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顯示,過去四年,二十一歲以下的香港青少年吸毒人數累積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七;全港五百多所中學中,有差不多四分之一曾有學生吸毒。雖然政府於二零零七年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專責打擊青少年吸毒問題,但成效仍然不大,青少年吸毒已惡化成一個全港性問題。
今期Excel@PolyU邀請了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為我們分析為何越來越多香港青少年吸毒,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石教授從事社會工作教育及研究多年,一九九三年加入禁毒常務委員會,今年初開始出任該會主席。
問﹕是否香港的禁毒政策未能對症下藥,致令青少年吸毒的問題日益惡化?
石﹕香港在禁毒方面其實做得不錯,與英國、美國、澳洲等國家比較,香港青少年吸毒的比率並不算非常高,但近年人數的確有增長,原因有幾方面。第一是家庭凝聚力的減退。問題家庭(例如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在這些家庭成長的青少年特別容易出現違規行為。第二是吸毒「正常化」。近年有人提出吸毒非刑事化,在這樣的思潮影響下,一些傳統觀念,例如「吸毒是錯誤行為」,已逐漸被淡化,越來越多年輕人覺得「索K」*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第三是針對年青人的「心理教育」不足夠。現在的年青人面對不少壓力,但大多數都不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感到人生迷茫空虛,容易受朋輩影響,因此以吸毒來逃避問題。
當然,除了這些根本因素,還有一些「催化劑」令問題加速惡化。其一是K仔越來越平,吸食一次只需十多元,正是「索K」比「唱K」更便宜。再加上販運K仔的小拆家有很多是學生,他們不但自己吸毒,還介紹同學吸食,甚至賣毒品給同學,導致校園的毒品問題日趨嚴重。我估計現時全港可能有三千至四千名吸毒學生,我更擔心如果不及時行動,校園毒禍甚至可能蔓延至大專院校。因此必須大力打擊。
問﹕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青少年吸毒問題?
石﹕必須治標和治本雙管齊下。堵截毒品來源是治標的方法,治本的方法是減低需求,即是幫助已吸毒的人戒除毒癮,同時阻嚇未曾吸毒的不要去嘗試。學校可以通過教育和輔導,例如開設「生命教育」課,改善青少年的心理質素、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讓他們知道吸毒並不能解決問題,令他們明白並不需要「索K」讓自己靈魂出竅,才可以找到一個美好的世界。而校園驗毒計劃就可以向學生傳遞一個清晰的訊息,就是吸毒是不健康和犯法的行為。
問﹕為何社會上不同界別,包括教育工作者、社工、家長、學生,紛紛反對校本驗毒試行計劃? 石﹕推行任何新措施都會有支持及反對的意見,但我發覺有些反對的聲音是基於錯誤的觀念和理解。例如驗毒計劃的本意是找出吸毒學生,幫助他們戒除毒癮,以及對未曾吸毒的學生起阻嚇作用,但卻被說成是懲罰和不尊重學生。另一個謬誤就是以為驗毒計劃將取代其他禁毒計劃,事實上我們已清楚表明校園驗毒是整個禁毒計劃其中一個環節。
問﹕有人質疑計劃為何在咨詢不足、人手配套缺乏的情況下倉猝推出,你有何回應? 石﹕這本來就是一個試驗計劃,打算試行六個月後再作進一步研究。但在年初接連發生多宗學生吸毒事件後,我們決定加快步伐推出,所以的確有些考慮不周全的地方,但我們一直在跟有關方面磋商,謀求改善不足之處。我必須強調,推行公共政策很多時要看時機,不能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至於計劃成效如何,就只有試過才知道。
問﹕這次對校園驗毒計劃的反應會否影響整個禁毒行動的成效?
石﹕我不擔心反對聲音對禁毒行動有影響,因為大多數提出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要是理性的討論,一定有助於訂定更完善的計劃。
*K仔即氯胺酮,是最多香港吸毒者吸食的危害精神毒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