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香港人最常见的视力问题,其中以学童的情况最为严重。在香港生活的华裔学童,不论他们就读于本地或国际学校,均比其他种族的学生较容易患上近视。近视除为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外,深近视更会容易引致视网膜退化、周边视网膜破裂和青光眼,有可能导致永久视觉受损和失明。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眼科视光学院曹黄惠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用超过四年时间进行研究,证实‘角膜矫形术’在矫正视力的同时,亦能有效控制近视,减慢其加深速度。
角膜矫形术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注册眼科视光师进行,是一种非手术性的矫视方法。于接受角膜矫形术前,患者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综合眼科视光检查。眼科视光师会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角膜矫形。近视的成因,是由于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出现异常,以致视物不能正确地投射于视网膜上,眼球长度越长,近视越深。眼科视光师会为接受角膜矫形的患者,验配一副特制的高透氧度硬性隐形眼镜于夜间睡眠时佩戴,以逐渐改变眼球角膜弧度,藉此矫正近视。如效果理想,患者于日间不需要依靠眼镜或隐形眼镜的辅助都能拥有清晰的视力。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于1997年成立近视研究中心,透过不同范畴的临床科学家和基本科学专家合作,以跨学科方法进行有关近视的临床、遗传基因和蛋白质体学研究。学院的曹黄惠华教授一直致力研究控制近视的方法,早于2005年在Current Eye Research Journal发表研究报告,发现角膜矫形术除可矫视外,更有可能成为其中一种控制学童近视加深的可行方法。为进一步引证这个假设,曹教授与团队于2008年起,进行两项研究名为ROMIO及TO-SEE的研究。
首项名为ROMIO的研究,是全世界首个以随机方法,针对学童而进行的单盲角膜矫形术的研究。参与研究的77位本地学童年龄界乎7至10岁,近视4.00D以下,他们被随机地分配到角膜矫形组或佩戴眼镜组。经过24个月的角膜矫形疗程后,角膜矫形组的学童眼球长度为0.36mm,而佩戴眼镜对照组学童的眼球长度则为0.63mm,结果显示角膜矫形术能有效减慢眼球长度增长速度达43%。
而在另一个名为TO-SEE的实验中,曹教授加入探讨角膜矫形术于矫正散光的可能性。参与研究的37位年龄6至12岁的学童,他们近视不高于4.50D,散光1.25D至3.50D。结果显示,使用者于佩戴散光角膜矫形镜一个月后,其散光减少了79%。而于24个月后,他们的眼球长度只增加了0.31mm。若以ROMIO的对照组作比较,再次确立角膜矫形术可减慢近视的增长。
曹教授表示,由于科学及技术的不断进步,角膜矫形镜片于设计及物料不断改良,具有高度透氧度的特质。使用者若遵从眼科视光师的指示正确使用镜片及定期复诊,一般在佩戴一晚后可减超过60%近视度数,大约二至四星期左右便可减其余的度数。
角膜矫形术是一种可以还原及随时停止的治疗,加上研究结果肯定了此技术可有效减低近视和散光,及控制近视增长,预期可成为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矫视及控制近视的方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