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3理大專家為腦中風及大腦麻痺人士研發「偏癱上肢復康治療方法」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方乃權博士表示長期中風患者每天戴上「感知提示手錶儀器」三小時及配合患側上肢的密集式動作訓練,兩星期後患側上肢的手部活動有顯著改善。香港中風患者及家屬互助社新健社主席劉劍雄先生(中)是其中一位接受「提醒治療法」的患者,他佩戴了「感知提示手錶儀器」後可自行在家中練習,對患手的康復大有幫助。右為理大科技轉移及創業培育項目經理盧良成先生。患者在患手戴上由理大研發的「感知提示手錶儀器」,儀器會在預先設定的時間發出感知提示信號,如閃燈、聲響、震動,提示患者做出適當動作,以加快患手的康復進度。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專家最近成功為腦中風及大腦麻痺患者研發出一套創新的治療方法──「提醒治療法」。患者在患手戴上由理大研發的「感知提示手錶儀器」,儀器會在預先設定的時間發出感知提示信號,提示患者做出適當動作,以加快患手的康復進度。

負責這項研究的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方乃權博士表示,半身偏癱是腦中風及大腦麻痺患者常見的現象。很多患者由於患手活動不理想,久而久之患者會忽略或不注意偏癱的一側,形成偏癱上肢或手部有「習慣性廢用」的情況,即有放棄使用或甚至不使用患手,令患手康復減緩;若情況發生在小孩身上,更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手部發育。

為了改善患者「習慣性廢用」的情況,方博士與他的團隊研發了「感知提示手錶儀器」,透過儀器發出的感知提示信號(例如震動),增加患者偏癱半身的專注力,誘發患者按照職業治療師的指示做出適當動作或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手,令患者手部及患側整體功能得以改善。

過去幾年,方博士與研究團隊已為「提醒治療法」完成三份初步臨床研究報告,並已於國際康復期刊中發表有關研究結果。而「感知提示手錶儀器」亦已在美國及中國內地獲得發明專利。

在醫院的臨床報告顯示,戴上提示儀器的住院中風病人組別,較對照組別患者能有效減低偏身忽略及增加患手活動。在社區進行研究的結果顯示,為慢性中風患者每天戴上提示儀器三小時及配合患側上肢的密集式動作訓練,兩星期後患側上肢的手部活動有顯著改善。「提醒治療法」也可應用在患有大腦麻痺並有半側偏癱的兒童上,他們在學校日間每天戴上手錶提示儀器五小時,並按照職業治療師的指示做出訓練動作,治療後手部活動明顯改善。由於手錶不會發出聲響,他們在課堂的學習不會受到影響。

現時,醫院管理局轄下五間公立醫院的職業治療部已購買及正在使用「感知提示手錶儀器」。手錶儀器輕巧、易用,價錢實惠,患者無需在治療人員監督下,也可自行在家中練習,加快患手的康復進度。

最近,研究團隊獲得研究資助局的撥款,資助「提醒治療法」作進一步研究。此外,研究人員正聯繫工商界的合作夥伴,共同開發新一代「感知提示手錶」,改善手錶設計,加入有效的活動監察模式等,務求將儀器普及化,令社會大眾及患者受惠。

(完)

詳情查詢

方乃權博士

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

Email(852) 2766 6716
Emailrsnkfong@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