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4理大眼科視光學研究發現港人患散光普遍

理大眼科視光學研究發現港人患散光普遍理大眼科視光學研究發現港人患散光普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專家的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每十個21歲至30歲的香港人中就有超過一位有200度或以上的深度散光。至於年齡超過60歲的長者,散光人口比率更超過四成,情況嚴重。

散光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視力問題,有散光人士無論看遠或近的景物時都會覺得影像模糊,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甚至會影響學習及工作。雖然散光問題在香港相當普遍,但針對散光人士進行的研究並不多。有見及此,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的專家,特別就2007年曾到理大眼科視光學診所應診的個案進行分析,歸納出本港散光人口比率的最新及最全面的統計資料。

所謂散光,就是指眼球在不同軸向的屈光度不一致。簡單來說,有散光人士的眼角膜並不是呈現一個圓形的籃球形狀,而是一個橢圓形的欖球形狀。最常見的情形,便是由於眼角膜的垂直與橫向弧度不同,眼睛無法將所有光線聚焦於同一點上,以致他們看到的影像模糊。眼科視光學專家分別就生物力學、眼睛結構及分子生物學這三方面研究散光的成因及影響,雖然發現散光的形成與年齡、遺傳基因及眼疾有緊密聯繫,但散光的形成、對眼球的影響仍然成謎。從世界各地對散光人口比率的研究可以發現,居住於已發展國家的兒童,較居住於發展中國家兒童容易出現散光,顯示環境因素亦可能導致散光的出現。

為準確掌握本港散光人士及散光人口比率的最新統計資料,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紀家樹博士及其團隊,早前就2007年曾到理大眼科視光學診所求診的5,138個臨床個案作出分析,撇除不符合是項研究的個案後,針對2,759個個案歸納出兩個重點。

紀博士表示:「散光分別於兩個年齡組別中出現高峰期,分別為21歲至30歲(38.1%),以及60歲以上(41.8%)。」紀博士補充說:「由於21歲至30歲時期同時亦為近視人口比率的高峰期,於此年齡組別的人士眼角膜多出現規則性散光,其中有深度散光(即超過200度)的個案更高達11.5%,至於年齡超過60歲的長者,散光人口比率更超過四成,相信是由於眼角膜及水晶體退化所致。」

紀博士於是項研究中,亦證實了散光與近視及遠視的關連。他說:「遠視超過75度的人出現散光的機會率比正常視力的人高兩倍;而近視低於500度的人出現散光的機會率則多3.3倍,而超過500度深近視的人比正常視力的人更高出7.4倍。」

紀博士表示,散光除了造成視力模糊外,還會影響日常生活如運動及駕駛,因為散光人士的眼睛容易感到疲勞。有散光問題的兒童,尤其散光軸向接近45或135的兒童,若不作跟進治療,嚴重者會變成弱視,影響視力。有超過50度散光的人若經常使用電子產品更會容易出現「電腦視覺綜合症」。患上此綜合症的人容易感到疲倦、頭痛及頸痛。至於長者方面,由於視覺出現偏差,萬一碰撞或跌倒,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要避免散光出現或加深,紀博士建議閱讀時要保持良好的習慣、姿勢及環境;多作戶外活動,讓眼睛於大自然環境下作出休息調節,並需定期檢查視力。如果出現散光問題,便應聽從眼科視光師的指示,佩戴合適的眼鏡鏡片,但要留意避免選用圓形鏡框。此外,有散光人士亦可考慮佩戴軟性散光隱形眼鏡或角膜矯形的硬性隱形眼鏡。然而,於選擇不同改善方法時,要留意導致散光的原因、本身對視覺的要求及需要、散光度數,以及軸向的發展。

(完)

詳情查詢

黃婉儀女士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Email(852) 3400 3973 / 9128 2034
Emailcarolyn.wong@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