的
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彰显了学界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信心。与会专家呼吁加强
人工智能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构建更加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
学科间的深度合作,为地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学会气候与环境数学专业委员会供稿


===================================================================================================

【会议信息】7th European Conf. on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Klagenfurt, Sep 2025


URL: https://eucco2025.aau.at

It is our great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we will be organizing the

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EUCCO)
September 29 -- October 1, 2025
University of Klagenfurt, Austria
https://eucco2025.aau.at

As with previous EUCCO events, the program will consist of thematic
focus sessions (with solicited and contributed talks) as well as
invited plenary presentations. The preliminary list of focus sessions
is (in alphabetical order):

*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 Inverse Problems
* Mixed-Integer Optimization
* Model-Order Reduction for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 Non-smooth Optimization
* Optimal and Feedback Control of PDEs
* Optimiz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 Optimization in Applications
* Optimization under Uncertainty
* Shape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Participants might also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attend the subsequent
4th Alps-Adriatic Inverse Problems Workshop (October 2-3, 2025).

Important dates:
* July 31, 2025: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closes
* July 31, 2025: registration closes
* August 31, 2025: acceptance notifications for talks
* September 8, 2025: payment closes

We hope to see you in Klagenfurt in September/October 2025!



===================================================================================================

【报告信息】欢迎参加!“魅丽数学”“帷幄之美”联合学术论坛(线上)


https://www.csiam.org.cn/1006/202412/2273.html

“魅丽数学”学术论坛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女性应用数学工作者委员会(女工委)发起,
旨在加强应用数学和工业界之间的交流与研讨,激励更多女性加入应用数学相关科技活动,
推动应用数学领域女性科研团队和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助力我国应用数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第3期“魅丽数学”学术论坛将于2024年12月31日(周二)下午15:00在线上举办,本次论坛
与中国运筹学会“帷幄之美”学术论坛携手合作,热忱欢迎大家参加!

腾讯会议号:518-710-941

报告题目:

AI赋能高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 介绍人工智能在教学科研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报告嘉宾:

张继红(北京外国语大学信科学院院长、管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时间:

2024年12月31日(周二)下午15:00-16:30

报告摘要:

通过介绍AI的新发展、具体应用场景以及成功案例来展示AI带来的变革,探讨当前人工智能
(AI)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高校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梳理AI在高校
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场景,重点介绍AI对于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效能
的重要作用,使大家对当前AI在教学科研与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
将展望AI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在影响和发展趋势。

嘉宾简介:

张继红博士,管理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信科学院院长、管理科学研究中
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所运筹与控制专业博士(2002);清华大
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2006); 美国佐治亚理工和密西根大学访问学
者和访问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
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和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4
项,其中包括 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POM、OMEGA、EJOR、IJPE、ORL等国内外重
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 4 部,完成行业发展白皮书、行业标准、
政府咨询报告和教育部科技成果一项(登记号 360-10-10111148-02)6 项,并获得专利一
项(登记号:2024SR0938286)。


===================================================================================================

【期刊信息】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Volume 17, Issue 1, 2025


发件人:"李妍(LI Yan)" <liy7@mail.sustech.edu.cn>

URL: https://www.global-sci.org/intro/articles_list/aamm/2595.html

Method to Improve Heat Extraction in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with
Heterogeneous Fracture Network
Qiang Huang, Ning Guo, Haibo Huang, Jie Yu, Gang Pei and Maobin Hu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1-30.

An Improved WENO-Z+ Scheme
Ruo Li and Wei Zhong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31-68.

Ultraspherical Spectral Method for Block Copolymer Systems on Unit Disk
Wangbo Luo and Yanxiang Zhao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69-103.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RCS Reduction of Cavities in the Ground Plane
Xun Lu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104-122.

An Adaptive High-Order Surfac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Polymeric
Self-Consistent Field Theory on General Curved Surfaces
Kai Jiang, Xin Wang, Jianggang Liu and Huayi Wei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123-147.

A Nonconvex and Nonsmooth Model for Deblurring Images under Cauchy Noise
Hongtao Chen and Weina Wang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148-174.

