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轉寄朋友 聯絡我們 简体中文 English 前期通訊
 

氣候變化峰會為香港締造良機

氣候變化峰會為香港締造良機

 

2009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十二月初在哥本哈根舉行,會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指責中國阻礙會議達成協議,中國則反指各發達國家不願承擔責任。最終各國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為期兩周的會議在一片爭議聲中落幕。

理大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博士是資深環保活動分子,多年來參與交通環保項目的研究工作,在一九九二年及二零零二年曾參加聯合國為探討環境和發展問題而舉行的地球峰會。今期Excel@PolyU邀請了熊博士為我們分析哥本哈根會議以及對香港的影響。

問﹕為什麼匯聚各國力量對抗氣候變化會如此困難?
熊﹕要一百九十多個國家採取一致行動對抗氣候變化的確很費時和費力。事實上,協商早於一九九二年便開始,當年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一九九七年在日本京都制定的《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在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二年期內,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一九九零年的水平減少百分之五。直至現在,已有一百八十多個國家簽署議定書,但美國一直未有簽署。現在奧巴馬政府表示有意在哥本哈根峰會制定一個新的全球減排目標,因此商議又從新開始。

問﹕惹起爭議的是哪些主要議題?
熊﹕首先是需要設定減排目標以控制溫室效應,但各國對於溫室效應是否存在以及減排量一直爭論不休。第二個爭議點則關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國本已同意只要求發達國家減排,發展中國家及貧窮國家只需監察本國的排放量。但現在部分發達國家認為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應承擔更大責任。第三就是發達國家之間如何分擔將提供予發展中及貧窮國家的財政支援。

問﹕中美兩國為何在會議中互相指責對方推卸責任?
熊﹕我認為這些只是雙方的談判策略。中國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美國與其盟友意圖迫使中國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准許國際社會審核其排放量,而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卻只答允自願性質的限制排放,其他國家的審核被視為損害國家主權。另一方面,中國則要求美國提高其減排目標和給予發展中和貧窮國家的資助。最後,美國直接跟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談判,草擬出《哥本哈根協議》。大部分國家開始時都反對這份小圈子協議,但經過一個星期冷靜期之後便簽署協議。

問﹕《哥本哈根協議》落實了什麼?
熊﹕協議沒有定出減排目標。各簽署國「確認」全球氣溫上升幅度(與社會工業化前水平相比)應限制在二度攝氏之內。發達國家承諾在二零一二年前提供三百億美元緊急資金,援助貧窮國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到二零二零年再將每年援助金增至一千億美元。協議決定設立「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以支援相關的項目和活動。協議也訂立機制,要求發達國家列出其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則可選擇參與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項目。

問﹕《哥本哈根協議》對香港有什麼影響?
熊﹕由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帶領的香港代表團,以中國代表團成員的身份參加會議。由於中國是《哥本哈根協議》草擬者及簽署國之一,香港亦有責任遵守協議內容。邱局長回港後對記者說,香港將檢討如何配合內地設定排放目標。中國提出,到了二零二零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二零零五年下降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這對香港而言是一個大好機會,因為我們在統計、監測、審核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非常勝任。本地的大學和環境保護署擁有適當的儀器、足夠的技術以及管理經驗。加上我們在制定和實施減低空氣污染措施方面經驗豐富,可以將所有溫室氣體列為受管制的氣體污染物,繼而對其統計、監測和審核。香港可以跟其他內地和亞洲城市分享經驗,大學則可以提供研究和顧問服務、訓練相關的專才。「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應能支援這些活動。

問﹕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將於三月舉行「汽車廢氣排放控制研討會」,這個研討會跟《哥本哈根協議》是否相關?
熊﹕我們跟香港環境保護署和內地的環境保護部合辦「汽車廢氣排放控制研討會2010」。首次研討會在一九九九年舉行,今年已是第五次。這是一個典型的學界、政府、業界合作項目,讓各界人士交流最新技術和管理技巧。研討會其中一個焦點是低碳排放車輛技術,香港可以藉此機會展示其在統計、監測和審核車輛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技術,以及制定推行減排措施的經驗。這些都是《哥本哈根協議》要求的承擔。

 

 

本通訊由理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出版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