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恒常 业务恒常
创业不一定要金钱挂帅,也可以是兴趣挂帅。Oft Interiors Ltd 的创办人邹卓明(CM)和张敬贵(Ken)便属于这个范畴,他们创业是希望可以从工作上得到更大的满足感--满足自己从事设计工作的初心,他们一再强调要知道自己喜欢甚么,不喜欢甚么,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才容易有所成就。
CM和Ken分别于2007年及2008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毕业之后都能学以致用,在室内设计事务所和建筑事务所工作负责室内设计、空间规划等工作,算是一帆风顺。数年之后,遇上事业发展的瓶颈,Ken仔细思量,到底喜欢在公司内拾级而上,担当一些管理的角色,还是希望到外边海阔天空地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以及更加自主地发挥设计才华。他知道创业初期收入一定不如打工,甚或失败告终,但既然清楚知道自己喜欢甚么,就应该趁还年轻的时候闯一闯。
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适当的人往往就是创业的开始。当时有个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希望Ken可以参与佛山南海怡丰城的英皇UA电影城的设计工作,Ken一口答应,然后邀请与他志同道合的CM参与,CM曾有少许犹豫,因为他有一定的经济负担,但还是决定豁出去。他们俩都相信能够找到理念相同的人合作创业已经稳踏成功之路。
他们成立的公司取名OFT Interiors Ltd。OFT 是Often 的古字,意指「恒常」,当世事变幻无常,「恒常」就显得特别有意思,既可指设计的初心和理念恒常不变,又可指公司经营有道,业务恒常应接不暇。
Ken和CM都是极具前瞻性的人,所以特别适合创业,他们清楚知道在香港做家居室内设计,吃力不讨好,所以一开始就另辟蹊径,专攻商业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并且很快便打响名堂。CM 说:「是戏院选中了我们」。设计从来最重视口碑,他们的第一个项目--英皇UA电影城佛山怡丰城做得非常出色,客户于是请他们继续负责国内其他电影城的规划项目,也有其他客户主动找上门来,一个西安的客户就是因为在上海看到他们设计的戏院,叹为观止。于是就连系上戏院经理及工程公司,最终找到OFT Interior Ltd。由2013年到现在短短七年,他们已经完成设计60个戏院项目,除本地市场外,亦踏足马来西亚内地各城市。
他们的设计亦逐渐在国际上屡获殊荣,首次参加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就以中环娱乐行英皇戏院及上海百丽宫影城两个项目获得亚太区奖项 - Asia Pacific Property Awards: Interior Design,其后亦曾分别得到意大利A’Design Award and Competition金奖、德国Germany Design Award、伦敦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 和美国The American Architecture Prize等等。
请Ken和CM分享创业致胜之道,他们都说「懂得沟通」很重要。室内设计或者空间设计都是一门艺术,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往往有些偏执,有自己既定的立场,常觉得自己的意见很专业,品味也是最好的。然而设计师必须明白客户有他们要兼顾的品牌和策略,不一定需要、也未必可以完全单一地采用设计师的建议,所以必先和客户沟通,达成共识,将设计专业融入每个项目中,传达不同客户的品牌信息。在他们的办公室内,Ken和CM也鼓励员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多交流、多沟通,才能找到最好的设计。
OFT Interiors Ltd成立不久便加入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争取机会和同业交流,互相学习,他们都认为从参与该协会的活动得到很多有趣和难能可贵的经验,而且经常在相关活动现身,亦对拓阔客路大有帮助。
设计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Ken 和CM对自己及同事都很有要求,即使某个项目得到客户的满意,他们仍会思量改善的空间。他们提醒后辈,创业的人绝对不能自满,要有一颗不断寻求突破的心,今天做得好,明天还要做得更好。
创业人士都必须有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做设计这一行是公认最容易被走数的一个行业,他们自然也不会例外。创业初期,每个月底他们都会反问自己「为甚么要创业?」他们亦试过很多free pitching ,通宵达旦多日、筋疲力尽地完成一项建议,然后不被采纳,分毫进帐都没有,他们唯有积极面对,视为磨练的机会。
过去一年社会情况加上疫情,令他们的业务直插谷底,Ken粗略估计应该少了70%的生意,但气馁没有帮助,向前看才实际。于是他们用这一年的时间去梳理公司的portfolio,并且积极做市场推广的工作,希望社会形势有所改变的时候,他们可以有充足的准备去拓展业务。
OFT Interiors Ltd有不少内地项目,因此Ken和CM对国内同业的情况也有相当认识,他们鼓励师弟师妹们一定要走出香港,起码要放眼国内及东南亚,了解其他地区同行的质素和水平。Ken说十多廿年前,香港的设计师颇具优势,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大规模的建筑项目遍地开花,国内的设计师因为有很多琢磨的机会,无论是实际工作能力、或者视野胸襟都已经胜我们一筹,我们在香港固步自封,他们却不断跨步向前,此消彼长,局面很令人担心。
既然内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Ken和CM不选择北上?原来他俩都是饮水思源的人,一直心系香港。他们说:「一班前辈为我们开了很多道门,我们才有今天的成就,我们自然有传承的责任,尤其是当下香港已经有断层的危机。」如果他们将公司北移,一定会转聘内地的设计人才,香港的同业就更难有发挥的机会。他们虽然会积极拓展在国内及其他地区的业务,但基地还会留在香港,希望师弟师妹们可以多些参与内地大规模项目,急起直追,磨练功夫,增长见识。他们一再寄语本地的设计师必须放眼国际,并准备与全球的设计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