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兼心理學家余其殷教授,全情投入於改善精神分裂症及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管理,他最近亦因此加入理大,因為他知悉康復治療科學系及其他學系充滿著令人振奮的跨領域協作契機。
當余其殷教授還是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本科生的時候,他已對大腦異常如何引致精神分裂症狀這議題深感興趣。在牛津大學修讀哲學博士學位期間,他首次研究這疾病。他發現在患有誘導行為缺乏症的老鼠測試模型中,抗精神分裂症藥物可使動物行為正常化。他先後在英國、香港及瑞士出任博士後研究職位。隨後,他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作逾十年,並研發出患精神分裂症的老鼠測試模型,掌握到懷孕期間感染病毒與子女出現行為問題的關連。
這些研究工作帶來了重要啟示。余教授解釋,精神分裂症所引致的嚴重思想分裂及認知功能慢性衰退,影響著全球超過二千一百萬人,其中很多人的謀生能力亦有所障礙。他認為:「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治療與管理不單可減少早逝及重獲失去的生產力,更重要的是可減低患者的痛苦,使其重拾尊嚴。」現時常用的藥物有助控制部分症狀,但同時引致記憶及專注力等認知功能的長期退化。
余教授強調,認識更多精神分裂症在生物學上的原因有助辨識相關的大腦異常情況,繼而可以研發新藥物及治療方法延緩或制止認知衰退。他在這方面的研究發現具重大的影響力,其H指數達四十四。余教授認為腦神經學是「急速發展及富挑戰性的領域」,那指數「正面地反映這研究範疇的重要性,以及我個人的研究工作。」他謙稱,其研究將有助繼續利用動物模型,探討複雜的人類行為及特徵,特別通過與同事合作發展一套更全面的方法,評核單基因操控對行為的影響。
繼在美國俄勒岡州遺產研究所出任行為神經科學總監一職後,余教授於2015 年12 月加入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他引入跨領域研究的新概念,著重加強假設主導模式的實驗,設計合適的轉移研究框架。此外,他亦積極推動部門之間的協作,並運用理大不同的專業及其眾多的創新技術平台,推廣終身健康的概念,裨益社會。
以上的工作,配合余教授與歐美及中國內地的學者的協作網絡,將有助他繼續進行尖端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然而,這些研究的更深遠影響,是余教授透過由他所栽培的新一代科學家,繼續把他的真知灼見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