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3年10月号

资深理大企业家潘乐陶博士工程师

传授价值一亿五千万的创业心法

OttoPoon_Oct从一亿元增加至一亿五千万,是百分之五十的增长。如果那是利润,试问还有哪个老板不满意?但如果那是预期的亏损,又敢问哪个老板仍会笑着来面对?创业于 1977 年的潘乐陶博士工程师,目前他是一个 2,000 名员工、40 亿营业额的理大企业家,他那个「一亿五千万」的故事,实在值得后进们好好领悟。

潘乐陶博士工程师是安乐工程集团的创办人及主席,他的名字后面有一大串的衔头:Hon DTech、BBS、OBE、RPE、CEng、FHKIE、FIET、FIMechE、MCIBSE、MCIWEM、SMCMES、RLE、REE……虽然一般人未必全部认识其中的意义,但肯定知道那是潘工程师经年累月努力下的小小注脚。

「对我而言,也不过是工作、工作,继续再工作罢了。」潘工程师只是如此轻描淡写地形容他的成就,然而,他在创业路上走了三十多个年头,可说的故事还会少吗?可取的经验更肯定能发人深省。

「呵,说起创业,倒有一个不算是事实的故事!」潘工程师笑笑说:「一次去马来西亚旅行时,我买了一本由一位法国作家和他越南籍太太合着的书,里面就多种关系如配偶、兄弟、老板下属等,以星座和生肖作出配对,测测吉凶。我看过之后随手把书转送给了秘书Mabel。没想到某天午饭后的办公室忽然闹哄哄起来。」

原来,秘书小姐把当时在太古集团当总经理的潘乐陶工程师与他的老板作了一个配对,发觉他那狮子座和属鼠的老板,正与处女座兼属龙的潘乐陶是绝配,不过,书上是这样写的:这是绝佳的配搭,但属龙的要在上!

潘工程师打趣说:「所以,我不能不走了!」

这当然不可能是事实。真实的创业故事,应该从潘工程师当学徒时说起。

「我十几岁开始做学徒,在机电工程署里工作。离开后,辗转在私人机构里工作过。因感自己学历不足,故我很努力地申请到英国工作,写了很多信到英国公司求职,最后终获某家公司聘用。我在英国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最后取得注册工程师的资格。回港之后,我在英资和美资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其后受聘于太古公司当总经理。做学徒时,当然是什么都得做;在英国时,我做过产品设计和生产;回到香港后,工作的岗位包括了销售、服务、采购、工程和管理、财务、人事等等。可以这么说,就在 1977 年时,当时我认为自己很多方面都有一些经验,就很自然地希望从大公司跳出来尝试创业。其实,我从小就有想做老板的想法,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是没有办法解释的,当属个性的问题。」

最近有学院邀请他演说,题为「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认为一个人的个性已决定了他能否营商,有些人很能干,可把公司管理得很完善,但叫他离开公司自行创业,他就会害怕起来。「我觉得那是天生的,是训练不了的。」潘工程师说。

当做了创业的决定,潘工程师就掏出了三十万的积蓄,没有带走旧公司一个人、一个客或一件产品,其实,那绝对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只因除了拥有很全面的营运经验外,潘工程师还看准了当年的几个时机。

「我是在 1977 年尾成立公司的,78 年才正式开业,正好迎接了中国突飞猛进的大潮流。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很幸运,因为香港在那个时代里,正有着几个重大转变。」

其一,大型计算机的应用在当时的香港社会里开始普遍,他的公司业务之一正是提供计算机房的设备;其二,香港开展了环保的工作,当时兴建的沙田污水厂是香港第一个污水厂;第三,香港的大厦越来越高,消防处要为高楼提供柴油后备发电机。刚开业的安乐工程公司遇上了这三个机会,迄今的业务其实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三个范畴。现时,在香港的环保工程就以他的公司做得最具规模,香港建造得最多数据中心的公司也是安乐。

虽然他并没有办法影响别人在什么时候展开这些机遇,但如果没有充份的准备,纵有机会也只属徒然。所以说,不要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当一阵耳边风。

创业到了第二个年头,他的公司并不见得「安乐」,因为还一直没有生意。当时经理是他,经纪也是他,连送递文件也得亲力亲为。他的秘书曾悄悄地问他:「潘先生,你有没想过……公司是会关门的呢?不害怕吗?」

