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有三位学者参与的创新科研项目于内地获奖。理大康复及治疗学系李曾慧平教授参与“严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早前获颁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另外,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系主任黄永德教授与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陈达良博士参与的科研项目,今日(五月十六日)获国家教育部颁授自然科学奖表扬。
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李曾慧平教授与内地专家黄跃生教授合作的“严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早前荣获二零一二年度国务院颁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由黄跃生教授与李曾慧平教授领导,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多所内地医院共同进行,李曾慧平教授主要负责康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为该项目带来重要贡献。
李曾慧平教授一直致力进行有关烧伤康复的研究,并以智能压力衣及智能压力垫提升烧伤后疤痕增生后接受压力治疗的疗效。去年,她成功申请了香港的大学拨款委员会研究基金共一百万港元,第一阶段研究已展开,未来,李曾慧平教授将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合作,将这学术研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系主任黄永德教授领导下进行的“镧系发光材料的发展与及应用”研究,则获颁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研究主要针对有机萤光探针中的共性问题,开发了一系列稀土配合物─ 镧系配合物及纳米材料,具有良好水溶性、无毒理性、持久激发波长及高量子产率的特性。研究亦建立了相应的稀土配合物库,揭示高分子结构与光物理性质、细胞器定位之间的关系。
发展高发光效率及对光稳定的生物标记试剂,以用于生物分析及细胞成像,是目前该领域的热门研究范围。黄永德教授表示:“镧系金属离子被认为是替代有机萤光分子的最佳选择,因为镧系金属配合物具有较长的萤光寿命、大范围能级跃迁和较窄的发射光谱。”是次研究已成功用于人体正常细胞及癌细胞标记,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细胞定位性,如细胞质、内质网及细胞膜等。
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陈达良博士与合作多年的中国计量学院及浙江大学的研究小组,凭着对“微纳尺度多相与多组分复杂系统中流动机理的研究”项目的贡献和成果,以第二完成学者获国家教育部颁授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达良博士表示:“明白多相流动的形成及运输机理十分重要,更有效地应用相关技术在科学及工程的多个范畴上。”陈博士补充,现时,确定微纳尺度多相及多组分的复杂系统,在热流、物料、化学、 环境科学及工程范畴上如何应用,仍是甚具挑战性的问题。
(完)
传讯及公共事务总监
![]() | (852) 2766 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