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ICE聘請海外培訓師,在港開設小班教學模式的跨文化課程。受訪者提供
本報記者 羅洪嘯、吳玫
香港教育制度常被批評屈從於功利主義,要求學生不斷學習各種技能課程,增強競爭力,但是對於他們的全面發展,卻着墨不多。一群來自上海、雲南、香港、印度等不同地區的年輕人,今年雄心勃勃地在港創立一所社會企業,希望藉自身多元化的背景,為香港學生提供全英文授課的跨文化課程,以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創意水平和發展潛力。
6名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社會「新鮮人」,因同為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AIESEC)成員及參加創業比賽而結緣,並於今年初成立了名為Inter Cultural Education(ICE)的社會企業。ICE借鑒歐洲的跨文化教育模式,聘請海外培訓師,開展以活動為主的體驗式課程。目前ICE已為理工大學、香港大學、中文大學、浸會大學、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等院校提供過培訓課程。
英語溝通能力弱 不利港發展
ICE中心創始人、主席羅偉鴻是創業團隊中唯一一名香港人。他07年於理大英文系畢業後曾遊歷亞歐多個國家,並教授過100多項個人發展課程。他援引自己的海外心得稱,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養遠比傳授知識更重要。他認為,雖然港生總體英語水平不錯,但很多人學習英語的目的只為了應付考試,實際溝通能力並不強。此外,作為生活在國際大都市的青年,不少學生仍缺乏寬廣的視野和對未來的規劃,這些對個人和香港未來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羅偉鴻表示,ICE現在共有6名核心成員,但除了他一人全職從事該項工作外,其他人均是於工餘協助,當中包括一名雲南高考狀元,她目前還是港大商學院二年級生。此外,ICE還擁有來自英國、美國、澳洲、烏克蘭、韓國、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尼日利亞、秘魯等國家的20多名培訓師。
青年圍坐討論 場面熱烈
羅偉鴻介紹稱,這些培訓師主要是通過AIESEC的網絡找到的,「他們具備學生培訓經驗,又對香港感興趣,我們就會邀請他們來教一段時間,除了包交通費和住宿費外,還會給予一些零用錢給他們,但是總體花費不算多。」他指出,每天工作中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不同國家和膚色的年輕人圍坐一桌,就不同課題展開討論,場面十分熱烈。
據介紹,ICE提供的學生培訓課程,大約每10堂收取1,000元。羅偉鴻指運作半年來,ICE已基本實現收支平衡。不過,他指當初說服學校參加這類「務虛」的課程相當有難度,幸好母校--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的校長最終答允給他們嘗試機會。通過約兩個月的培訓後,學生在語言能力、社交能力及學習能力的測試中,表現較培訓前有了較大提高,增值明顯,故校長亦樂於向其他學校推薦ICE的課程。
加入國情教育 冀拓京滬
來自上海、今年剛於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的虞姝卉,主要負責ICE的市場拓展工作,雖然每日忙完正職工作後,還要開會討論課程發展計劃,但她談起ICE的業務仍然很興奮,「我們正在考慮加入國情教育的內容。作為一個中國人,除了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以外,對祖國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羅偉鴻亦希望ICE課程明年能推廣至廣州、北京和上海,而他們明年1月還會與AIESEC中國分會合辦活動,為內地300多位大學生講授跨文化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