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偉教授
返回 理動人心
投入應用研究 成就知識承傳 做個「貼地」的科學家
"每想到創新構思,我會廢寢忘餐地跟進。"
常言道「三歲定八十」,鄭家偉教授從小便喜歡將家中物件拆開重組,並以成為工程師和科學家為人生目標。因為對研究和發明有濃厚興趣,所以很喜歡上班,即使在下班後,也會不停動腦筋去思考與研究相關的事情。「作為研究人員,每當想到創新構思便會感到十分興奮,甚至會廢寢忘餐地跟進。」
鄭教授是電力電子學 (power electronics) 專家,除享受研究和發明所帶來的滿足感,也樂於以自己的興趣及專長貢獻社會,他甚少拒絕接受傳媒邀約解答技術性的問題,粗略估計,鄭教授每年受訪約一百次。他說:「最緊要幫到人,接受傳媒訪問可以將知識傳予下一代。」
理大銳意「成為一所在專業教育、應用研究及夥伴協作方面表現卓越的大學」,正好是鄭家偉教授一展所長的基地。他對大學的願景充份認同,當年他決定放棄當一個工程師,轉而當一個教授,投身教學和科研工作,也是受到理大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感召。
鄭教授於1997年加入理大電機工程學系,至今二十個年頭,參與過的研究計劃超逾170個,而由他主理的研究計劃也超過五十多項,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創新科技署及理大的研究資助額超逾港幣五千八百萬元。其中很多是為業界、政府部門提供專業顧問建議,或者為社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相對於應用科研,自然科學的基本研究往往更受學術界追捧,但鄭教授甘於當一個「貼地」的科學家,因為他認為從事科研最終是希望用家和業界受惠。他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很渴望能夠協助各行各業解決疑難,造福社群。
鄭教授很多科研項目都和汽車有關,2009年10月,理大參與研發的環保電動車mycar舉行香港站的新車發布會,十多架色彩繽紛、外型醒目的mycar在尖東行走,引起市場哄動,鄭教授居功至偉。香港是一個人煙稠密的大都會,人多車多,道路密集,車輛開開停停,不斷排放廢氣,電動車的推出正好可以改善路邊空氣質素。
環保電動車推出後,鄭教授不斷在電動車的研發上努力及改進,積極提升電動車技術及性能。他意識到電動車要普及,必須解決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充電的問題,於是他和研究團隊日以繼夜工作,成功研發出可作快速充電的超級電容板。超級電容板設計纖巧超薄,並且可根據車身弧度製成曲面,嵌進車身任何部位的面板中,例如車頂、車尾箱蓋或車門,而不必佔用額外的空間,令小巧的電動車能有較寬敞的車廂,更重要的是數分鐘便可完成充電,而儲電量又足夠讓車子由中環開往大埔,令環保電動車更受市場歡迎。
鄭教授於2010年開發的一套使用太陽能供電的汽車冷氣系統,成效非常理想,當貨車在路面行駛時,車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便會自動收集太陽能,並將之轉化為電能儲存在一個特製的、靠優化控制板支援的電池系統。司機沿途停車時,可以關掉汽車引擎,開啟由太陽能驅動的冷氣系統。現時這系統已經安裝在很多汽車上,香港向低碳城市又邁進了一小步。
鄭教授非常重視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能源應用以及改善環境方面十分著力。年輕一代的出路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他說:「香港科研出路比較狹窄,學生主要投身政府部門、公共事業或相關機構。我們積極參與業界研發項目,可以跟不同的機構維持良好關係,學生也會有多些機遇。」鄭教授非常「貼地」,學生最關注的出路問題他也照顧周到。
鄭家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