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研發了一種熒光探針,可以快速測試食品中的甲醛。近年,甲醛曾被發現非法用於食品加工,用來漂白和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引起公眾的關注。理大的研發透過高選擇性的化學反應和簡單的步驟,只需一小時便可以一次過即場檢測十個食物樣本,比起原本逐次檢測每個樣本需時30分鐘省時; 而成本亦少於30港元,對比起原有方法便宜9成。食物樣本中若有甲醛,在手提式紫外光燈照射下,熒光探針會呈現熒光藍色,可輕易憑肉眼分辨檢測結果。
傳統的甲醛檢測方法為液相層析法,先透過化學方法得到甲醛衍生物、通過色譜分離,最後利用儀器參考標準樣本下分析出甲醛含量。不過這些方法需要使用昂貴的分析儀器和由高技術人員操作,食物樣本準備過程繁複,可同時處理樣本的數目少且分析需時,十個食物樣本往往需要用上5小時(10x30分鐘),不適用於即場食品安全檢測。另外,市面上檢測甲醛含量的試劑盒容易受到其他醛類和色素的干預,不夠針對性和穩定,難以滿足業界和執法單位即場同時處理大量樣本的要求。
理大的研究人員基於過去幾年運用一種透過金催化劑,結合1)含位阻大胺的樹脂聚合物、2)甲醛和3)熒光炔烴的化學耦合,研發出一種針對性、高穩定性、能快速檢測食物中的甲醛含量的熒光探針。研究人員首先將已處理的食物樣本、含位阻大胺的樹脂聚合物、熒光炔烴和金催化劑放進器皿,在攝氏五十度加熱一小時,再使用有機溶劑洗滌過量試劑。金(III)配合物催化三組分耦合反應會把含位阻大胺的樹脂聚合物、熒光炔烴及食品中甲醛三個組分以化學鍵連接,在手提式紫外光燈照射下,樹脂聚合物表面會發出藍色熒光。從藍色熒光的強度可以得知食物樣本中甲醛的濃度,憑肉眼可輕易分辨檢測結果。熒光探針不但設計和操作簡單,而且不需要昂貴的儀器和複雜的操作技能,可以一次過檢測十個食物樣本,是即場食品安全檢測和前線品質監控的理想方案。該項研究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與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作進行。
相關的學術論文最近已於有機化學界權威雜誌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中發表,與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提交中國專利已通過初審。理大研究團隊將繼續完善此快速測試技術,包括研發自家合成的熒光染料、增添可選擇的熒光探針的顏色和發展高通量快速檢測試劑盒。
(完)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
![]() | (852) 3400 8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