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理大举办“2014高等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国际会议”

有关次世代定序技术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的工作坊在会议前于唯港荟酒店举行。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卫炳江教授 (前排右六) 为“2014高等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国际会议”主持揭幕仪式,并与其他会议筹委成员合照。翁一鸣教授获邀在会议上演讲,题目为“肿瘤发生过程中NPM在核仁压力中的监督角色”。会议筹委会成员、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职员和获邀请演讲的嘉宾在会议后合照。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 于2014年3月7日至9日举行“2014高等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国际会议” (“会议”),以“分子病理/诊断 — 新时代‧展未来”为主题,探讨分子病理/诊断技术方面的发展方向,促进该专业的学术交流。超过三百名学者、研究人员、专业人士及从业员参与了一连三天于理大举行的会议。

是次会议由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联同本港及美国专业学会合办,包括:香港分子生物诊断学会、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会(美国),以及美国分子病理学会。来自香港、欧洲及美国的讲者在会议中就逾二十五个与分子病理/诊断相关的题目作出讨论。香港分子生物诊断学会主席谭铨株博士及美国分子病理学会主席Elaine Lyon教授更在会议中签署结盟契约,标志两地将进一步加强分子病理/诊断方面的研究合作。

理大副校长 (科研发展) 卫炳江教授在会议开幕典礼中表示 :“分子诊断为医疗化验科学、病理学及病人关怀范畴中迅速发展的一门专科。我深信是次国际会议将有助推动不同单位加强合作,促进协同效益,使这个范畴的研究工作更上层楼。”

会议前,大会举办一个有关次世代定序技术(NGS)的工作坊。次世代定序技术又称为高通量定序技术,在短短十年间由实验室研究,迅速地发展至广泛临床应用。这项病人基因体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医疗健康界带来深远影响,惠及无数病人。

透过崭新的分子病理/诊断科技,现今医护人员可为病人进行更准确及适切的诊断。例如:为未出生胎儿进行无创性检查,迅即推算患唐氏综合症的机会;医疗化验人员可分析病人血液样本中肿瘤细胞基因分泌,侦测病人患上隐性癌症的可能性;医护人员透过分子化验,根据体细胞突变情况,确定治疗癌症的用药种类。

诊断性的实验室测试 (包括分子化验) 必须由已向医务化验师管理委员会注册的化验师进行。目前,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是全港唯一提供政府资助全日制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系,完成课程的毕业生可直接向医务化验师管理委员会注册,加入医疗化验科学的专业。有关该课程的资讯,欢迎浏览 http://www.polyu.edu.hk/hti/programmes/prog_BScMLS_HKDSE.html。   

(完)

 

详情查询

叶社平教授

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教授及副系主任

Email(852) 3400 8571
Emailshea.ping.yip@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