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利用了電腦智能技術研發了一套嶄新的電腦輔助系統偵測急性中風。透過讀取80至100張電腦斷層掃描影像,該系統能夠偵測病人是否罹患缺血性中風或充血性中風。該系統的診斷準確度達到百分之九十,與專科醫生的診斷準確程度相若,更由原本人手所需時間的10-15分鐘減至3分鐘。新系統可為前線醫生提供參考意見,確保中風患者能夠獲得及時並適切的治療。
急性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為病發三小時內,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對治療中風至為重要。可是,專科醫生並非日以繼夜駐診,因此會出現漏診或延診的風險。新系統可分析腦部掃描影像,為非專科醫護人員提供第二參考意見,協助他們作出診斷。在中風病發的三小時內提供及時的診斷及治療,能夠減低中風造成的損害。
這個電腦輔助偵測技術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研發,結合了精密運算、人工智能和病理學,幫助醫生快速及準確地斷症。
系統的第一部分為一套運算算式,可自動抽取懷疑中風的框選範圍。電腦斷層掃描利用X光為病人的腦部拍攝多張橫切面影像。當流向腦部的血液受阻,腦部相關範圍會因血液不足而變軟或密度降低;若電腦斷層掃描出現上述現象,那麼病人便可能罹患缺血性中風。 系統第二部分是一套人工神經網絡,用以分辨框選範圍是否中風。系統可以「學習」中風的特徴,然後進行自動化推算。當電腦斷層掃描影像輸入電腦時,系統會進行精密運算和比較,以確定懷疑缺乏血流量的範圍。系統能把掃描影像的異常地方標示出來,讓醫生檢視。系統亦可偵測到一些早期變化,包括島葉的皮髓境界不清、腦溝不明顯及高密度中大腦動脈徵象等,有助醫生判斷患者腦部是否有血塊。至於充血性中風,由於系統可偵測細微密度變化,若密度增加,即代表有充血性中風的跡象。
電腦輔助偵測中風系統配備內置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經驗中學習。隨着每次輸入掃描影像,配合專家的反饋意見,系統的準確度將逐漸提升。
此拯救生命的程式可以偵測到連資深專家也可能忽略的微細腦部變化,大大減少漏診的機會。此外,它可以幫助排除假陽性和假陰性的情況,以及其他嚴重性較低的疑似中風狀況,幫助醫生作出適切的診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