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幼麟教授帶領下,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在建設安全和可靠性方面引領前沿,為中國基建開創新里程。 |
在觀看香港昂船洲大橋、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或上海中心大廈時,旁人或對其宏偉建築和獨創設計印象最為深刻。然而,結構工程講座教授兼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徐幼麟教授卻另有一番見解。他看到的,是多個維護大樓及橋樑安全和結構穩固的創新技術,這全因他致力於這些創新項目上。
徐教授獲同濟大學工程科學碩士及悉尼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香港及中國內地參與過多項重要基建項目。他曾參與的工作是整個香港昂船洲大橋及青馬大橋興建項目的結構健康監測之重要一環。後者於1997年竣工,更成為徐教授最引以為榮的成就。
當時香港對這方面並不熟悉,徐教授藉著這個項目推動結構健康監測。大橋結合了數個創新系統,以監測風速、氣溫及交通流量。政府因而可以掌握最新資訊,了解大橋情況,並計劃維修工作,以防範任何嚴重故障發生。這些在當時屬嶄新的系統,現已成為興建新橋樑的標準部分。
當然,徐教授的工作亦擴展到建設應用以外的範疇。他曾發表超過200份文獻,並刊載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中;他亦為著名刊物如《橋樑工程期刊》及《土木結構健康監測期刊》擔任編輯委員會成員。此外,徐教授撰寫過書籍《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Long-Span Suspension Bridges》(大跨度斜拉橋之結構健康監測)及《Wind Effects on Cable-Supported Bridges》(風對懸索橋之影響)。
作為數家專業機構的成員,徐教授獲香港工程師學會、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美國力學工程協會,以及英國結構工程師協會選為院士。他曾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頒發2012年Robert H. Scanlan Medal,亦是香港最高科研殊榮-2006年裘槎資深研究員計劃的得獎者。
雖然徐教授獲獎無數,但他仍著眼於未來。他除了專注結構健康監測項目外,亦醉心尋求人造物體與環境共存的新方案。例如,他借香港強風的優勢,擬於大樓及橋樑加設風力發電機。香港以至整個中國的未來世代將得以傳承穩健的建築基礎,實有賴理大徐教授及其團隊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