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十二月初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指责中国阻碍会议达成协议,中国则反指各发达国家不愿承担责任。最终各国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为期两周的会议在一片争议声中落幕。
理大土木及结构工程系副教授熊永达博士是资深环保活动分子,多年来参与交通环保项目的研究工作,在一九九二年及二零零二年曾参加联合国为探讨环境和发展问题而举行的地球峰会。今期Excel@PolyU邀请了熊博士为我们分析哥本哈根会议以及对香港的影响。
问﹕为什么汇聚各国力量对抗气候变化会如此困难?
熊﹕要一百九十多个国家采取一致行动对抗气候变化的确很费时和费力。事实上,协商早于一九九二年便开始,当年各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一九九七年在日本京都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二年期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一九九零年的水平减少百分之五。直至现在,已有一百八十多个国家签署议定书,但美国一直未有签署。现在奥巴马政府表示有意在哥本哈根峰会制定一个新的全球减排目标,因此商议又从新开始。
问﹕惹起争议的是哪些主要议题?
熊﹕首先是需要设定减排目标以控制温室效应,但各国对于温室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减排量一直争论不休。第二个争议点则关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国本已同意只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发展中国家及贫穷国家只需监察本国的排放量。但现在部分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大责任。第三就是发达国家之间如何分担将提供予发展中及贫穷国家的财政支援。
问﹕中美两国为何在会议中互相指责对方推卸责任? 熊﹕我认为这些只是双方的谈判策略。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美国与其盟友意图迫使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准许国际社会审核其排放量,而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只答允自愿性质的限制排放,其他国家的审核被视为损害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则要求美国提高其减排目标和给予发展中和贫穷国家的资助。最后,美国直接跟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谈判,草拟出《哥本哈根协议》。大部分国家开始时都反对这份小圈子协议,但经过一个星期冷静期之后便签署协议。
问﹕《哥本哈根协议》落实了什么?
熊﹕协议没有定出减排目标。各签署国「确认」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与社会工业化前水平相比)应限制在二度摄氏之内。发达国家承诺在二零一二年前提供三百亿美元紧急资金,援助贫穷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到二零二零年再将每年援助金增至一千亿美元。协议决定设立「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以支援相关的项目和活动。协议也订立机制,要求发达国家列出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选择参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
问﹕《哥本哈根协议》对香港有什么影响? 熊﹕由环境局局长丘腾华带领的香港代表团,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参加会议。由于中国是《哥本哈根协议》草拟者及签署国之一,香港亦有责任遵守协议内容。丘局长回港后对记者说,香港将检讨如何配合内地设定排放目标。中国提出,到了二零二零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二零零五年下降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这对香港而言是一个大好机会,因为我们在统计、监测、审核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非常胜任。本地的大学和环境保护署拥有适当的仪器、足够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加上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减低空气污染措施方面经验丰富,可以将所有温室气体列为受管制的气体污染物,继而对其统计、监测和审核。香港可以跟其他内地和亚洲城市分享经验,大学则可以提供研究和顾问服务、训练相关的专才。「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应能支援这些活动。
问﹕土木及结构工程系将于三月举行「汽车废气排放控制研讨会」,这个研讨会跟《哥本哈根协议》是否相关?
熊﹕我们跟香港环境保护署和内地的环境保护部合办「汽车废气排放控制研讨会2010」。首次研讨会在一九九九年举行,今年已是第五次。这是一个典型的学界、政府、业界合作项目,让各界人士交流最新技术和管理技巧。研讨会其中一个焦点是低碳排放车辆技术,香港可以藉此机会展示其在统计、监测和审核车辆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技术,以及制定推行减排措施的经验。这些都是《哥本哈根协议》要求的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