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寄朋友 首頁 聯絡我們 前期通訊 facebook YouTube 简体中文 English
 

社會責任感的教與學 — 一個社會學者的願景

社會責任感的教與學 — 一個社會學者的願景

 

理大近日舉辦「兩岸三地中學校長論壇」,邀請到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近日出版著作《吃掉社會—走出廚房看世界》的作者馮一冲博士發表主題演講,題為「社會責任感的教與學 —— 一個社會學者的願景」。今期Excel@PolyU很高興邀請到馮博士與大家分享他的見解。

1/ 你如何理解社會責任感?

首先,我們說說什麼是社會(Society)。 Socio 是拉丁文,意思是朋輩,在我們身旁的其他人。所以 Sociology 就是研究旁人的學問。那麼,社會在哪裡?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曾說:社會並不存在,只有男人和女人。

其實,社會就在我們的中間、外面、內面,但是我們常說因公忘私,或者因私忘公,把公和私放在對立面,這可能並不理想,其實個人和社會、個人和集體並不是對立的。

2/ 社會責任感要怎樣「教」?

要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感,除了教他們應該怎樣把個人的希望跟社會的要求融合起來以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你就是社會,你做的事就是社會的事」。

我們可以看看清潔香港運動這個例子。清潔香港運動透過宣傳短片教育市民盡社會責任,一起清潔香港。但不論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至二零一零年的多段清潔香港宣傳短片,當中都沒有說「社會責任」這幾個字,而是帶出一個訊息:「清潔香港,這本該是你生活的一部份」。這是個在本地十分成功的公德教育運動。一個比較明顯的效果是市民普遍不再「隨地吐痰」。一個人口幾百萬的都市,花了幾十年的時間,難以估計的人力物力,才做出一點點的成績。這看似不划算。但如果讓市民明白個人生活就是社會生活,那麼長遠而言,將有助建立社會的內聚力。

3/ 社會責任感要怎樣「學」?

讓我分享一下我的經驗。我曾經負責教授非本地本科生的其中一個基礎年科目「認識香港社會及社會服務」。我跟其他老師帶百多名學生週末下午去不同的志願組織當義工。最初有些學生是不願意的。他們認為跟自己想發展的專業沒有直接關係。其中一位志願當工程師的的學生,後來卻跟我說,做義工讓他有機會接觸一些弱勢的群體,他覺得很有意義,而且會聯想到日後如何善用他的工程學知識去幫助這些人。

我覺得,要學生明白社會責任感,老師可以跟學生一起去做義工,不需要說太多的道理。

4/ 作為一位社會學者,你有什麼願景?

我希望有一天

i/老師與學生能通過自己的關懷看見社會的處境,以及

ii/再不須要教也不要學社會責任—因為對社會的關懷和承擔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本通訊由理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出版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