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护理学院耆年健康护理中心总监兼赛马会流金颂学人赖锦玉教授,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讬基金“流金颂:赛马会长者计划新里程”捐助一百二十六万港元,进行一项为期三十一个月、名为“提示小便”的行为治疗实验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提示小便”是一套适用于安老院舍的行为治疗方案,能有效处理长者小便失禁问题,以及改变院友和院舍职员对小便失禁的看法。
小便失禁是一个常见的长者健康问题。受失禁问题困扰的长者无法用意志控制小便的排出,尿液有时不由自主地从尿道流出,大大妨碍长者的日常生活,影响他们的身体及心理健康。虽然小便失禁的情况十分普遍,但长者往往视之为忌讳,担心被标籤化,令问题被忽略。
根据香港大学于二零零三年的调查发现,全港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中,约有一至一成半有小便失禁的问题。居住在安老院舍之长者的小便失禁发生率,于过去二十年持续上升,由一九九二年的23.3%,于二零零三年升至45%,在二零零九年更升至54.1%。
使用成人纸尿片是现时最常用的处理失禁方法,然而使用纸尿片会影响长者的心理质素,令他们失去自信心和尊严,生理方面亦会因刺激皮肤带来不适,并增加出现尿道炎的机会。在行为治疗方面,治疗失禁的方法包括“定时小便”、“膀胱训练”和“提示小便”,根据外国研究显示,三个方案中以“提示小便”最有效改善院舍长者小便失禁问题,避免长者过份倚赖纸尿片。
“提示小便”是一种非入侵性的行为治疗,透过定时提示院友上厕所,减少长者小便失禁频率,增加他们自发要上厕所的次数,增强长者对膀胱控制的意识。由于“提示小便”流程简单,便于院舍前线护理人员掌握及执行,而且方案成本低、效益高,获外国安老院舍普遍使用。然而,直到现时,本港仍未有就“提示小便”失禁治疗的研究,今次是香港首项相关研究。
赖锦玉教授及其团队于二零一一年一月至二零一三年七月期间,在本港五间安老院舍进行“提示小便”行为治疗的实验性研究,除探讨治疗方案是否适用于处理安老院舍长者小便失禁外,亦探讨计划成效的持续性。
研究人员于四百八十六位自愿参与研究的院友中,筛选到五十二位符合条件的院友参与研究,院友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接受“提示小便”治疗),以及对照组(接受日常失禁护理)。研究结果显示,于“提示小便”行为治疗六个月后,实验组的失禁率从72.6%下降至58.7%,对照组则从66%上升至77.6%,证实“提示小便”行为治疗计划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长者失禁的情况,成效亦能在安老院舍维持。
赖锦玉教授表示:“院舍职员定时提醒长者上厕所,能成功协助他们管理尿失禁,享受一个更优质的生活。然而计划能否成功及持续下去,员工培训及质量保证至为关键。参与是项研究的安老院舍职员正面肯定‘提示小便’的成效,认为是除了纸尿片外,另一个处理失禁情况的可行方法。而职员于接受培训后,他们对处理小便失禁的看法亦有所改变。”
赖教授指出,要成功推行“提示小便”行为治疗,安老院舍应委派一位职员担任计划的主要负责人,紧密进行跟进、监察及检讨。赖教授续指:“是次研究得到的结果及数据,相信有助提高社会对长者小便失禁问题的关注。为进一步推广‘提示小便’行为治疗的成果,我们已在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讬基金资助下,将研究结果及执行要点结集成一本实务手册,供社会服务机构免费索取作为参考。”
赛马会“流金颂”计划总监胡令芳教授表示,流金颂是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讬基金因应本港人口老化而主导推行的长者计划,其主要部份包括培训老人学学者,即流金颂学人,希望不同专科的学者能够在研究及教学方面更加了解长者的需要。赖教授的“提示小便”研究正是流金颂学人的其中一项研究,旨在协助长者处理失禁问题,并使他们减少依赖纸尿片。
香港明爱富东苑为其中一间参与研究的伙伴机构,该院舍的赖洁仪主任表示:“由于‘提示小便’行为治疗能对改善院舍长者失禁情况成效显着,管理层已决定将计划纳入院舍的常规护理,惠及更多院友。”
“流金颂:赛马会长者计划新里程”是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讬基金于二零零六年捐款三亿八千万港元推行的长者计划。计划除了培育老年学的学者外,更透过举办多项培训及公众教育活动,改变社会人士对长者的看法。同时亦希望促进跨界别合作,积极推动创新的服务计划,将长者照顾模式带进新的领域,并鼓励长者继续在社区生活。有关赛马会“流金颂”计划的详情,可浏览网址:http://www.cadenza.hk/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