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7追蹤研究顯示:中學生心理健康及學業適應存隱憂

石丹理教授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 與 林立博士(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發佈研究報告結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進行兩項具開創性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香港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存在隱憂。

研究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乃「共創成長路」計劃研究項目(階段一和階段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負責,主要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

石教授在今天(7月7日)的研究報告發佈會上指出,兩項研究乃在近年社會及學制轉變的背景下開展,以期深入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學業適應問題。

他闡述,現今的香港中學生面臨學習、社交、身心等多方面的轉變和挑戰,這些方面的適應問題會對青少年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其中學習壓力是導致青少年產生情緒問題的原因之一(例如抑鬱、焦慮等),如果情況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萌生自殘、自殺念頭或行為。此外,新高中學制自2009-10學年推行,從原本「3+2+2」學制(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變更為「3+3」新學制(三年初中、三年高中),這轉變給中學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石教授及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林立博士於發佈會上,分享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1. 在中學期間,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下降且無望感波動;
  2. 超過一成的學生曾想自殺;
  3. 學生應對新高中課程的壓力及學習壓力逐年增加;
  4. 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呈下降趨勢;
  5. 學生對學校支援的觀感變差;
  6. 學生普遍認為生活技巧重要,但學校提供的相關教育不足;
  7. 學生對初中課程觀感混雜;
  8. 學生對高中課程有負面的看法;
  9. 學生對整體中學生活觀感正面,但亦有隱憂,觀感較為混雜;
  10. 超過四成學生較喜歡舊中學制度;
  11. 個人、家庭、學校因素均影響學生對中學課程的觀感及其自殺傾向;
  12. 學習自信心可降低青少年自殺傾向。

石教授總結謂,兩項研究均顯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存在隱憂。因此,研究小組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資源,協助學校及社區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行青少年正面成長的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援,從而協助學生實現全人發展。

此外,研究小組呼籲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檢視新高中教程,為香港青少年的學業發展及心理健康出謀劃策。

附件:     (1) 研究報告摘要

            (2) 研究報告圖表

(完)


詳情查詢

石丹理教授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

Email(852) 2766 5652
Emaildaniel.shek@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