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14年6月号

余秀珠从崩溃中重建未来

学了,就有一半成功机会

Yu_Jun「香港单亲协会」总干事余秀珠女士,拥有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是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的「杰出校友」,历年来在香港以至内地担任不少公职,在政府制定社会政策时,她的声音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可是,当时光回到 1985 年时,余秀珠不过是一个中学没毕业、赚钱能力局限于基层的工作、还是个经历过家暴,离婚后带着两个年幼女儿依靠综援过活的单亲妈妈!顽强的打拼精神影响所及,不单是她个人的际遇,还有整个社会;也不单是她的过去式,且是现在式和未来进行式。她创造个人事业的经历,绝对是一个从平凡到不凡,可能比电影剧本还要曲折的故事!

要开创一番事业,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走访过很多「理大企业家」了,他们曾提出过的基本条件总不离几个P,如专业、人际关系、热诚等等。但这一期和读者分享创业故事的主角余秀珠女士,年轻的她根本没想过要开创什么个人事业,更何况她还比人多了几个 P,就是 Poverty(贫穷)、Poor-spirited (缺乏自信)、Pity (遭遇惹人同情)……

三十多岁的时候,她本来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有两个年幼的女儿,工作经验只来自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轻工业,如制衣、假发,甚至是画油画等等。每一个女人都憧憬婚姻带来的幸福,可是,余秀珠却因为丈夫的暴力对待而无法沾上幸福的微尘。她只有带着两个女儿躲到庇护中心,在社工帮助下办理离婚。

一个单亲妈妈,身边有两个年幼需要照顾的囡囡,就算想工作,却发觉以前到处可见的工厂大都北移了,别无他法,她唯有领取综援以维持一家三口基本的生活。

「但我不甘于这样。」余秀珠说:「微薄的援助金只够餬口,但小朋友开始成长,生活上所需要的更多,因此,我必须工作才可以给她们更多。但是,我又可以做些什么呢?当年的我甚至连中学毕业的程度也没有。」

因为经历不愉快的婚姻和离婚的打击,她的精神其实已濒临崩溃,社会福利署的社工于是把她转介至一位心理学家以协助她解决问题。在接见的过程中,那位心理学家不断让她思考自己的问题,目的是要帮助她重建未来。他其中一条问题是:「有没有什么是您过去想做,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做的呢?」

秀珠的实时答案是「读书」。

但说完之后她就很后悔了!因为她心想自己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还念什么书呢?

心理学家又问:「那么,您想想有什么可以念,又可以帮助您将来的生活呢?」

她的脑袋开始发胀,不断在这个问题打转。她于是打开报纸,却找不到工厂的空缺,文职方面,又需要一纸文凭证书什么的;因此,她打电话到一些商科学校问课程数据,他们答道:「很简单而已,中学毕业就可以来报读了。」

但不简单的是,她连中学还没毕业。

在城市里,只要有求学的心,自然就有求学的路。于是,她便循成人教育的途径开始,修读了一段时间后,她顺利地参加了会考。

其后,她在一个妇女团体找到一份接待处的兼职工作,没想到成为了她人生的另一个转捩点。

「那时候,有不少来访的妇女很喜欢向我倾诉家事。但我不过是个坐在门口接待的兼职员工而已,所以,我建议对方遇有需要时就求助社工。但她们指未婚的社工未必能够了解自己的状况,倒不如向我倾诉,因为她们觉得我是过来人,我会懂的!」这反应忽然让她领悟到自己的过去竟然是一种「资产」,竟然能够比全职的社工更优胜,竟然能因此赢得妇女的信任!她从而想到何不修读一个社工的课程,并开始搜集资料,又向社工们求教。哪知道一问之下,某位社工给她拨下一盘冷水:「你?你想做社工?想也甭想了!」

离婚之初,她变得极度自卑,甚至连双眼直视别人,或是在街市讲价也不敢。心理学家于是不断抛题目给她思考,培养她的自主能力。虽然每一次的思考都会令她感觉脑袋发胀,但她其实从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答案。反之,如果由社工帮她这个、助她那个,她最后所得到的,未必是最适合她的结果。也就是经过心理学家这样积极不干预地扶她一把,她学懂了帮自己找出路。故纵使社工朋友狠狠打击了她当社工的想法,她却没有重新把自己关在自卑的大门后。相反,在努力搜寻下,她发现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正开办社工文凭课程。最后,她被城大取录修读了两年,也因为是全职上课,她的综援就停止了。