「害怕呀!」潘工程师说:「获得第一张柴油发电机的订单,已是公司成立约两年的事。熬了两年,也实在很不容易,如果再没有接上生意,多过几个月,我的积蓄便要花光,可能,公司的确要关门了。但一开始有生意之后,公司的营运便畅顺起来。」

安乐工程集团创业三十几年来,就只有两、三年的日子是不好过的。除了熬过最初两年亏本的日子,最令潘工程师难忘的,肯定是那宗令他亏了差不多两年利润的工程。

「十年前有一个三亿元的政府工程项目,我们完全低估了技术成份和工程的复杂性。刚接了下来,我便知道有问题了,那最少要让我们亏一亿。于是我立刻跟银行商量,要为借贷做好准备。」

当时,银行曾建议他们不接这项工程,干脆告诉客人不做好了。坦白说,工程未动工已预计要带来一亿的亏损,拒接的建议犹如「母亲是女人」这等常识。

然而,潘工程师断然说:「这是政府工程,不能说不接便不接;其二,如果遇上困难便退缩,这绝不是我做人的宗旨。银行在了解过我的想法后,最后还是支持了我。依我的预计,这工程可能令我们损失了差不多两年的利润,结果,它令我们亏了一亿五千万,果然是两年的利润。」

可是,这次的亏本反而令潘工程师感到有点开怀!

「政府知道我亏了本,同时也知道我们是全力以赴,在很短的时间,约九个月内完成工程,因此很欣赏我们对承诺的重视。而且,这项工程是为全港的市民服务的,说的就是『e 道』。」

潘工程师尤其强调每个人都得重视所作的承诺。在他的公司里,任何人答应了客人什么,就等于公司答应了客人什么,一定要把承诺办好。这是一个教训,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故当公司有新职员入职,他最喜欢告诉他们这个一亿五千万的故事,叮咛下属在承诺客人要求之前,必须知道自己做得到,公司也能做得到。

「我从来没有答应了客人而最终失信。做生意,出门是靠朋友的,也正因为这件事情,我们虽是有亏损,却反而强化了商誉。」

做工程是高风险、低利润的业务,每接一项工程,就好像打一场仗,这仗却又永远也打不完。有时候潘工程师也在想:「为什么不卖橙?每人平均每年吃一百个橙,而且卖橙没有既定的规格,甜的酸的也得吃,放坏了也没得保养,比做工程容易得多了。」

话虽如此,做工程可是他的兴趣。「所以说,创业的朋友必须掌握所属那一行的基本知识。如我自己便在不同的岗位也做过,经验很是重要。在外国确是有很多书还没念完便发明了优秀产品的天才,不过这是绝少绝少的事情。全世界才一个苹果罢了。」

潘工程师应香港科学园的邀请为他们的公司培育计划担任导师,以他丰富的经验倾囊相授。不过,他坦言能够真正成功的就只有一家、两家而已。「成功是有几个因素的。首先,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呢?不要以为想到一点点新鲜的事物就可以很容易地赚钱。举一个不成功的例子吧:有公司设计了一对可以双方联系的手表,适用于郊游时方便联络。不过,两个人如在荒郊可以用对讲机,但那产品并不是对讲机,而只是一对能显示讯息的手表而已,故实在没有太大的条件成为成功的产品。其二,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产品,你爱自己的设计,它却非客人所需的东西。因此,不要想你喜欢做的东西,而是要想客人想要的东西。」

要做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必须满足某些现有市场的需求。「最成功的生意人,是创造需求,然后满足自己创造出来的需求,智能电话就是一例。」潘工程师说:「此外,如不肯接受风险,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在年轻的一辈,生活太好了,物质太丰富了,在这个环境长大的人,会否冒险做生意呢?」

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大陆变天,不少人赤手空拳来到香港这个陌生的地方,可以把以前的身份、地位甚至资历先行搁下,什么都肯做,什么都愿意尝试,结果就把香港和他们的事业建立起来了。那么,现代的年轻人又可否承先启后闯出更多的惊喜?

「外国常有天才不把大学念完便创业,后来虽是成功了,可是,在他后面不是曾经牺牲过名校学位吗?」潘工程师说:「还是有冒险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