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1理大研發可攜式機械臂・助中風患者進行自助復康訓練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胡曉翎博士及其團隊研發可攜式機械臂,可助中風患者進行自助上肢復康訓練。理大研發的機械臂是首創將外骨骼、柔性機械人結構、以及外神經肌肉刺激技術集為一體的系統,具備輕盈、小巧、反應快,而且用電量小等特點,室內、外環境均適用。胡曉翎博士 (中) 與兩名參與復康機械臂試驗的中風患者,他們在進行訓練後復康進度理想。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最近研發了可攜式機械臂,助中風患者進行自助上肢復康訓練。輕便的機械臂能讓病人出院後,隨時隨地、自助地進行密集和有效的復康訓練。這是一套首創將外骨骼、柔性機械人結構、以及外神經肌肉刺激技術集為一體的系統,名為「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

中風是導致全球身體殘障的第三大成因 。近年,香港每年約有25,000宗新增中風個案 。研究證實,中風患者進行密集式、重複及長期的復康訓練,對提升身體活動功能及改善中風後遺症尤其重要。然而,中風患者出院後要接受復康服務往往面對不少困難。由於本地門診復康服務需求大、輪候時間長,患者因而未能獲得及時和恆常的復康練習;再者,中風患者出院後行動不便,前往診所應診亦殊不容易。

這套「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胡曉翎博士及其團隊研發,具備設計輕巧 (上肢可穿戴部件合共重300克,可配合不同訓練需要)、低功率要求 (12V充電池可連續使用4小時) 及運動服飾設計的特點。這創新機械臂為患者提供靈活、自助、及易用易攜的復康訓練工具,可輔助門診的復康服務。這創新的訓練方法能有效提升復康進程。

胡曉翎博士表示,定期及密集式的復康訓練對中風復康非常重要,但許多中風患者反映出院後難以有理想的跟進訓練,因而啟發其團隊研發這創新裝置。「有了這個『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中風患者可隨時隨地進行復康訓練,將訓練轉化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我們希望這種靈活自助的訓練,配合傳統復康服務,可助中風患者達到更佳的復康療效。」她的團隊預計此裝置可於兩年內商品化。

這項創新發明結合了兩種普遍應用於現有中風復康訓練裝置的技術 ─ 外骨骼及柔性機械人結構,以及理大專利的外神經刺激技術,集多種技術的優點於一身。

結合外骨骼、柔性機械人及外神經刺激技術

外骨骼及柔性機械人的運作原理,是由肌肉訊息驅動機械提供外力,協助患者達到自主的關節活動。傳統的外骨骼主要由義肢物料如金屬及塑膠製成,模仿人體的外置骨骼;雖然外骨骼可以是體積小的裝置,但此裝置頗重,而且穿戴起來並不舒適。至於柔性機械人則由可充氣或充液的管子組成,模仿人體的外置肌肉,雖較為輕盈但體積卻很大。這兩種結構皆需要高電量以驅動馬達或泵運作,因此一般只局限於醫院及復康中心內使用。結合兩種結構設計的優點,理大的創新機械臂不但輕盈、小巧、反應快,而且用電量小,室內、外環境均適用。

理大機械臂的更獨特之處,在於進一步結合機械外力設計與理大專利的神經肌電刺激技術,因而發揮優秀的復康療效。當裝置偵測到患者肌肉發出的肌電訊號時,會即時作出反應,一方面提供神經肌電刺激促使肌肉收縮,同時施加機械外力,協助自主的關節活動。研究證實,採用此結合多種技術的復康系統較之於只使用機械外力,對中風患者的復康療效可高出四成。

試驗證實復康療效

機械臂已進行初步試驗,10名參與試驗的中風患者在完成20堂兩小時的訓練課程後,其肌肉協調能力、手腕和手指功能,以及降低肌張力等方面皆有改善。未來團隊會與醫院及診所合作進行進一步的臨床測試。

機械臂包括手腕/手部、手肘、手指部件,不同部件可按訓練需要分開或一起穿戴。機械臂採用運動服飾設計,並使用可換洗、防曬、透氣布料,令患者穿戴舒適。

裝置亦設有可與手機應用程式連結的附加功能,使用的患者可以透過應用程式界面自我控制訓練。另外,應用程式可實時記綠訓練數據,方便醫護人員和患者自己監察復康進度;同時亦可作為網上社交平台,讓患者之間於網上互相支援。

***********

詳情查詢

胡曉翎博士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Email3400 3206
Emailhtxlhu@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