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有三位學者參與的創新科研項目於內地獲獎。理大康復及治療學系李曾慧平教授參與「嚴重燒傷一體化救治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早前獲頒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另外,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黃永德教授與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陳達良博士參與的科研項目,今日(五月十六日)獲國家教育部頒授自然科學獎表揚。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李曾慧平教授與內地專家黃躍生教授合作的「嚴重燒傷一體化救治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早前榮獲二零一二年度國務院頒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項目由黃躍生教授與李曾慧平教授領導,與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等多所內地醫院共同進行,李曾慧平教授主要負責康復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為該項目帶來重要貢獻。
李曾慧平教授一直致力進行有關燒傷康復的研究,並以智能壓力衣及智能壓力墊提升燒傷後疤痕增生後接受壓力治療的療效。去年,她成功申請了香港的大學撥款委員會研究基金共一百萬港元,第一階段研究已展開,未來,李曾慧平教授將與重慶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合作,將這學術研究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黃永德教授領導下進行的「鑭系發光材料的發展與及應用」研究,則獲頒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研究主要針對有機螢光探針中的共性問題,開發了一系列稀土配合物─ 鑭系配合物及納米材料,具有良好水溶性、無毒理性、持久激發波長及高量子產率的特性。研究亦建立了相應的稀土配合物庫,揭示高分子結構與光物理性質、細胞器定位之間的關係。
發展高發光效率及對光穩定的生物標記試劑,以用於生物分析及細胞成像,是目前該領域的熱門研究範圍。黃永德教授表示:「鑭系金屬離子被認為是替代有機螢光分子的最佳選擇,因為鑭系金屬配合物具有較長的螢光壽命、大範圍能級躍遷和較窄的發射光譜。」是次研究已成功用於人體正常細胞及癌細胞標記,發現它們具有不同的細胞定位性,如細胞質、內質網及細胞膜等。
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陳達良博士與合作多年的中國計量學院及浙江大學的研究小组,憑着對「微納尺度多相與多組分複雜系統中流動機理的研究」項目的貢献和成果,以第二完成學者獲國家教育部頒授自然科學一等獎。
陳達良博士表示:「明白多相流動的形成及運輸機理十分重要,更有效地應用相關技術在科學及工程的多個範疇上。」陳博士補充,現時,確定微納尺度多相及多組分的複雜系統,在熱流、物料、化學、 環境科學及工程範疇上如何應用,仍是甚具挑戰性的問題。
(完)
傳訊及公共事務總監
![]() | (852) 2766 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