Asymptotic Error Analysis for the Discrete Iterated Galerkin Solution of
Urysohn Integral Equations with Green's Kernels
Gobinda Rakshit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175-206.

Time-Space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
Yaoyao Chen, Ying Liu and Hao Wang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207-223.

The Exponential Transformation Based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Ting Zhang, Shuqi Cui, Ning Hong and Baochang Shi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224-239.

The Boundary Mapped Collocation Method for Heat Conduction Problems with
Heat Generation Spatially Varying Conductivity
Zhentian Huang, Dong Lei, Zi Han, Heping Xie and Jianbo Zhu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240-262.

Error Analysis of a New Euler Semi-Implicit Time-Discrete Scheme for the
Incompressible MHD System with Variable Density
Yuan Li and Xuewei Cui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263-294.

A Truncated-Type Explicit Numerical Method for the Stochastic Allen-Cahn Equation
Weijun Zhan and Qian Guo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295-314.

Exploring Acoustic and Sound Wave Propagation Simulations: A Novel Time
Advancement Method for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Media
Shashi Kumar, Bangaru Ramcharan, Vivek S. Yadav, Ankit Singh,
Yogesh G. Bhumkar and Manoj K. Rajpoot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315-349.

A Boundary Mapped Collocation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Arbitrarily Shaped Plates
Zhentian Huang, Dong Lei, Zi Han, Heping Xie and Jianbo Zhu
Adv. Appl. Math. Mech., 17 (2025), pp. 350-372.


===================================================================================================

【期刊信息】Inverse Problems and Imaging, Volume 19, Issue 2, 2025


发件人: "Charley Denton" <cdenton@aimsciences.org>

https://www.aimsciences.org/ipi/article/2025/19/2

Convexification numerical method for a coefficient inverse problem for the
system of nonlinear parabolic equations governing mean field games
Michael V. Klibanov, Jingzhi Li and Zhipeng Yang

A variational model to remove multiplicative noise based on SAR image feature preservation
Yamei Zhou, Zhichang Guo, Yao Li, Wenjuan Yao and Boying Wu

Quantum inverse scattering for time-decaying harmonic oscillators
Atsuhide Ishida

Reciprocal transformation based convex variational image restoration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Yu Gan, Zhifang Liu and Huibin Chang

Variational image dehazing with a novel underwater dark channel prior
Zhengmeng Jin, Yue Ma, Lihua Min and Minling Zheng

Distribution of resonances and inverse resonance problems with the mixed
given data for the massless Dirac operator on the real line
Ting-Ting Zuo and Xiao-Chuan Xu

Texture Edge detection by Patch consensus (TEP)
Guangyu Cui and Sung Ha Kang

Numerical method for inverse scattering by random penetrable periodic structures
Yi Wang, Junliang Lv and Shuxin Li

Fractional optimal control for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exploring
ODE-based solutions for image denoising
Fakhr-eddine Limami, Aissam Hadri, Amine Laghrib and Lekbir Afraites


===================================================================================================

【期刊信息】Kinetic and Related Models, Volume 18, Issue 2, 2025


发件人: "Charley Denton" <cdenton@aimsciences.org>

URL: https://www.aimsciences.org/krm/article/2025/18/2

Global well-posedness of Boltzmann-Fermi-Dirac equation for hard potential
Ning Jiang and Ning Jiang

Sharp estimates for screened Vlasov-Poisson system around Penrose-stable equilibria in Rd, d≥3
Lingjia Huang, Quoc-Hung Nguyen and Yiran Xu

Exponential stability of the inhomogeneous Navier-Stokes-Vlasov system in vacuum
Hai-Liang Li, Ling-Yun Shou and Yue Zhang

A kinetic approach to consensus-based segmentation of biomedical images
Raffaella Fiamma Cabini, Anna Pichiecchio, Alessandro Lascialfari,
Silvia Figini and Mattia Zanella

Synchronization of the swarm sphere model with adaptive couplings
Yu-Qing Wang, Chen Wu and Jiu-Gang Dong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