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目的是要了解涉及电单车意外的人为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防止电单车意外的发生。今期 Excel@PolyU 请来负责研究的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助理教授郑树基博士(上图,左方),阐述一下研究的结果。
1/ 请简介一下有关研究的方法。
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的人体工效及功能实验室于二零零八年开始进行有关研究。在第一阶段中,我们邀请了920位电单车驾驶者参与研究,其中330位 (35.9%) 曾涉及交通意外。他们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内容包括三部份:(1) 个人资料;(2) 十八项交通意外成因风险认知清单,及 (3) 十九项违规驾驶行为指数。其后,109位获邀参加第二阶段的研究,接受神经心理和模拟驾驶测试。
2/ 研究将交通意外成因的风险认知分为三个类别,包括驾驶类、环境类和宿命类,有什么特别的发现?
研究发现不少曾遇意外的司机,竟相信意外与「撞鬼」或「命中注定」有关(宿命类),反而认为与驾驶有关的风险因素(驾驶类),如不安全超车及疲劳驾驶,并不是那么重要。
3/ 他们的违规驾驶行为指数反映了什么?
曾遇意外司机的违规驾驶行为指数得分较没有涉及意外的高出 33.7%,反映他们有较高的超车和超速行驶的倾向。
4/ 在第二个阶段的研究中,109位(46位曾涉及交通意外、63位没有涉及意外)电单车驾驶者进行了什么测试?有什么发现?
他们接受与视觉注意力有关的神经心理测试,并配戴眼球追踪系统观看不同的路面情况,以调查他们的道路危险洞察力。
结果指出,曾遇意外的司机的眼球转移较少,如少看倒后镜,又需花上较长时间来确定危险。
5/ 理大如何利用上述研究结果,以帮助市民?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理大研究人员已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方法,以提高电单车驾驶者对路面危险的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