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設計守護愛和尊嚴
"我想讓柏金遜症患者可以生活得更有尊嚴。"
年紀大了、身體機能日漸退化,行動亦會變得緩慢,逐漸不能自理,以致日常生活也要依賴別人,這生命歷程是自然定律,貧窮富貴都一樣。如何讓長者在身體機能退化的階段,能有質素、有尊嚴地生活,一直都是社福界及醫護界所關注的題目,也是理大畢業生鄧曉瑩(Emily)心之所繫。
Emily來自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早年三代同堂,她亦參與照顧患有柏金遜症的爺爺達四年之久,不單噓寒問暖,也要貼身服侍他衣食住行上的需要,讓她有機會細心觀察柏金遜症患者的生活,了解他們行動不便的苦處。
面對爺爺生活質素隨着身體機能退化而變差,她感受良多。在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大家容易變得欠缺耐性,即使是至愛的家人,有時也會忽略他們心靈上和身體上的需要,甚至不自覺地因為他們「手慢腳慢」而流露不悅的神色。對長者而言,這是沉重的精神負擔。
Emily的母親經營玩具生意,所以常常可以接觸到新穎的玩具。她喜歡把它們拆解、研究或者重新組合。她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心,對發明和設計有濃厚的興趣,於是在家人的鼓勵下,在中學時選讀美術和經濟,到入讀理大時,選修設計和產品開發。她內心一直記掛爺爺,希望日後能專門研發醫護產品,讓長者以及需要接受護理人士的生活質素得以提升。理大充滿啟發性的學術氛圍,以及對學生的支援和鼓勵,正好成就Emily 的夢想。
Emily的爺爺因為患病而身體不靈活,連上洗手間都非常費力。Emily特意訪問香港柏金遜症會,希望深入了解患者的需要。「身體機能正常的人不會留意到上廁所其實涉及一連串動作及步驟,包括轉身、坐下、起身、沖廁等等,其實這些動作對柏金遜病人是很高的要求。」然而,市面上支援使用者上洗手間的輔助工具一般只有兩旁的扶手,對患者並不能提供足夠的協助。
柏金遜症患者力不從心,往往感到很大壓力,因為怕被責怪行動緩慢,又不想麻煩別人,他們會選擇以減少喝水、減少上廁所等方式「自行處理」。羞於求助的結果可能令他們失禁,或者造成跌倒等意外,既令患者尷尬,亦令照顧者更擔心。
Emily於是決定利用自己修讀工業及產品設計所學的知識,去為患有柏金遜症病患者設計座廁。她從減省如廁步驟入手去改良輔助工具,從構思到製作歷時逾六個月。她設計的騎馬式座廁可讓使用者毋須轉身,雙手可握著扶手杆借力而坐,沖廁亦毋須按鈕,靠壓力感應器啟動,而家中其他成員也可按正常程序使用下層的一般廁板。
她設計的座廁名為“Libue” ,意指解放(Liberation);對柏金遜症病患者而言,能夠輕輕鬆鬆的上洗手間,確是一種解放。
一個充滿愛與關懷、能兼顧患者及家人需要的座廁“Libue”,於2015 年獲選為香港區首屆James Dyson設計大獎冠軍,並位列國際James Dyson設計大獎首20名之內。獲獎固然高興,但Emily更希望的是“Libue”有機會在普通家庭、醫院及院舍中被採用,讓更多患者受惠,也減少家人和照顧者的負擔。
Emily記掛的不單是家中的爺爺,還有其他長者和病患者,她心中銘記「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校訓精神,所以會繼續努力,為一眾有需要人士設計及開發更多護理產品,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 |
鄧曉瑩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