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6理大合作研究去除腫瘤幹細胞 開創新癌症療法

理大合作研究去除腫瘤幹細胞 開創新癌症療法

一項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和美國內華達癌症研究所共同領導的合作研究項目開發了一種新的化學小分子抑制劑。這種抑制劑可以專門針對具有多能性的腫瘤細胞。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期刊上公佈,並獲《自然(中國版)》(Nature China) 二零一二年一月號重點報導。

這一尖端研究由三方研究團隊共同進行,包括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葉濤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這項研究突破有助選擇性去除腫瘤幹細胞,為徹底消滅癌症提供一個可能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在國內國外,癌症是引致人類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癌症難以治療的原因在於腫瘤啟動細胞或腫瘤幹細胞 (CSCs) 的存在。這些腫瘤幹細胞的數量雖然很少,但是它們可以迅速繁殖和自我更新,並且具有多能性,此多能性又使其可以分化成構成整個腫瘤組織的各種異質性腫瘤細胞。作為幹細胞,由於它們的細胞週期調控與DNA損傷修復過程與分化的體細胞不同,因此它們對傳統的腫瘤治療方法,如化療和放射治療具有較高抗力。這些幹細胞還成為腫瘤轉移和傳統癌症治療後抗藥性腫瘤復發的源頭。目前,尚無化學抑制劑或者其他藥劑能夠專門且選擇性地針對腫瘤幹細胞。因此,開發標靶腫瘤幹細胞的化合物具有根除惡性腫瘤的臨床需求。

新開發的LSD1抑制劑可能應用於不同的臨床情況,包括 (1) 用來治療惡性生殖系腫瘤,如畸胎瘤 / 畸胎癌、胚胎癌、精原細胞瘤、絨毛膜癌和卵黃囊瘤。這些腫瘤一般會接受外科手術或進行順鉑治療,但是首次治療後通常會產生順鉑抗性。這一點從研究人員發現LSD1抑制劑對具有胚胎幹細胞特性的多能腫瘤細胞有很高抑制作用可以推斷出來。(2) 在進行幹細胞治療時可能除去畸胎瘤 / 畸胎癌。幹細胞(ES)或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iPS) 治療的最大問題是,植入受體器官中的ES/iPS細胞不完全分化導致胚胎癌、畸胎瘤或畸胎癌的形成。由於LSD1 抑制劑選擇性地抑制多能性胚胎癌、畸胎瘤或畸胎癌,因此有助成功施行幹細胞治療。(3) 更重要的是,因為畸胎瘤或胚胎癌是多能性腫瘤幹細胞,研究人員估計其他器官特定腫瘤,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及腦癌等腫瘤幹細胞,是否也對LSD1抑制劑產生反應。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LSD1抑制劑確實能抑制類似腫瘤幹細胞如乳腺癌和卵巢癌細胞的生長。

負責研究的葉濤博士是在化學生物學領域領先的科學家之一。他屢獲研究資助局撥款;自二零一零年起,葉博士已有十二篇原創性科學研究成果在頂尖學術期刊(影響因數大於5.0)發表。葉博士的抗癌藥物研究項目同時得到方樹福堂基金和郭謝碧蓉基金的捐贈支持。

有關《自然(中國版)》 報導這項聯合研究成果的文章,可瀏覽下列網址:http://www.nature.com/nchina/2012/120104/full/nchina.2012.1.html

(完)

詳情查詢

關舒琴小姐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Email(852) 3400 8761 / 3400 8722
Emailbchazel@inet.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