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人員最近參與一項全球性的研究,協助追溯造成近視的遺傳基因。他們透過與專門研究屈光不正及近視的國際研究組織CREAM (Consortium for Refractive Error and Myopia)合作,和參與該研究的全球科學家一同確認二十四個與近視相關的基因,為預防及控制近視的研究鋪路。
此項研究為現時全球最大型、針對引致近視的基因組整合分析,研究對象共45,758人,當中37,382人具有歐洲血統,其餘8,376人來自亞洲國家,合作團隊包括六十四間來自全球十三個國家的大學及研究機構。香港方面,參與研究的人員包括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古根海博士,以及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系主任(研究)葉社平教授,二人亦是理大近視研究中心的成員。
理大研究人員指出,過去三十年,患上近視的香港學童人數顯著增長,情況令人關注。今年,約有八成學生在畢業時將患有近視,比率之高,與內地、日本、台灣及新加坡等地接近。
患有近視的人士,其眼球比正常人的眼球長,聚焦的影像因而落在視網膜前端,而非於視網膜上。根據推算,多達八成的亞洲人及三成的西方人患有近視,深度近視更可能致盲。過去半世紀,亞洲人高近視率的主因可能是環境風險因素,例如城市人煙稠密、家長緊張子女學業成績等,導致兒童花上較少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理大眼科專家古根海博士表示:「確認與近視相關的基因十分重要,有助我們推開研發預防及抑制近視藥物的大門。是次成果公布後,有待科學家仔細研究的基因數目增加不少,我們將探究這些基因與導致兒童患上近視的關聯性。」
今次的研究有別於傳統研究,並沒有從患有深度近視的人士或家庭徵集資料,反而以整合分析的手法,在不特別挑選研究對象的情況下,深層分析所有曾接受醫學健康研究對象的資料,令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反映全球實況。
葉社平教授表示:「在歐洲人的樣本中,我們發現了十六個新的、與屈光不正相關的基因位點,其中八個出現於中國、印度或馬來西亞人的樣本上。此外,我們進一步確認了另外八個基因位點。」
研究組織同時發現可能影響眼睛成長及造成近視的新基因,部分基因可能會影響眼球鞏膜或眼球眼白成長,其餘基因則可能影響視網膜於接收影像時發出的化學訊號力度,造成及加深近視。
是次研究結果顯示,具有所有遺傳風險因素的人士,患上近視的機會比其他人高出十倍。
研究成果最近刊於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