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龚伟强博士最近与国际团队合作,建立一种精密的老鼠实验模型,以研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s)的致癌基因及遗传途径,为控制该癌症的研究铺路。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病人存活率不高的恶性肉肿瘤。作为一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此项癌症或属偶发,或由“抑癌基因”(即可预防肿瘤的基因)I型神经纤维瘤(NF1)基因的变异造成,虽然一般认为此项癌症与多种基因的变异紧密相关,但确切病因未明。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每三千人中,便有一人患有NF1综合症,近百分之十的NF1综合症患者会患上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由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具有高侵袭性和高扩散率的特点,目前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在内的治疗方法成效甚微,癌扩散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不超过25%。龚伟强博士表示:“如要为这项癌症的病人提供更适切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建立更准确的实验模型。”
为识别引致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遗传基因,龚博士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辛辛那提儿童医院(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以及西班牙预测与个人化癌症医药研究所(Institute of Predictive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of Cancer)等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团队利用有效及较客观的遗传病研究工具“睡美人转座子”(Sleeping Beauty Transposon)方法,针对老鼠的组织进行研究。
是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已识别七百四十五个可能导致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基因(包括已知及新确认的基因),癌变过程中,这些基因的相互作用及细胞内的信号通道也得以确认。其中,研究人员发现“原癌基因”(即诱发癌症的基因)FOXR2在导致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阻止该基因的表达,肿瘤生长能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多宗属于该癌症的病例中,探测到两个抑癌基因NF1和PTEN的成对损伤。
龚博士已于二零一二年在期刊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中发表论文,阐述NF1和PTEN基因成对缺损,可导致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现象。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利用老鼠模型和人类细胞系进行实验,探索更有效治疗此项癌症的方法。
是次有关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研究成果,已于早前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发表(2013年5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