全职读书期间,她得到讲师的体谅,有时候会带着女儿一起到大学上课。而为了生计,她为多个家庭做钟点家务助理,必要时也得带着女儿一起工作。就这样过了两年,在取得社工的文凭后,便正式在曾经招待她的「和谐之家」里工作,薪水有九千多,比拿综援多了一倍。

那时候,她也经常和进过庇护所的一群单亲朋友见面,每次见面总会有倾吐不尽的苦水,无论关于租住地方、子女学校,以至找工作等等,面对不同的困难打击,他们都想别人知道自己很想努力打拼,绝不是光吃不做的一群。

时为九十年代初,有社工义工于是建议他们成立一个组织,专门协助单亲人士,以团体的名义为单亲人士发声。就这样,「香港单亲协会」便由三位单亲人士注册开始成立起来了。「协会注册后可以做什么呢?怎样可以帮助会员改善环境呢?后来我们想到开办一条热线,就是全港第一条单亲热线。会址方面,也只是借用一个妇女团体的会址,协会简简单单地成立起来了,办公的桌子,也不过是从垃圾站捡来的一张钢桌。」

既然成立了专门协助单亲人士的协会,他们也想更进一步,成立单亲中心以举办聚会、开办课程等等。1994 年时,慧妍雅集因此给协会捐助了三十万,作为一笔成立单亲中心的重要经费。1995 年,西泽克基金也同意向协会拨出了三年营运金的资助,但就在招聘管理中心的社工时,他们却发觉应征者并不太理想。那是因为社工不太知道要为单亲人士做些什么,以往也一直没有什么人做过这类的工作。她向基金会汇报这个情况时,基金会的人反问她:「为什么你不自己做?如果你做,基金会才批款。」

这真是一个令她挣扎良久的问题。

「当时我在『和谐之家』的工作,既有稳定的收入,也可以工作到我退休为止的。但西泽克基金的资助只有三年,三年后就得自己打算了。」余秀珠说:「然而,这个协会是我们争取了那么多年的成果,也实在很希望能够帮助多些单亲人士,现在眼前就有这么一个好机会,为何不争取呢?」

连番挣扎下,她终于决定一试,便辞去了「和谐之家」的工作,正式来到「香港单亲协会」当中心主任,连同一位文员,一位兼职,从两个半人开始营运专为单亲人士而设的社会服务中心。协会现时已发展至五个中心,职员也有四十人了。

「这么多年来走过的路,自己是可以走过去了,但怎样可以帮助其他人也跨过去?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呢?」就是这个信念的支持,余秀珠全情投入服务单亲人士。期间,在运营中心时每当发觉自己有所不足,她便不断进修,先是修读与管理有关的课程,继而是心理学学位,以至理大的社会学硕士课程等等。「读、读、读,有需要就读。」她说:「我也常常叫年轻人进修,但他们会反问:『是否由你给时间和钱?』其实,他们须知读完之后的知识是自己的,别人拿它不走。那为什么不去学习令自己更有价值?如果自己更有价值,老板也不肯让你走的。」

后来,她应邀加入了不少与社会事务有关的委员会,如平机会、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关爱基金、平和基金、灭罪委员会等等,这令她的眼界更开阔,更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可以从中如何发挥。「如果能够多帮助一个人,让他可以自力更生,社会就少了一份负担。让更多的资源付予更需要的人。」

「越做下去,我总觉得原来还有更多事情可以做,还可以再多做一点点。自己可以做到的,为什么不多做点呢?」余秀珠说:「无论跟同事,抑或是单亲的朋友,我常常和他们分享的是,你不要害怕尝试,任何事情,你尝试做,总有 50%的机会成功,不去尝试,你肯定 100%原地踏步,甚至失败!」

如果余秀珠当初不是肯去尝试的话,今天可能仍是在街市中不敢讲价,走在路上连头也不愿抬起的怯懦妇人。她为自己事业奋斗的故事,正说明了只要肯跑和学跑,成功的跑道永远开放。哪里有输在起跑线的事!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