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41016_1_d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7):轉變中的世代經驗——談香港七十後的創作軌跡

2024年10月16日,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香港恆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詩詠博士,社區文化工作者、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女士蒞臨,主講「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第七場講座,以「轉變中的世代經驗——談香港七十後的創作軌跡」為題,分享她們最新著作《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的編寫過程和方法論述,並有幸請到此書的「對談者」之一——張婉雯博士加入分享討論。是次講座共吸引了將近70位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人士參與。     郭詩詠博士在講座伊始,先說明了新書的編撰源起,以及帶領聽眾進入七十年代的香港記憶,介紹七十後香港作家共同經歷過的生活體驗和流行文化。繼而,郭博士邀請李維怡女士和張婉雯博士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創作經驗,兩位講者也都大方分享了自己成長史、家族史和創作經驗。         如張婉雯女士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在香港的生活經歷,也提到香港作家在「搵食」和「創作」之間的掙扎求存。李維怡女士則分享了自己的跨文化移民家庭背景,以及政策和社會運動對於市民和個人創作帶來的衝擊和啟發。兩位講者也都提到香港作家在創作上是比較單打獨鬥的,鮮少出現像臺灣一樣的作家社群,雖然少了凝聚力,但各人也就順着自己的個性喜好創作,因而各有特色。最後,郭詩詠博士還補充了有關於同時代人、同時代性的學術理論背景,希望有助於讀者理解《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  

2024年10月25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919-1b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 系列公開講座(六) 漢語語法感性教學法試探

2024年9月19日,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日本大阪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外國語學部教授古川裕教授蒞臨,主講「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第六場講座,分享其多年來的在日漢語教學及研究心得:「漢語語法感性教學法試探」。是次講座共吸引了60多位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人士參與。   古川教授從自己在日本的教學經驗提出「感性教學性」。他認為,對於日本學生而言,學習漢語字詞及語法有一定困難,老師必須想辦法,將抽象的字詞意思及語法規則,化為具體的視覺經驗,並通過漢語與學生母語的對比,以及漸進式的分析、歸納,幫助學生了解及掌握漢語知識。   他以「把」字為例,「把」既是動詞,又是量詞,還是介詞,更可以搭配其他字詞成為名詞,對於日本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繼而,他通過大量圖片,先讓學生理解「把」與「手」部動作及日語的「握」有密切關係,而「把」的其他詞性及語用也是由此延伸而來,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把」的意思。     講座後,線上線下的聽眾紛紛趁此機會,向古川教授請教對外漢語的教學心得和方法,以及日語思維對於漢語句子的理解問題,古川教授也都一一予以回應。  

2024年9月20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917_1_b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5):從報應到藥理——唐宋時期「癢」的觀念史

2024年9月13日下午4時30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英國牛津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學系副教授許明德博士蒞臨,主講「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第五場講座,分享其最新的研究課題:從報應到藥理——唐宋時期「癢」的觀念史。是次講座報名反應熱烈,共吸引了200多位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人士參與。 講座開始,許博士先提出,感官史在西方及現當代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中國古代感官史的研究較少,關於身體觸感的更少,因此他希望從「癢」切入,嘗試梳理「癢」在唐、宋的義涵演變。 他發現唐代以前,「癢」的義涵多止於生理及醫學層面,唐詩中有少數詩歌提及「癢」,且將身體的癢演變為心理的「癢」。唐宋小說中,「癢」進入了因果報應的框架,成為人犯罪的體現,或是懲罰罪人的手段,而宋代文人對於如何治療「癢」展示了更大的興趣。講座後,在場的不少老師學生舉手提問或是提供更多思路線索,許博士一一予以回應及道謝。    

2024年9月17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724_0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4):從人際溝通的多模態屬性談中文二語口語教學的若干問題

2024年7月10日下午2時30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陶紅印教授蒞臨,主講「與時偕行 ‧ 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第四場講座,分享其在漢語教學及研究方面的心得。   是次演講題目為「從人際溝通的多模態屬性談中文二語口語教學的若干問題」。陶教授首先指出,過去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口語教學集中在詞語、句法方面,忽略了日常口語交流時的多模態特徵,如對話結構、語氣韻律、身體語言等。他由影視作品、日常對話和教學材料多個方面,提出日常對話交流的多模態特徵及功用,以及現行教材的不足,同時分享了其在美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資料庫,由此說明多模態互動分析在漢語二語口語教學領域的發展潛力,包括教材的改編、課堂活動的設計以及教師發展的培訓等。線上線下的與會嘉賓亦趁此機會,請教多模態互動分析在教學方面的評分標準、實踐效果和資料整理利用方面的問題,陶教授也一一予以詳細的回應。    

2024年7月24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531_3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3):香港(文化)研究:未完成的方案

