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携有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制的精密太空采探仪器的俄罗斯太空船,将于今年十一月八日(莫斯科时间)于哈萨克的拜科努尔航天基地发射升空,展开为期一年的太空之旅。
这项历史性任务取名为‘火卫一土壤’(Phobos-Grunt),是中俄两国首次合作的策略性太空计划,同时也是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后的首次星际宇航计划。理大负责设计在任务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行星表土准备系统’。
今次历史性任务是人类史上首次登陆火星最大的卫星‘火卫一’之创举,将搜集行星卫星的土壤样本在原地分析及将部份送回地球,对科学界别具意义。若计划进行顺利,携有理大的精密太空采探仪器与中国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俄罗斯太空船将于二零一二年十一月靠近火星;然后,俄罗斯太空船会将萤火一号发送到火星的轨道上,再把载有理大采探仪器的登陆船送到外型像一颗马铃薯的‘火卫一’表面。
由理大研发的‘行星表土准备系统’仅重四百克,体积比一包香烟稍大一点,它能够把‘火卫一’的表层土壤磨碎及筛选适量直径少于一毫米的样本将它压成柱状以进行实地分析,研究结果对了解宇宙及火星如何形成至为关键。
理大科研人员与俄国科学院太空研究所 (IKI) 及俄罗斯航天公司(NPO Lavochkin) 紧密合作,测试‘行星表土准备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操作表现。俄国科学院太空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负责今次火星卫星土壤探测任务的主管科学家亚历山大.沙加诺夫博士 (Dr Alexander V. Zakharov) 亦曾访问理大,与该校的工程科学家商讨测试仪器的严格要求与工作进展。
中俄两国的航天机构于二零零七年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俄期间,在胡锦涛主席与前俄罗斯总统普京见证下于当年三月二十六日签署合作仪式,共同侦察火星及其卫星。整个任务除进行实地分析外,亦会将土壤样本带回地球作研究,并研究宇宙辐射对太空舱内微生物和细菌的影响。
促成这项合作的两位关键人物为本港发明家兼理大院士伍士铨牙科医生和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容启亮教授。两人不辞跋涉与负责航天科技的机构斡旋,向有关当局阐述他们与俄罗斯太空总署和欧洲太空总署研发太空仪器的经验,最终争取到机会参与今次重要的火星任务。
理大在研发精密太空仪器和与航天机构合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今次任务所需的‘行星表土准备系统’由理大的容启亮教授设计,并于理大工业中心制造。
理大研发的太空仪器最早可追溯至一九九五年的‘太空持崁钳’。太空钳的概念源自一把牙医抓钳工具,由伍士铨率先提出,在理大科研人员协助下,概念得以逐渐发展成为一组七十多件可互相接驳的零件组合。其后,‘太空持崁钳’获俄罗斯太空总署采用,其中四套更被订制送到前‘和平号’太空站,供太空人用作精密焊接之用。
二零零三年,理大科研人员再设计和研发出‘岩芯取样器’,在欧洲太空总署的‘火星快车’任务中使用,由火箭带动登陆船‘猎犬二号’携带到火星。虽然,‘猎犬二号’在火星表面登陆时意外坠毁而未竟全功;但理大科研人员并没因此而放弃探索太空的梦想。 现时容启亮教授正研发一具‘相机指向机构系统’,用于国家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预期于二零一二年底随‘嫦娥三号’发射升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