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外翻是常見的足部問題。它不但影響足部的外觀,更可引致腳部疼痛,舉步維艱。事實上,患者可進行無需截骨的治療,以避免足部問題惡化。今期excel@PolyU邀請到理大生物醫學工程跨領域學部梁錦倫博士分享他近期的一項合作研究,探討非截骨「韌帶聯合術」對改善拇趾外翻患者足部功能的成效。
甚麼是拇趾外翻?它的成因是甚麼?
拇囊腫是指拇趾旁邊突起,是醫學上稱為「拇趾外翻綜合症」的一種前足部問題。拇趾外翻是指拇趾頭外傾,而這綜合症所引發的相關足部問題包括:前腳掌變寬、爪形趾、足弓下塌、足繭甚至尾趾囊腫等。情況嚴重會令患者失去平衡能力、拇趾關節損壞,以及足部、小腿和腰背疼痛。
一般而言,引致拇趾外翻的原因是前足支撐拇趾及第一蹠骨的韌帶鬆弛,以致骨骼移位和傾斜。本港約有三分一成年女性患有拇趾外翻,男女比例為一比九。女性患者主要受女性賀爾蒙影響而導致韌帶鬆弛,亦有八成是遺傳所致,另長期穿著高跟鞋或尖頭鞋,更容易令拇趾受壓而加劇外翻變形。
現時有什麼普遍使用的治療方法?「非截骨韌帶聯合術」如何在無需截骨情況下治療患者?
患者可選擇非手術 (如穿著足部矯形器或晚間用拇趾外翻矯形器等)或手術治療方式。現時,90%矯正手術屬於截骨手術,主要可改善足部功能及減少痛楚;然而,手術後有移位及併發症的風險。
而「非截骨韌帶聯合術」是由骨科專科醫生吳彥引入香港的。這手術在無需截骨情況下進行,醫生用線把鬆弛的第一蹠骨綑綁在旁邊的第二蹠骨上,並引發身體自動長出韌帶般的軟組織,來校直和固定蹠骨,使其不再移位。非截骨手術成功率可達90%,患者於手術後康復速度較快;與截骨手術相比,這種治療方法不會引起痛楚、破壞正常趾骨和引起併發症。
請簡述你最近進行的研究項目。該項研究有什麼發現?
我們與拇趾外翻專科診療中心合作進行研究,追蹤27名雙腿曾於2008年中至2009年初接受非截骨手術的患者之足部功能。研究中,患者穿上配備壓力感應器的平底鞋走動,研究人員記錄及分析其足部壓力的分佈。
研究發現,在手術後兩年,患者拇趾受力峰值平均由體重的20.6%升至35.2%,第二及第三蹠骨受力峰值則由43.9%降至34.2%。這些數據顯示患者拇趾痛楚減輕,回復正常的足部功能,步行時更可著力在舊患之處。
總括而言,這項研究證實非截骨韌帶聯合手術有助改善拇趾外翻患者的足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