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嘉勤先生最近在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设计院)履新,他与《理程》分享他在新岗位的角色,以及香港前所未遇的人口及楼宇“双老化”情况。
凌先生是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兼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实务教授(规划)。他在城市环境规划领域有杰出的成就,2016 年退休,前为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署长,并于2017 年获颁银紫荆星章。
甚么吸引你加入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我在考虑此职位时,被“社会创新”一词所吸引。这个信念就是动员社群力量,识别社会问题及提供解决方案。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不能依靠政府和市场去解决所有问题,而所谓的“第三界别”,即非政府机构、学术机构、专业组织和有远见的人士,可提出创意方案,最终由政府、商界和“第三界别”共同合作推行。
这是一个非常吸引的理念,有别于过去三十三年我在政府的工作,这吸引了我在 2017 年 12 月出任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一职,为我继续服务社会的旅程揭开新的一章。
你有否计划专注于某一项值得社会关注的议题?
我为设计院选订的策略重点是香港的“双老化”问题。本港人口正在老化,而建筑物亦日渐陈旧,在担任规划署署长为香港制订《香港 2030+》策略发展计划的硏究过程中,我(首次)意识到这问题。
试想像三十年后的香港:大量年过八十五的长者居住在超过七十年楼龄的高密度的高楼大厦。这些物业有机会成为他们的负担,而非资产。“双老化”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将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若不妥善处理,将危害香港的持续发展。
理大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学者及进行协作应用研究的优良传统,因此非常有条件去改变此状况。香港人口密集,同一建筑物内有多个业主的楼宇业权模式,令我们拥有全球最复杂的“城市实验室”。这为寻求实用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上佳的研究环境。
香港人口老化为城市规划带来甚么关键的挑战?
人口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乎受社会每一个范畴所影响。一直以来,城市从来都不是为长者而建。我个人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城市是首次需要面对容纳如此超高比例的老龄人口的挑战。因此问题比比皆是。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我经常会前瞻未来十五至二十年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决定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我们需要令建筑环境配合人口随时间而改变的需求,这牵涉到思维模式、设计指引和公共政策上的改变。
举一个简单而经常被忽略的例子,我们有政策规定所有公园都必须设置儿童游乐场,但没有要求设置长者游乐场。虽然个别公园内设有一些长者运动设施,但整体环境的设计并不吸引长者使用这些设施。科研和创新设计可否为现况带来改变?这些改变应否最终成为公园的设计指引的一部分?这只是众多需要社会创新的领域之一。
社会将需要那些创新政策以克服“双老化”的挑战?
为使香港更加长者友善,政府和社区已作出很大努力,但还有更多工作需要进行。我倡议采取“双智能”方案,亦即“智能安老”和“智能城市科技”,以应对“双老化”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亦必须为照顾未来的长者作出准备。他们的教育水平更高、更能掌握科技、更健康、也许更长寿,但传统家庭支援将会削弱。他们将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
我为设计院订立抱负,不要单着眼推动个别项目,而要努力将社会创新的研究和模式普及化,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设计原型能够成为公共政策和专业操作指引的一部分。这正是我所以认为设计院的工作有意义,有挑战性和有趣的地方。
理大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海伦.哈姆林设计中心合作进行的社会创新项目
为老人院舍床位增添色彩
老人院舍现行的色调比较沉闷,给用家似医院的感觉,而非家的感觉。研究和设计团队为院舍引入新的色调系列,采用多种颜色来装饰寝室和起居空间,为长者带来更多视觉上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