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寄朋友 首頁 聯絡我們 前期通訊 facebook YouTube 简体中文 English
75th Anniversary Updates
 

訂立 「貧窮線」 政府應持開放態度

訂立 「貧窮線」 政府應持開放態度

 

 

 

 

 

據估計,本港有近一百二十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佔人口總數約百分之十七。扶貧委員會稍後會訂立「貧窮線」,這將有助政府研究貧窮問題,並檢討扶貧措施的成效。今期 Excel@PolyU 邀請到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博士為我們探討這個議題。

1/ 「絕對貧窮」和「相對貧窮」的概念有甚麽分別?

從概念上來說,「絕對貧窮」是指一個人不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即免於飢餓、有基本的棲身之處、自己及家人有適當的衣著,以及能保持身體健康。及後,「絕對貧窮」普遍被定義為食物、衣著,健康和棲所等生活必須條件的最低要求。

隨着各地社會變得富裕,「絕對貧窮」的問題逐漸不再是最主要的關注議題。社會卻演變出一種對「合理生活水平」的期望,而「相對貧窮」的概念就適用於那些未能滿足「合理生活水平」期望的人。

例如,在香港,有些人負擔不起使用互聯網,亦未能讓子女參加課外活動,或買不起一台電視機(或手機),即使他/她及家人有足夠的食物和衣服,都是生活在「相對貧窮」中。歐洲現時使用「國際貧窮線標準」來給「相對貧窮」一個定義,家庭累計收入少於等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50%,就被定義為生活在「相對貧窮」中。

2/ 「貧窮線」是否可用作界定及量度本港的貧窮問題?為甚麼?

 「貧窮線」是一種不同政府廣泛使用的政策和概念工具,目的是要更準確地了解那些是窮人,以及他們生活在貧困中的境況。它有助於明確界定貧窮問題,以及為推行扶貧政策提供一個起點。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 現時的入息及資產指標,有人會視為等同於「貧窮線」。然而,綜援的性質是「社會援助」,用以幫助那些未能以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過活的人。因此,它只是「絕對貧窮」的一個指標,而綜援所提供的援助僅足夠維生。由於香港社會的貧窮問題主要是「相對貧窮」,因此應該訂立「貧窮線」,以反映香港貧窮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

3/ 扶貧委員會應怎樣訂立有公信力和社會共識的「貧窮線」?

香港政府在訂立「貧窮線」 的過程中,應持開放態度,接納公眾和研究貧窮問題的學者之意見。扶貧委員會的組成和成員必須具代表性,亦可參考一些廣泛使用的國際標準。

4/ 政府在訂立「貧窮線」時,應加入那些香港因素?這會對計算貧窮人口有甚麼影響?

香港基本上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但根據香港會社服務聯會於2012年10月發表的報告, 假設採用國際貧窮線準則,本港在2011年時有 115萬人生活在「相對貧窮 」中。雖然簡單地採用歐洲的標準可能過度簡化了香港的問題,但這無疑是一個好的起點。在借鑒海外的概念時,港府必須仔細考慮香港獨特的社會和經濟狀況。許多香港人實際上「收入低」,但「資產富裕」(即擁有物業、債券、股票或持有的士牌照等)。然而,很多人雖然坐擁現金或資產,卻沒有退休保障(例如退休金)。因此,扶貧委員會必須了解香港人的收入、資產和權益之整體概況,才可在訂立「貧窮線」時,考慮加入那些香港因素。這樣才可以為那些需要社會政策幫助紓解貧困的人,制訂更合適的政策。

5/ 訂立「貧窮線」後,政府可以制定那些措施,減少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口?

除了「公共援助」式扶貧措施(如綜援)之外,政府應該研究一系列全面的措施,以幫助那些生活在貧窮邊緣的人,改善他們現時的生活狀況。扶貧不應該僅僅是「填飽肚子」,社會應該助人改善生活。政府清楚地了解生活在「相對貧窮」中的人數和他們的境況之後,便可以制定一套全面的持續協調政策,以改善「生活環境」、「個人發展」(如技能的培訓)、「建設社區網絡」,以及為面對不同生活和社會困難的貧困家庭,提供其他收入或社會支援服務。

 

 

 

本通訊由理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出版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