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RCCHC「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講座系列 #12 - 當「九州」遇見「亞洲」:重思利瑪竇與衞匡國的中西地圖學對話

Talk series12 Prof SONG Nianshen talkbanner
  • 日期

    2024年10月3日

  • 主辦單位

    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 時間

    16:30 - 18:00

  • 地點

    理大校園 DE306 及線上(Zoom)  

講者

宋念申 教授

查詢

羅嘉敏 小姐 34008979 rcchc@polyu.edu.hk

備註

此講座將會以普通話進行

摘要

利瑪竇將西歐製圖家奧特柳斯、墨卡托等對「寰宇」(Orbis Terrarum)的描畫,翻譯為中文,形成《坤輿萬國全圖》等一系列最早的中文世界地圖;而衞匡國則將《廣輿圖》為代表的東亞大地想像,用歐洲的製圖語言加工成像,奠定了17-18世紀歐洲地圖學中最權威的東亞畫像。此二人的貢獻,並不在於向各自讀者傳遞了新的地理知識,而是積極翻譯了異文化語境中的根本概念,進而在新的語言文化環境中,創製了對「他者」的主動理解。利瑪竇糅合「亞細亞」和「九州」概念,引導出漢語使用者對「亞洲」一詞的發明;衞匡國以「帝國」詮釋中國,引導了此後歐洲主流地圖文獻對中國古代國家性質的基本假定。利氏與衞氏的中西地圖學對話,意味着相互理解、妥協、選擇,並不尋求排他性的替代。

講者

宋念申 教授

宋念申 教授

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歷史系教授

出生於北京,現任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歷史系教授。近期研究興趣,包括區域及全球史視角下的中國近現代史、邊疆與民族、東亞史、城市、歷史地理等。 出版專著 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s, 1881-1919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2018;韓文版:너머북스,2022)、《發現東亞》(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修訂版2024;香港:中和,2019;台北:聯經,2019;韓文版:歷史批評社,2020),和《製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桂林:廣西師大,2024)。 中英文論文發表於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Geopolitics, Inner Asia,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社會學評論》、《新史學》、《開放時代》、《讀書》、《區域》、《文化縱橫》等刊物。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