2024年4月9日下午二時至三時半,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課程朱耀偉教授蒞臨香港理工大學,為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二十五周年之系列講座擔任主講嘉賓,講題為「香港(文化)研究:未完成的方案」。朱教授的演講內容由流行音樂、創意工業切入,深入公共言論和學術研究,從中勾勒出「香港研究」作為學術專業成立的沿革脈絡,以及具備主體性的理據。朱教授引領參與者反思研究倫理,展示融通開闊的視野。總括而言,演講內容由淺入深,兼具潮流面向及學術深度,呼應系列講座的宗旨——與時偕行,體現大學語言教育的人文精神。      

2024年5月31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229_40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1):南宋詩壇建構中的四靈詩風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於1998年11月,迄今25周年,我們特此舉辦「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以誌榮慶。首場講座為古典文學專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張宏生老師蒞臨理大,分享其有關南宋詩歌的最新研究成果。   是次演講題目為「南宋詩壇建構中的四靈詩風」。張教授從南宋學者葉適對「四靈」的評價入手,說明四靈的詩風特徵。接著整合後世詩論家對「四靈」的評價,說明何以「四靈」雖為地方群體,卻在南宋詩壇上有較大的影響力。張教授透過「四靈」的研究,指出中國文學史上有大量類似的文學群體,創作成就未必很大,卻同樣希望留名後世,因而提出不同的創作方式,影響了一代詩風。        

2024年3月13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301_50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2):影像、衣飾和邊界——張愛玲的《對照記》及其他

為慶祝本中心成立25周年,我們舉辦了「與時偕行 ‧ 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第二場講座為現當代文學專題,很榮幸邀請到香港浸會大學黃子平教授蒞臨理大,分享其對於張愛玲《對照記》的閱讀和研究心得。 是次演講題目為「影像、衣飾和邊界——張愛玲的《對照記》及其他」。黃教授由攝影技術的發明談起,介紹照片在近代中國刑法和文學改革中的影響和意義,然後娓娓道出張愛玲《對照記》中的照片展示了過去與現在、生與死的邊界意義,也指出這些照片雖然零亂散漫,但恰如張愛玲所說,「依稀看得出一個自畫像來」。 其次,黃教授談到張愛玲的「戀衣癖」。由張愛玲對於服裝的回憶、偏好,以及在香港北角蘭心照相館所拍的照片和過海關經驗中,黃教授提到了羅蘭‧巴特《明室》的「人像攝影的四種想像」,認為當中存在着豐富的戲劇性,繼而帶出衣飾作為身體的邊界、內外的邊界、自我與他人的邊界的意義。 最後,黃教授以巴赫金的「邊界」理論作結:「一個完整的『我』由精神個性、身體和語言文化服飾三個層面所構成,精神個性是『我』的核心,而身體和語言文化服飾則是『我』的邊界。『我』的精神個性不能獨立存在,必須通過『我』的身體和語言文化服飾來表現,必須存在於『我』的身體和語言文化符號中。」由此點明從影像、衣飾和邊界閱讀張愛玲《對照記》的理由和意義。

2024年3月13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224_1

活動回顧:專業中文講座(十二)、語文與文創講座系列:藝術、設計與社區應用

為提升本校學生的專業中文寫作能力,使其更了解行業的發展和工作情況,本中心為不同學系學生開設專業中文課程,並邀請業界專家主持講座,與師生分享個人的經驗心得以及專界的最新情況。 今年2月24日,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香港藝術家、藝術到家(Art Together)行政總監陳佩玲(Peggy Chan)女士蒞臨,以「藝術、設計與社區應用」為題,與近200位設計學院師生分享其專業發展歷程,在世界各地舉辦的藝術展覽和所主持的本地社區項目,並且分享了其專業的中文應用情況。 陳女士提到社會質疑藝術設計賺不了錢、沒有什麼用,而她以自己的創作來說明「藝術就是生活」。她的創作靈感來自澳門的自然生態、南丫島的漁民生活、土瓜灣的社區故事,她還希望借助「藝術到家」的項目計劃,讓藝術進入社區,讓公眾參與藝術。在活動最後,陳女士特別鼓勵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要保持好奇心、開放的思想和行動力,同時要熱愛和尊重藝術設計的專業價值。            

2024年3月11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1000x525

致賀

王諸宸同學就讀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BSc (Hons) in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經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提名,榮獲人文學院Dean's Certificate of Appreciation(Promotion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olyU Students)2022/23,中心特此致賀。  王同學學業成績優異,課外活動表現出色,深得老師和同學欣賞。她曾任中心轄下蒼梧文學社主席,在任期間態度認真,建樹良多,活動愈趨多樣化,社員反應正面、進步明顯。此外,王同學積極參與各類實習與研究計劃,曾獲多個獎學金與獎項,涵蓋創新發明、數碼資產、運動等不同領域,充分體現全人發展。是次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冀望王同學再接再厲,在未來的道路上繼續發光發熱!  

2023年10月9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1000x525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

國家語委普通話與文字應用培訓測試中心於2023年8月23日公告,由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版《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21年版)。新版《綱要》將取代2003年編制的舊版《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24年1月1日起舊版《綱要》不再使用。敬請注意。

2023年9月22日

普通話水平測試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