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首次举办的「国际学生创新挑战赛」在六月初圆满结束,比赛吸引了超过一百八十队来自二十一个国家及地区的中学及大学生参加。
这项国际比赛是理大为推动大学国际化举行的众多活动之一。今期Excel@PolyU邀请了理大副校长(国际事务及行政教育)徐林倩丽教授,为我们讲述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性以及理大在这方面的进展。徐教授亦身兼推动大学国际化工作小组主席。
为什么高等教育界必须国际化?
现今全球一体化,跨文化力量影响之大可说前所未有,现代社会任何一个领域已经不再可能孤立地发展。国际化亦因此成为世界各地顶尖大学的主要发展策略之一,因为它们看到全球化可在多方面促进教育发展,包括令课程加入国际化元素、促使学生有广阔的多元文化视野、鼓励跨学科和跨国界的科研合作;及促进知识和科技的转移。香港的大学当然不能错失此良机,正如我们的校长最近在一个论坛所说,「如果不国际化,我们就很可能被淘汰。」
香港须加快高校国际化的步伐,才能保持在区内的竞争力,因为很多城市现时都有意发展成为教育枢纽;以我们的邻居新加坡为例,他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就非常积极,除大量资助非本地学生到当地读书外,还向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理大如何配合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理大一向致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获得众多堂外学习的机会,俾使我们的毕业生将来在任何多元文化和国际的环境中工作都能够胜任。换句话说,我们要令所有毕业生都具备国际视野,以及善于解决影响全球的问题和挑战。
理大的二零零八至二零一二策略性发展计划,早把国际化列为大学的策略性目标之一,随后我们成立了国际事务处,而校长亦新设了副校长(国际事务及行政教育)一职,在在显示了理大致力国际化的决心。
有些人关注到国际化可能造成过份侧重非本地生的情况,你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我必须强调,本地生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透过吸引海外及内地学生到理大读书,营造一个国际化环境,促进文化和学术交流,同时令学生明白到,全球性的竞争是必然的,他们必须要装备自己,迎接挑战。
现时我们的学生组合有多国际化?
过去,非本地生约占我们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大部分是内地生。去年我们取录了二十名外地学生,今年将会增至六十名,主要来自亚洲地区。我们的目标是,到了二零一三年,优秀海外生的人数增加至一百五十名,令我们可以接近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新订的百分之二十非本地生的指标。
还有哪些促进国际化的计划在进行中?
为配合二零一二年起实施的四年制大学课程,我们正从世界各地物色教学人员,并推行「世界级学者计划」,延揽国际知名学者,藉此加强理大在学术及研究方面的优势。另外,我们最近推出了「2010薪酬与福利方案」,希望可挽留和延揽优秀人才。
我们也致力为课程加入国际元素,让本地生具备多元文化观点及国际视野,以便在日益全球化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卓有所成。
此外,大学国际化的另一关键领域就是研究,这对一向重视科研的理大很重要。因此,我们将会继续与国际顶尖大学合作进行科研。至于国际网络方面,我们已与四十多个国家及地区逾五百六十间机构建立策略伙伴关系。
大学国际化面对哪些挑战?
最大的挑战当然是学生宿位短缺,到了二零一二年,这问题将会更为严峻。虽然我们位于何文田的新学生宿舍将可提供一千六百五十个宿位,但仍然是供不应求。
我们正研究各种方案以应付这个难题,例如检讨现时的宿位政策,将来学生或许只能在学校宿舍居住一年,我们可能设立一个学生住宿事务处,为学生提供支援,协助他们在校园外找寻住处。我们也会与一些有志为香港教育发展出钱或出力的人士和企业(例如地产发展商)商讨,看看他们能否向学生提供较便宜的租住单位。总而言之,我们将尽可能向所有海外和内地学生提供住宿。
另一项挑战是延揽优秀的教员和招收顶尖的非本地生。现时全球的大学都在竞逐人才,在这方面理大面对的挑战很大,但我们已尽力吸引人才,例如,上述的「2010薪酬与福利方案」就要吸纳优秀的教职员,另外,自从成立了国际事务处后,我们在招收优秀学生方面亦做出了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