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峰賣樓以科技創業
蓄勢五年力證雙贏信念
要推動香港經濟邁向更多元化的發展,社會上不少聲音都在不斷提倡,也不斷提問有關「創新科技」這副「新引擎」的可行性。到底以創新科技在香港創業是否一如官方的理想說法──香港有著足夠的發展空間、潛力和條件?王廣峰博士和他創辦安潤普有限公司的故事,現在就給大家一個實實在在的答案。
王廣峰博士從天津紡織工學院畢業後,修讀了一個紡織系的碩士課 程,對呼吸材料有深入研究。後來,他在天津和上海從事紡織貿易, 但有感市場在急速變化,作為中介的紡織外貿公司,其生存空間,也 等於他的前途,卻正在逐年收窄中,令他不禁盼望獲得轉型的機會。
機會終於出現。香港理工大學的納米中心聘請他擔任研究助理,同時 兼讀理大的紡織工程博士學位。
王廣峰在 2004 年 5 月到理大上任,在往後的三年間,他參與了不少 與紡織有關的先進技術研究,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後的兩年,他繼續協 助系內教授做研究,其中一個項目就是柔性傳感器的應用技術。這是一項以傳感器結合紡 織技術的研究,可應用於智能服飾及運動用品的製造,能有效監測穿戴者的心跳、步態、 呼吸等信息,數據準確度達醫療級,廣泛適用於醫療監測及運動工程上。早在五、六年 前,人們對可穿戴的電子科技仍感陌生。王廣峰積極向業界推廣這種嶄新科技,但業界反 應冷淡。
然而,他堅信這項技術大有可為。王廣峰說:「我記得教授說過,如果我們研究的科技有 成果,刊登了很有影響力的論文,大家都會很開心;但如果科研成果能應用到市場上,那 種高興是不一樣的。」就是這個說法燃起了他的雄心壯志,於是找來一位同事當合夥人, 企圖把這項研究成果推出市場。
「當時,我只是想讓市場應用這種新科技,就這麼簡單的一 個想法而已,也沒想過創業會有多麼艱苦。」結果,王廣峰 一開始就遇上了困難──雖然樣辦產品已做了出來,但產品 如何生產,他當時沒有概念,連那位同事能否做得成自己的 合夥人,他也花了幾個月來游說。
「我對他說,我們不年輕了,難得現在有機會創業,就做些喜歡做的事情吧。最後,他放 棄了高薪厚職和我一起創業去。他就是我們公司現時的首席技術官。」
當時公司的全職職員就只有他們兩位。王廣峰計算過,技 科授權費用、研發費用和薪金等加起來最少要兩百萬元。 這一筆啟動资金從哪裡來?王廣峰咬緊牙關賣了房子,換 來第一個一百萬,至於另一個一百萬,他最後得到大學教 授的支持。首筆資金總算順利集齊,安潤普有限公司正式 成立,然而,往後他們所走的每一個里程,卻並非只是說 服同事當合夥人那麼簡單!
「公司開業五年,投入的資金已有一千多萬了。」王廣峰說。
五年間,他的公司以兩百萬的資本創業,從二人公司擴充成為六十多人的規模,而今年還 打算增聘人手至一百人以上。那麼,資本何來?收入又何來?
最初,他們只是打算出售傳感器的技術,但原來那是不夠實際的,因為只有完整的解決方 案才能吸引用家和企業,而公司除了需要他的研發專長外,還須有營運、生產以至銷售的 能力。那時候,他就意識到原來是自己的能力所限,以致限制了公司的發展。幸而香港政 府和公营機構给了他很多的支持,特別在 2011 年成功獲批加入香港科技園公司的科技培育 計劃。
「坦白說,如果我們的公司不是開在香港,而是在大陸的話,可能最多熬不過三年。」王 廣峰說:「科技培育計劃的資助包括首年免費及其後兩年半價租用科學園的辦公室、辦公 室家具補貼、各類培訓課程獲七成半學費資助。他們還有支援團隊給予我們各式支援,例 如教我們撰寫建議書來吸引天使投資基金,甚至直接介紹基金給我們。他們可說是陪著我 們成長。」此外,同期接受培育的公司有百多家,大家同在這個創業氣氛濃厚和資源豐富 的園區內,互相學習,互相補足,營運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安潤普還先後獲得理大微型創業基金和創新科技基金的資助,並在科技園公司的協助下參 加了不少展覽和科技比賽,勇奪第 42 屆日内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等多個國際獎項。這不單是 對他們努力的認同,對吸引資金也明顯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在物色天使資金繼續投資的路上,王廣峰並不是一帆 風順的。曾有超過一百個投資者給他潑過冷水,可幸並沒有 澆滅他的信心。在籌集資金的過程雖然艱辛,但他一邊從洩 氣中進「補」,一邊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從而全面鞏固公 司的實力,提升研發、營運、生產以至銷售的能力,給投資 者更大信心。
在物色合作夥伴方面,他明白到資金投資並非唯一目的, 如能在生產和銷售上提供幫助才是最理想的。因此,安潤 普目前的股東架構中除了資本公司外,還有醫療集團的支 持。他們的產品將在今年正式投入市場,預期盈利飆升之 外,他們還準備好明年在國內新三板的上市計劃。
王廣峰憑著原創科技和壯志雄心,找對了渠道,善用資 源,五年發展以來,公司因此不斷壯大,以成為醫療、運 動大數據公司為目標,希望為傳統的服裝公司、體育用品 或醫療用品公司提供完整的方案,令雙方的業務達至雙贏。
王廣峰說:「科技創業是必然的發展。一直以來,所有生產過程都需要技術支持,背後都 有技術在驅動、在改善效率。一家不重視技術的公司是很難成就長遠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